趙虎 李海芬
[摘要]政治社會化是政治學、社會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之一。國內外學者對“政治社會化”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是豐富多樣的為什么會是這樣?本文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期對“政治社會化”有一個清晰明了的認識。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各位研究者是從不同視角,站在不同立場思考“政治社會化”:即社會的視角以及社會組織與政黨的立場;個體發展的視角以及社會成員適應社會的立場;文化的視角以及政治文化發展的立場。按照概念形成的邏輯,還有一種是關于“政治的社會化”的解讀
[關鍵詞]政治社會化;概念;辨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285-02
本文系浙江省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新時期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現狀調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K2009065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正處于轉型期,這個轉型期是一個矛盾凸顯、矛盾匯聚和矛盾磨合的時期,這樣的一個時期,對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公民的政治素養都是極大考驗。我國在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公民的政治社會化狀態對于國家政局穩定、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很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和研究我國社會各階層民眾的政治社會化問題。
“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源于西方,美國學者戴維·伊斯頓和羅伯特·赫斯于1958年發表了論文《政治社會化研究中的若干問題》,首次提出了“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被學界視為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的起點。赫伯特·海曼則在次年出版的《政治社會化:政治行為的心理研究》一書中首次對政治社會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研究。自此,許多西方學者都涉足該領域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與之相比,國內對于政治社會化的研究則相對較遲。國內對政治社會化研究始于改革開放之后,發展到目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起步積累階段(1978年-1989年)。主要以翻譯介紹國外的政治學著作為主,通過學習、吸收和借鑒來獲取國外對政治社會化的研究成果。第二階段,探索階段(1990年-1996年)。學者們開始自主地研究政治社會化,對其含義、過程、方法等進行了粗略概括,并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本土化研究。第三階段,發展階段(1997年-現在)。這一階段,學術刊物上政治社會化研究的論文以及相關專著逐漸增多,不管是在縱向深度方面,還是在橫向廣度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頗具價值的成果。
國內外學者們關于政治社會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而學者們對“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對其界定是豐富多彩的。究其原因,在于學者們大都根據各自不同的研究視角,站在不同的研究立場上對其進行定義的。學者們對這一概念認識的莫衷一是,加大了初涉此領域的研究者對“政治社會化”內涵及本質的理解、把握的難度。筆者便是其中之一。鑒于“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系,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了。”而對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的準確理解和分析,又是對政治社會化展開研究的起點和基礎。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進行辨析,在把握其本質的基礎上,力求對政治社會化有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為深入這一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
二、政治社會化內涵界定的視角和立場
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關于某一社會現象的核心詞內涵的確定,可以體現出研究者觀察問題的視角與立場。通過梳理這些諸多表達迥異的“政治社會化”概念,我們發現研究者是從不同視角和立場來把握他們所研究的“政治社會化”的內涵的。
(一)、社會的視角以及社會組織與政黨的立場
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政治社會化是社會組織或者政黨宣灌自己政治主張,有意識地對該社會成員進行政治教育和灌輸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組織和政黨是政治社會化的主體,普通民眾被視為客體。比如羅伯特·赫斯和J·V·托尼認為“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團體或機構教導幼年成員或新成員學習、掌握有關的價值、態度和行為的過程。”格林斯坦指出:“政治社會化是正式負責教育的機構有目的地對于政治意識、政治價值和政治習慣的灌輸。”赫伯特·海曼也認為“政治社會化不僅是政治情感的學習,而且也是明顯的政治灌輸。”
這一角度的政治社會化研究的特點在于強調了社會組織和政黨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他們站在社會組織與政黨的立場上,考慮如何通過政治合法化方式使社會成員接受他們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理想。與其他的行為相比,由于政治傾向是代代相傳的,因此,社會成員所形成的穩定的政治態度被認為是政治系統的基礎。正如伊斯頓所言,每個政治系統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承受住壓力。社會化是政治系統為了至少對基本政治目標產生最低限度的正面支持而做出的反應,合此系統根本無法運作。”(P14)因而,他們想通過家庭、學校、政黨、工會、大眾傳媒等政治社會化機構的影響和作用,使社會成員接收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政治態度和政治信仰。
這一視角和立場忽略了個體的主體意識、個體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以及個體在面對與政治相關問題時的態度與情趣方面的差異性。
