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邵真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小政府,大社會”目標模式的確立,我國民間組織獲得了廣闊的生存及發展空間,經歷了從無到有、曲折發展、成長壯大的歷史過程。民間非營利組織因其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及公益性的特征,具有與政府和企業不同的諸多社會功能,在政府不能有效管理和市場不愿管理的公共事務領域,以及在公民社會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和諧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殘疾民間組織就是一支重要力量。他們為殘疾人士提供直接服務,并通過服務經驗的總結和反思,來倡導政府維護殘疾人士權益,并參與政策制定。
現在,殘疾民間組織的總體數目雖然較多,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僅在開展項目或活動時到農村去接觸農村的殘疾人員,難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在農業人口眾多的中國,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更好地解決廣大農村的問題;而具有“多重弱勢”地位的農村殘疾人的發展就是農村問題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由于農村草根殘疾人組織中的成員本身就生活在農村,他們對農村殘疾人需求的了解有著明顯的優勢,并較容易形成農村殘疾人自助網絡,幫助殘疾人更好的發展。某市“綠星之家”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這個組織自成立以來,做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
“綠星之家”成立于2003年,他是由農村殘疾人士自發組織成立的致力于農村殘疾人發展的農村民間組織,現為民政局注冊、殘聯主管的民辦非營利機構。他的業務范圍包括“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法律資訊及援助、心理咨詢、信息咨詢服務、發展農村殘疾人事業”等。“綠星之家”的成員主要包括理事會成員7名、執行干事7名,此外還有3名顧問團成員及幾十名志愿者。
在機構整合利用資源的過程中,“綠星之家”首先從整合內部資源開始,通過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來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機構創立初期,由于資金緊張而缺少辦公場所,他們就在成員家中辦公;根據執行干事的特長進行具體分工,如:有豐富民間組織經驗的齊先生主要負責機構的對外聯系及項目申請,曾在某企業擔任過會計的王女士擔任機構的財務會計等。
“綠星之家”的成員積極主動地與省、市、區政府及其所屬民政、殘聯等部門溝通聯系,爭取他們提供各種支持,這為在當地社區開展助殘工作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基礎。如經過與市政府民政、市政府殘聯的溝通,“綠星之家”實現了在市政府民政部門的民辦非營利機構注冊,獲得了稅收減免、資金支持等優惠條件;在“金銀花項目”開始之初得到了市殘聯調撥的啟動經費1萬元等。
“綠星之家”雖然是農村殘疾人自發組織成立的民間組織,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但各項活動的開展仍需要資金的支持。因此,“綠星之家”的成員就積極探索、爭取項目,尋求國內外各種基金會的支持。如由美新路公益基金支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家農村殘疾人網站——農村殘疾人在線;在香港嘉道理基金會的支持下開展了“草編項目”活動;在加拿大公民社會基金會支持下開展了“公民社會項目”工作等。

“綠星之家”動員社會愛心機構和愛心人士,為農村殘疾人捐助資金、物質等,為生活在困苦中的殘疾人送去溫暖。他們通過網絡、報刊、熟人關系等發布農村殘疾人的需求信息,讓社會上的愛心機構和愛心人士能夠及時了解到殘疾人的需求,并協助他們為最需要的殘疾人及其家庭提供精神和資金或物質上的幫助。
“綠星之家”成立至今獲得了中國殘疾人領域眾多民間組織在資金或物質上的大力支持,也經常與其他民間組織進行交流學習。例如:重慶向陽兒童發展中心在“綠星之家”成立之初捐助了6000元用于購買辦公設備;在2003年底,“綠星之家”被邀請參加了民間組織和康復社工等方面的培訓;2008年,“綠星之家”赴上海參加“創一流助殘公益組織”五期系列培訓;并多次組織或參加民間組織間的論壇或交流會等。
“綠星之家”邀請了某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某市著名的殘疾人剪紙藝術家、福建同人資深民間組織人士等加入理事會,共同為組織的發展出謀劃策。同時還有一個由北京惠靈社區智障服務機構創辦人、原某市肢殘人協會主席、某省大學教授組成的顧問團,為組織提供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
“綠星之家”長期與某大學新野農村發展促進會、某省輕工業學院三農協會等高校學生社團合作。這些組織中的志愿者們不僅為“綠星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提供人力、智力和精神支持,同時也為該組織帶來了活力,更為他們的各項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與其他民間組織一樣,“綠星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資金缺乏的問題。首先,“綠星之家”的服務對象為農村殘疾人,生活一般都比較困難,而“綠星之家”主要為他們提供免費就業服務、心理疏導、愛心救助等,沒有服務性收入。其次,該組織的工作人員也全部為農村殘疾人,自身生活也不寬裕,很難在資金上支持“綠星之家”的發展。
現在“綠星之家”的主要資金支持有兩類:一類是愛心機構、愛心人士的辦公經費專項捐款,但一般數額較小且沒有固定性和連續性,難以維系該組織的日常開支;另一類是基金會項目資金支持,雖數額相對較大,但必須通過項目申請才能獲得;而在基金會項目申請僧多粥少的狀況下,除非有亮點項目,否則很難獲得支持。
