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輝 田 謐 原 寧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臨床中常見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是指在1個月內或1年內起源于胃、十二指腸區域的消化不良癥狀反復發作12周,同時缺少任何能夠合理解釋胃腸道癥狀的系統性、器質性及代謝性疾病的證據[1]。據報道,我國 FD的發病率為 18%~45%,約占消化科門診量的20%~40%[2]。中醫藥方法治療FD的手段較多,且療效較好。現將筆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溫和灸治療本病的臨床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研究對象均為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于2012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FD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2~56歲,平均34.6歲,病程5個月~11年,平均3.8年;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23~58歲,平均35.2歲,病程6個月~12年,平均 3.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出現上腹部疼痛或不適感、腹脹、暖氣、早飽、惡心、嘔吐、反酸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至少6個月,且近3個月出現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等四大癥狀中的1項或多項。經過實驗室、超聲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后,排除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疾病,如內鏡未發現胃、十二指腸潰瘍、糜爛及腫瘤等,排除肝、膽、胰等器官發生器質性病變的可能[3]。
1.2.2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脾胃氣虛證:脘腹痞滿隱痛,勞累后加重或饑餓時疼痛,納差而飽,頭暈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噯氣不爽,大便溏軟,舌質淡,舌體胖有齒痕,舌苔薄白或白膩,脈細弱[4]。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多潘立酮片 10mg,每日3次,餐前20min口服。治療組給予穴位注射:選取中脘、雙側天樞、雙側足三里等為主穴,脾俞、胃俞、關元、氣海等為配穴,治療時每次選三個穴位,諸穴交替使用;藥用黃芪注射液:囑患者取俯臥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皮膚,用2ml注射器套6號針頭吸取藥液10ml,根據不同穴位選擇斜刺或直刺,深度為0.5~1.5寸,略提插,得氣后,回抽針管,無回血,即注藥,每穴 2ml,注射后退針,用消毒棉簽壓迫片刻,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②溫和灸:取中脘穴,取普通艾條1支點燃后,于中脘穴上實施懸灸,距離皮膚2~3cm,用補法,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但無灼痛感為宜,每次治療 10~15min,至皮膚紅暈為度,每日治療 1次。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觀察。治療期間,醫生應注意向患者解釋病情,增強患者的信心;注意低脂肪飲食和少食多餐,禁食辛辣、刺激、肥膩、冷硬食物,避免濃茶、咖啡、煙酒和非甾體抗炎藥物。
1.4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臨床癥狀程度的不同分為4級記分,其中無癥狀為0分,癥狀輕微為1分,癥狀明顯但可以耐受、不影響工作為2分,癥狀明顯、頻繁出現、難以堅持工作為3分。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或改善在3級以上,異常指標基本恢復正常、且維持2個月以上不復發;顯效:癥狀、體征減少或改善在2級以上,異常指標明顯改善;好轉:癥狀、體征減輕或改善在 l級以上,異常指標好轉;無效:癥狀、體征及異常指標均無好轉[4]。
1.5 統計方法據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33%。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n(%)]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屬中醫學中“痞滿”、“反胃”、“胃痛”等范疇,多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導致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致。中脘、天樞、足三里、脾俞、胃俞、關元、氣海等均為脾經、胃經之穴位,在上述穴位中進行黃芪注射液注射,可發揮黃芪健脾補氣的作用,而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具有促進胃腸血液循環,增加胃腸血液供給,修復組織,調節胃腸運動,保護胃黏膜等作用。此外,于中脘穴施以溫和灸補法治療,既可溫陽益氣,又可健脾養胃,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改善癥狀。總之,采用穴位注射配合溫和灸治療 FD療效較好,癥狀改善明顯,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羅金波,琚堅.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22):3431-3434.
[2]馮敏曉,顧勤.中醫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認識[J].中醫藥信息,2010,27(2):97-99.
[3]楊金梅,張唐法,黃國付.熱敏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 23例[J].江西中醫藥,2011,42(1):44.
[4]張萬岱,危北海,陳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4,12(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