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龍
[摘要]目的 綜述近年來國內外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機理以及合理使用方法。方法查閱近年來相關文獻,進行歸納總結。結果氟喹諾酮類藥物對人體多種臟器和某些組織均有不良影響,而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占據榜首。結論通過加強廣大醫務工作者對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和了解,進而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關鍵詞]氟喹諾酮 藥理 研究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438—01
氟喹諾酮類藥物是臨床應用比較廣泛的抗菌藥物,也是一類較新的合成抗菌藥。但由于這類藥物近年來大量的應用使得藥物不良反應日益突出。
一、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腹瀉、味覺改變及其他胃腸道反應是氟喹諾酮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發生率為3%~17%。各種氟喹諾酮類藥物胃腸道的耐受性無明顯差異。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期間腸道革蘭陰性需氧菌可以明顯減少,但較少影響厭氧菌,極少伴發艱難梭菌相關的假膜性結腸炎。雖然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體外試驗對厭氧菌具抗菌活性,但對腸道厭氧菌的影響不明顯,故治療后相關腹瀉少見。曲伐沙星可并發非艱難梭菌腹瀉及化學性胰腺炎。惡心與嘔吐的發生可能與神經毒性有關,老年人的發生率未見增加。氟喹諾酮類藥物聯合使用含鎂的抗酸藥時,可損害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影響其抗菌活性。
2、中樞神經系統反應中樞神經系統是氟喹諾酮類藥物第二種常見的副作用,神經毒性反應發生率0.9%~11%,常見癥狀有焦慮、坐立不安、神經過分緊張、失眠、欣快、惡夢、幻覺、精神失常及癲癇,另外,還可能表現為神志不清、軟弱、震顫或抑郁而被忽視,特別好發于明顯動脈硬化及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的老年人。癲癇是少見的副作用,但老年是誘發癲癇高危人群,同時使用抗風濕或其他降低癲癇閾值的藥物、原有癲癇史、未根據腎功能調節劑量及電解質紊亂都有誘發癲癇的因素。其他氟喹諾酮類藥物引起中樞毒性副作用的可能性排序為:托氟沙星>氟羅沙星>莫西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誘發癲癇的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二。
3、皮膚反應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皮膚反應發生率為0.4%~2.2%,較p內酰胺類及磺胺類藥物少見。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以光敏感性反應最受關注,輕者于暴露后出現紅斑,重者有皮疹表現。這種光敏感性反應具有結構相關性,在8位有氯原子的氟喹諾酮類藥物(如克林沙星、氟羅沙星、司帕沙星及洛美沙星)更容易發生光敏感性,8位由甲氧基取代的藥物(如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則不產生光敏感性反應。
4、心血管系統反應
5、心臟毒性早期研究表明,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引起Q-T間期延長,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及尖端扭轉室性心動過速,替馬沙星及帕格沙星因嚴重速發性過敏反應Q-T間期延長及心毒性而撤出市場司帕沙星因發生心毒性副作用高,已有人認為不宜再用于臨床。其他氟喹諾酮類藥物也可引起輕度Q-T間期延長,這與藥物阻滯心肌細胞鉀通道有關。臨床上已有冠心病伴低血鉀、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使用洋地黃或安裝起搏器的患者使用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或加替沙星后誘發尖端扭轉室性心動過速的病例報告。
低血壓氟喹諾酮類藥物引起過敏性/過敏樣反應少見,其發生率為0.46/10萬~1.2/10萬,現已證實環丙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可引起過敏性/過敏樣反應,靜脈炎靜脈炎是靜脈滴注氟喹諾酮類藥物常見的一種局部副作用,由于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引起炎癥反應所致,臨床上呈局部發紅及灼熱感。經研究表明靜脈滴注左氧氟沙星或曲伐沙星后血管內皮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三磷酸鳥苷及二磷酸鳥苷的含量均明顯下降,且與藥物濃度相關,表明高濃度氟喹諾酮類藥物會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但能耐受低濃度藥物,故使用時應緩慢地經大靜脈滴注低濃度藥物。
6、肝毒性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可誘發輕度可逆性轉氨酶升高,其發生率為1%~3%,常不需停藥,但若伴有血膽紅素增高,則其升高程度與預后有關,嚴重者可并發肝性腦病致死。
7、腎毒性氟喹諾酮類藥物引起腎功能損害少見,但一旦發生就很嚴重。
二、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合理應用
氟喹諾酮類藥物由于抗菌作用強,使用方便,不需皮試而受到臨床歡迎,但隨著應用的逐年增加,相應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有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顯示: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僅次于頭孢菌素類,因此,合理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就顯得十分重要。首先應遵守合理應用抗生素藥物的原則:有效控制感染,爭取最佳療效;預防和減少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注意適當的劑量和療程,避免產生耐藥菌株;密切觀察藥物對人體內正常菌群的影響;根據微生物的藥敏試驗,調整經驗用藥,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確定給藥途徑,防止浪費。其次,要考慮年齡與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相關性,由于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肝、腎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減退以及常患有多種基礎性疾病、合并用藥等因素,臨床醫生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群的藥物代謝特點,制定合理的個體用藥方案,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藥物不良反應。另外,18歲以下青少年嚴禁使用此類藥物,防止影響骨骼的生長發育。醫生還要嚴格控制;聯合用藥,了解氟喹諾酮類藥物與其他藥物合用出現理化性質改變,如氟喹諾酮類藥物與茶堿緩釋片合用,前者能抑制茶堿代謝,使茶堿血濃度升高;且茶堿的治療窗較窄,易導致茶堿中毒;這類藥物與碳酸氫鈉合用,后者能影響前者的吸收,且前者在堿性尿中易析出結晶,因此,二者要分開服用,且不能過度堿化尿液;另有報道,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引起血液學反應,臨床使用時應注意監測血液學改變。總之,加強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醫務工作者對藥物不良反應的鑒別判斷能力,進而加大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的力度是今后工作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苗苗,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及合理應用,論文網,2009,05
[2]孟擁軍,朱蓓德.191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回顧性分析.藥物警戒,2006,5(1):55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