首先,“綠星之家”的主要工作人員全部為殘疾人,迫于生活壓力,現僅有1名全職工作者,其他6名執行干事全部為兼職成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相對來說有限,大家一起探討工作、交流經驗、表達想法的機會也有限。這樣,不僅影響了機構成員的團隊建設、加大了管理難度,而且也影響了工作效率。
其次,“綠星之家”的7名執行干事中,僅1名成員有一定的民間組織相關工作經驗。盡管他們后來參加了社工培訓、財務培訓、志愿者管理培訓、民間組織能力建設培訓等,但離專業化人員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再次,作為農村中的公益性助殘機構,一方面由于工作主要地點是資源短缺、交通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其工作環境難以吸引和留住人;另一方面也難以給外來優秀人員提供較高工資和其他福利待遇,因此很難留住專業人員扎根農村為殘疾人服務。
作為公益性民間組織,它的產生是源于組織發起人對某一領域的認同。雖然組織在成立初期,可能更多地依靠發起人的個人魅力,但隨著組織的發展,越來越需要一個高素質的合作團隊來實現由個人決策到團隊決策的過渡,以保障組織的持續發展。農村民間組織應根據機構成員的特長合理分工,實現優勢互補及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需加強機構成員的專業化培訓,提高其專業化水平及整體素質;此外,還應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積極有效的監督機制,并進行有準備的更新換代。
在“小政府、大社會”轉型倡導下,雖然農村民間組織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呈現,但是作為國家行政主體的政府部門仍然起著決定性作用。政府中的民政部門以及與不同類型民間組織密切相關的其他政府組織等都掌握著豐富的資源,如資金、人才、場地等,這些對推動農村民間組織的發展與國家政策一起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所以,與政府部門及相關組織積極溝通、爭取各種支持對農村民間組織來說具有重大意義。而能夠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對農村民間組織來說最基本的優勢在于能夠為組織找一個“婆家”,這樣在民政部門注冊或以其他相應單位為主管機構時,不僅能夠得到資金扶持或稅收減免等優惠條件,而且也不用像其他在工商部門注冊的機構一樣繳納“盈利機構”身份所產生的機構費用、營業稅以及企業所得稅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單位和個人開始關注公益事業。農村民間組織開展的活動多為公益性服務且服務對象生活比較困難,所以更需要充分利用農村社區資源和其他社會愛心資源。由于地緣上的原因,農村社區資源可以為農村民間組織提供最便利、及時的幫助。而社會愛心機構和愛心人士可以通過農村民間組織在網絡、報刊等信息平臺上發布的需求信息,有的放矢地為農村中最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各種援助。
各種不同類型的民間組織在成立發展過程方面有眾多的相似性,而各種資源都相對缺乏的農村民間組織更應積極主動地與其他民間組織進行交流合作。這樣,不僅能夠獲得良好的交流、學習和培訓機會,而且還可以實現信息與資源共享、取長補短,不斷改進和創新服務的思路、方法以促進自身發展。
由于專家、學者在其關注領域方面研究比較深入,有比較專業的視角或觀點,因此,不僅可以讓關注服務群體及組織發展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各項活動中,而且還可以邀請他們加入組織的理事會或顧問團,更好地促進組織的發展。在國際上,民間組織是提供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服務的重要載體。但迄今為止,我國社會工作發展水平及民間組織的發展程度均偏低。所以,從民間組織角度來說,其發展需要大量的社工參與開展專業化的服務;從中國社工發展角度看,發展專業性民間組織,對于為社工提供平臺和載體,實現民間組織與社會工作發展的互利雙贏有重要意義。
在信息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各種媒體在宣傳報道方面起到了帶頭的作用。對媒體而言,報道需要有反映公益性事業的內容;而民間組織也需要有宣傳自己的陣地。農村民間組織加強與媒體合作,不僅能夠通過媒體宣傳并帶動公眾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而且也有利于農村民間組織確立社會公信力和樹立公益品牌。所以,為了組織更好地發展,應讓媒體成為一路同行的伙伴。
農村民間組織應通過設計有新穎亮點的項目向國內外基金會申請支持。這樣,不僅能獲得資金支持,還可以獲得技術服務支持、機構能力建設培訓等多方面的幫助,這無論是對自身服務的專業水平提升,還是組織的建設與發展都大有裨益。只有通過開展各種項目活動,組織的凝聚力才能進一步增強,組織的發展才能可持續。
志愿者,尤其是大學生志愿者,富有朝氣和熱情,渴望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來服務社會,得到鍛煉。而農村民間組織的發展,尤其是具體活動的開展,需要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和協助。同時,要讓志愿者既成為組織的支持者,也成為組織的監督者。
目前,企業社會責任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就像品牌一樣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對企業來說,對農村民間組織給予支持不僅盡到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增加了企業員工的社會意識。對農村民間組織來說,不僅可以獲得資金支持,還可以學習企業的制度模式、財務管理等。但是,企業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會采取謹慎的態度,一般會先從一個小的項目開始,并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鑒定民間組織的素質。所以,農村民間組織應學會從小項目做起,而爭取支持則需要從小事著眼、從爭取信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