(二)、個體發展的視角以及社會成員適應社會的立場
從個體發展的視角研究政治社會化,主要是研究個體“政治自我”的形成與發展。政治自我指的是個人關于政治世界種種看法的體系。從個體的角度看,政治社會化是指人們通過社會政治生活學習,逐步獲得一定的政治觀念、政治信念、政治行為的過程。該角度更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個體是政治社會化的主體。如理查德一道森和肯尼思·普雷維特指出“政治社會化是公民政治上取得成熟所經歷的那些發展過程。”戴維·伊斯頓和杰克·丹尼斯認為“政治社會化是人們習得政治取向和行為模式的發展過程。”同樣,羅伯特·E·道斯等人也認為“人們關于政治傳統或政治角色以及與之相關的行為的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政治社會化意指是獲取這些知識的一種或多種過程。”我國學者黃育馥認為:“政治社會化就是個人逐漸學會被現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規范、態度和行為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過程,是一個人認識自己所處社會的政治制度,并決定為鞏固這一制度而努力的過程。”
政治社會化實際上是一個雙向運動,一方面是政治系統以建制化的方式塑造社會成員的政治傾向和行為模式,另一方面是社會成員不斷認知、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因此,我們不僅要看建制化的政治系統如何建構和影響社會成員,也要看社會成員如何建構和適應外部世界。但是,不同的社會成員由于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身份認同的差異,對政治系統所傳播的價值、觀念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他們所接收到政治信息也可能是不一樣的。
這個角度和立場揭示的是政治社會化過程的另一面的狀況和問題。
(三)、文化的視角以及政治文化發展的立場
這一視角跳出了關于“人(或者公民)”的政治社會化領域,把著眼點放在了政治文化的傳播上,認為政治社會化即政治文化的維持、變遷過程。如阿爾蒙德和鮑威爾認為“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維持和改變的過程”;“政治社會化形成并傳送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它引導人民或一部分人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和體驗政治,并在這個范圍內改變政治文化”。里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雷維特指出:“政治社會化是將政治標準及信仰從一代傳給下一代的方式。”肯尼斯·P·蘭頓也認為:“廣義上來說,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從一代到下一代傳遞其政治文化的方式,這種歷程可以保持傳統的政治規范和制度。”我國學者王惠巖先生認為“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的社會化過程,也即一個社會中的政治文化通過某種方式而得以傳播、普及和延續的過程。”
研究者關注政治文化,是基于這樣的假設:如果社會有文化,那么政體也應該有文化。況且每一個執政黨或者在野黨都有自己的政治理論、政治主張和政治規范,這些是他們影響社會、改造社會的理論基礎。那么就意味著,每一代新人都一個逐步了解政治文化的期望和義務的過程,這些過程即是站在文化的視角和政治文化發展的立場看政治社會化的結果。研究者將政治社會化看作是個人學習其所屬的國家、群體或亞群體的政治規范、價值和行為模式的過程。這些特征被認為是每個群體的政治文化。
所以,我國學者王滬寧先生提出“政治社會化指的是一個政治共同體內部傳播政治文化的過程。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政治文化從兩個方面傳播開來,一方面,政治共同體的每個成員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條件中獲得政治態度、政治觀念、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這一方面表現為個體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政治共同體傳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使新一代成員進入有關政治生活的思維和行為傳統模式,這一過程表現為政治文化傳播的過程。政治社會化所要分析的就是這兩個過程以及與其相關的各種機制和機構。”的概念界定,詳細闡明了這一觀點具體內容。
三、政治的“社會化”——“政治社會化”的另一種理解
從概念形成的邏輯角度講,“政治社會化”的上位概念是“社會化”,也就是說“政治社會化”概念應該是在“社會化”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要弄清楚什么是“政治社會化”的內涵,首先必須明確“社會化”的涵義。
“社會化”作為社會學的關鍵詞之一,一般有兩方面含義的用法:一方面是指社會發展與社會聯系的程度,如“生產的社會化”、“勞動的社會化”——指分散的個體生產或個體勞動轉變成由社會分工和協作聯系起來的大規模社會生產或共同勞動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指作為自然人融人社會成為社會人的過程,也就是人的社會化,即個體社會化。
上文所述的國內外學者對“政治社會化”內涵的界定都是從“社會化”的第二種含義,即個體“被社會化”或“社會化”出發進行概念建構的,無論站在哪個立場,都是關注社會人的政治化過程,是有關個體和群體社會生活的現象研究。那么,依據“社會化”的第一種含義理解“政治社會化”又是怎樣一種社會現象呢?
關于政治社會化問題的研究,無論是以“人”為核心,還是以“政治活動”為核心,都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和立場進行觀察、分析。正是這樣一個多視角、多層次的研究和揭示,人們關于政治社會化的認識才能全面、深刻。而概念內涵的解釋和界定,可以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立場,進而規定了其研究內容和研究邊界。理解辨析概念是我們正確理解每一位研究者研究內容和結論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會化研究概述》,《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第7期
[2]黃金拄、鹿軍:《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概論》,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4]馬起華:《政治社會學》,中國臺灣大中國圖書公司,1 988
[5][9]轉引自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轉引自格林斯坦·波爾斯比著,竺乾威等譯:《政治學手冊精選》下卷,商務印書館,1996
[7]轉引自熊易寒:《當代中國的身份認同與政治社會化:一項基于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實證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8]轉引自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