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亮
[摘要]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牽涉的因素很多。在自然力和某些非自然力的作用下會顯現出某些不可控性,但只要我們抓住地質災害的特點,做好以上幾點防治措施,災害給我們帶來的損失將會大幅度下降。
[關鍵詞]地質災害;類型;誘因;預防措施;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457—01
1.貴州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
1.1礦山滑坡
貴州省礦山滑坡以淺層松散層滑坡為主,巖質滑坡較少。主要誘因為坡腳開挖及坡面加載、露天開采削坡不當、采空區沉降引起的地表陡坡失穩、固體廢棄物堆放不合理等。已發生的礦山滑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16億元。
1.2崩塌(危巖)
崩塌災害是省內礦山災害中最常見也是威脅最大的災種。這類災害突發性強,危害性大,不易防范。誘因多為采礦引起的斜坡巖土體應力分布特征的變化。在貴州省,主要發生在地形切割強烈的西部產煤區,常見于“上硬下軟”這一特殊巖性組合地層。因采礦誘發的崩塌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億元。
1.3泥石流
貴州地形地貌復雜,地形切割大,山高谷深,地質環境脆弱。采礦棄渣堆放不合理及尾礦庫壩設計、修筑不合理等,在強降雨條件下易形成泥石流災害。
滑坡和崩塌這類礦山地質災害,不僅分布于煤礦山,而且也多見于非煤礦山。它常發育在水流不暢、河床狹窄的中小河流的復雜山體腳下。這些復雜山體的地質結構由上硬下軟的巖體組成,特別是位于地形較陡的逆向坡腳的煤礦山,極易發生這類地質災害,以織納礦區和畢節地區較為常見。位于上硬下軟復雜山體之下的開陽洋水河礦區西南段的崩塌、滑坡規模較大,且屢見不鮮。
2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分析
我省地處云貴高原向東部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切割強烈,山高坡陡,溝壑縱橫;省境內地殼表層以沉積巖為主,地質構造強烈,基巖節理裂隙發育,山體邊坡穩定性差;氣候濕潤多雨,降雨集中,雨源性水系發育,水土流失嚴重;上述自然地理、地質構造、氣候環境客觀上決定了我省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區。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啟動,水利工程、礦山開發、公路、鐵路及城市建設日益興盛,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頻頻發生,加大了我省地質災害發生的范圍和影響。
2.1暴雨是我省地質災害的主要天然誘因
我省雨量充沛,降雨量和雨季均集中于舂夏之交,暴雨和特大暴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天然動力。從時間上看,我省地質災害全年均有發生,多集中在每年的4—8月,其中降雨最豐富的5 7月,災害發生的次數最為頻繁,造成突發性重、特大地質災害的時間也主要集中到這段時期。
2.2各種工程活動是我省地質災害的人為誘因
由于貴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地質構造條件和氣候條件,地質災害的多樣性和多發性不可避免,但人類在經濟建設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環境則是造成惡性地質災害的另一重要誘因。
綜上所述,貴州省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特點是:(1)災害發生的點多、面廣、頻率高,危害性大。(2)災種類型相對較單一,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發生時間相對較集中;(3)暴雨、特大暴雨是導致災害發生的主要天然誘因;(4)修路、采石采礦等活動中違背自然規律是導致災害發生的人為誘因。
3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建議
人類歷史,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各種生產活動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另一方面又必然改變自然地理環境而誘發、產生新的地質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地質災害的發生客觀上不可避免,但人類可以通過對地質災害的形成、發展和演化規律的認識,采取符合客觀自然規律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應和環境保護相結合,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全面規劃”的基本方針,根據我省地質災害發生的類型和特點,提出以下預防措施和建議:
3.1積極組建一個有地質、地理、氣象、水文等方面的學科專家參與的科研機構,專門從事我省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和預報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建立全省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絡。
3.2全面開展全省范圍內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以全面規劃和部署我省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工作,對地質災害的重點區和多發區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預防、治理措施。
3.3加強對各類工程活動事前、事中、事后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對新建和在建的各類建設工程,不僅要嚴格按照國土資源部392號文精神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還應在工程結束驗收階段加強對其附屬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進行驗收,防患于未然。我省當前正在實施“兩橫、兩縱、四連線”的高等級公路網建設工程,工程浩大,涉及區域廣,公路沿線的大挖方、大填方、高切坡、大型棄渣場等地段,是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隱患點,尤其要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3.4暴雨汛期突發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對我省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害性極大,通過中長期的天氣預報,預先作好特大降雨區內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內的居民、牲畜、財產的轉移、避讓工作,將大大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3.5加大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
在現代化的山地地質災害的防治中,我們一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充分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比如衛星遙感,山地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建立鄉鎮所處的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監測體系,根據科學分析的結果來合理地對山地居民的居住環境進行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以調整為主,遷移為輔。必要時,還可以應用該GIS技術對于災害過程中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和儲存,以便日后及時的調整,更好更快的建立救災決策。其次,遙感RS技術也不應該得到忽視。通過遙感技術,我們可以分析到那些我們不可能接觸到的山體地質深處的信息。在不接觸的前提下就能夠完成對于信息的提取工作,進而方便地進行計算機建模,模擬山體條件,預測可能發生的災情。另外,GIS和遙感技術兩者之間還可以結合起來。利用前者的儲存上的優勢,后者探測到的結果可以安全的存放在前者中,方便歸納,分析和總結。
參考文獻
[1]儲小東,周文斌,蘇瑋.區域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研究——以九江縣為例[J].巖土工程界.2009(11)
[2]游桂芝,鮑大忠.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地質災害危險性模糊評判[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9(04)
[3]董穎,曹曉娟,程凱,邰通樹,胡曉強,王來龍,李勵紅.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特征[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0(02)
[4]武國輝,周其華.貴州的巖石與地質遺跡[J]礦產與地質.2006(02)
[5]干曉銳.對鹽津縣地質災害防治的思考[J].中國煤炭地質.2008(03)
[6]武國輝,楊濤.貴州地質遺跡資源旅游開發及其管理建議[J]貴州地質.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