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麗
凝血因子、纖溶因子以及蛋白質在肝臟中合成,并進行機體代謝,消滅被激活的因子,因此,當凝血因子以及蛋白質在合成過程中產生異常時,則預警肝臟發生病變,而出血則是肝臟病變最為常見的并發癥[1]。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兒童肝病患者的四項凝血指標進行檢測,并分析檢測結果對肝病提示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采用 SysmexCA-1500全自動血凝儀對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2月接待的體檢兒童進行凝血四項檢測,并抽取30例健康兒童作為參照,劃分為對照組,將其與30例肝病患兒(檢測組)的凝血指標進行對比,并分析檢測結果。對照組兒童男16例,女14例,年齡2~14歲,平均年齡為(11.41±2.12)歲,肝病患兒男 15例,女 15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為(10.87±1.44)歲。肝病患兒經確診后發現,有14例為肝硬化,16例為肝炎。
1.2 儀器與試劑儀器:西森美康SysmexCA-1500全自動凝血儀。試劑:PT、APTT、TT、FIB試劑。
1.3 方法采用真空采血管抽取患兒靜脈血1.5ml,然后對患有肝硬化、肝炎以及健康兒童的四項凝血檢測的靜脈血進行每分鐘2500r的搖勻,離心時長為15分鐘,將血液混勻后,靜置備用。然后對患者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四項指標進行鑒定,鑒定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2]。
1.4 統計學分析首先進行數據分析,選用的軟件為SPSS 17.0。其次采用假設檢驗方法即卡方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再次應用Student t檢測方法進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最后檢測P值,如果P<0.05,那么數據之間存在差異性,說明其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表1中可以發現,檢測組患兒與對照組患兒四項凝血指標比較,除了FIB之外,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當肝臟患兒凝血指標出現異常時,即提示其肝臟存在病變可能性,應該立即予以治療。
表1 兩組患兒四項凝血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四項凝血檢測結果比較(±s)
分組 n RP(s) APTT(s) TT(s) FIB(g/L)對照組309.68±0.4528.71±3.1517.21±1.202.38±0.65肝炎1611.35±1.3830.42±2.9217.98±1.342.47±0.8檢測組 肝硬化1413.81±2.4441.33±8.1219.04±1.961.55±0.4
四項凝血檢測在肝病患者檢測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是一種篩選性試驗,其能夠迅速篩選出內源性凝血系統中的敏感性因素,對不同因子的凝血活性進行測定[3];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在外源性凝血系統中經常被應用到,其能夠發現抗凝物質存在于患兒體內;凝血酶時間是一種測試性試驗,其能夠對凝血的途徑進行反映,而纖維蛋白原則一種凝血過程完畢的底物,其凝血過程中產生的生理作用對細胞表面的負電荷具有消除作用,并能夠在炎癥侵襲肝臟時增加相關指數,降低血漿中FIB的含量。
在研究中可以發現,凝血因子的減少,合成肝素酶能力下降、肝細胞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均是導致肝臟發生病變的原因,尤其肝素以及類肝素抗凝物質在血液中含量的增多導致了患兒處于血漿低凝狀態,使凝血機制呈現出紊亂的狀態[4]。
因此,在對兒童肝病患兒進行體檢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四項凝血檢測的結果,及時對患兒病癥進行確診,并明確用藥與治療方案,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性依據。
[1]劉惠蘭.肝病患者凝血 4項指標的檢測結果與分析[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6(01):43-44.
[2]溫曉燕,陳淑紅,胡紅梅.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檢測結果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7 (07):645-646.
[3]魯文育.肝病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29):84-85.
[4]厲連福.143例肝病患者凝血四項檢測結果分析[J].溫州醫學院學報,2012(0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