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仁, 李 民,蹇 軍, 龔云葆,張慶柏,成 鋼,李淑紅
(1.湖南文理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2.常德市科學技術局,湖南 常德 415000)
我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須倡導農業科技創新,才能穩步邁向現代農業。常德作為湖南省的農業大市,近年來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不斷優化科技工作環境、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模式、提升產學研結合能力,先后榮獲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及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市的稱號,全市的農業科技發展邁出了新步伐,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及引領作用日益增強。
1.1.1 政府主導市校合作,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 目前,常德市政府分別與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湖南文理學院、長沙理工大學等高校建立市校合作機制,借助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設備和科技人才資源,組建了產學研聯盟組織5家、省級創新平臺11家,有市科技專家顧問委員會專家20名,包括兩院院士5名、俄羅斯院士2名、千人計劃人才7名。
1.1.2 支持博士創新創業,加強科技研發攻關 鼓勵博士通過成果入股、技術轉讓、領辦企業、合辦實體、戰略聯盟等方式在常德市創新創業,推動科技研發與創業緊密結合。目前,由140多名博士組成的博士聯誼會,踴躍參與博士創新創業行動,成為博士創新創業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者。同時,常德市還啟動了《常德市特色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9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

Picture:黃志農 常德市構建了農村科技服務平臺,圖為常德市圖書館送圖書送科技活動現場
1.1.3 加強科技推廣,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1)加強科技型企業與高校院所對接,引進轉化一批科技成果。湖南惠生肉業股份有限公司、萬福生科(湖南)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等20家企業分別與中南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高校,就現代農業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釀酒技術等簽署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協議。(2)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鼓勵企業通過買斷成果、專利合作、技術入股等方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成果轉化。例如:湖南惠生肉業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與中國科學院、長沙理工大學、湖南文理學院、湖南省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合作,公司制定的“百萬頭屠宰、百萬頭養殖”的發展目標進展順利,建成了冷鮮分割肉生產線,研發生產了“歪脖脖”系列熏臘制品,開發了“骨頭湯”“速凍食品”等系列產品,“歪脖脖”臘制品及冷鮮肉分別在中國?湖南第八屆、第十屆(國際)農博會上獲得金獎,“歪脖脖”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湖南省著名商標”;萬福生科(湖南)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湖南文理學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農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高校的技術力量,在國內外首創稻米深加工高效循環技術模式,開展稻米淀粉糖深加工及副產物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開發出麥芽糊精、結晶葡萄糖、麥芽糖、高蛋白粉四大系列產品;同時,以稻米加工副產物為原料,開發了活性炭、米糠油等技術產品,大幅提升了農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價值。
1.1.4 推進人才引進制度,強化項目實施能力 認真執行《常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和《常德市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工作暫行辦法》,研究制定了與之配套的《關于引進國內外高端人才的實施意見》、《常德市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認定辦法》、《常德市“名師名家”工程實施意見》、《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管理辦公室》、《常德市創新團隊建設工程實施意見》、《常德市科技特派員建設工程實施意見》、《常德市農村實用人才工程實施意見》、《關于實行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目標責任制考核》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制度。對入選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的第一、二層次人選,每年安排10人到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等培訓深造,預計用10年左右時間完成所有入選人才的出國培訓。培訓經費由所在單位和市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分擔解決。其中,市人才開發專項資金按第一層次人選每人3萬元、第二層次每人2萬元的標準給予補貼;每年發放業務資料補助費;對通過培訓深造新取得博士學位或正高職稱的人選,參照人才引進政策的相關標準發放生活津貼;對第一層次人選,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給予高層次人才醫療保健卡,享受二級醫療保健服務。在全市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相繼實施了“五大工程”和“七大行動”的農村科技富民行動計劃,成立了常德市科技專家顧問委員會、博士聯誼會及科技招商小分隊,設立了市政府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基金等,大大加強了全市科技項目的實施能力。因此,市科技局被評為“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市“十佳人民滿意機關”。此外,市婦聯、團市委也積極配合市科技局的工作,積極支持和鼓勵高學歷、高職稱的女能人和年輕的博士們投身到農業科技創新的隊伍中,成為“高效服務科技團隊”中的一員。目前,該團隊已在企業、場所、部門的科技創新中發揮領頭作用。
以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市建設為依托,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長任組長,成立了由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農委、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市畜牧水產獸醫局等單位組成的市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協調領導小組,利用涉農部門已有的服務體系,如農村遠程教育的鄉村站點設備、服務網絡等,將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平臺與星火科技“12396”服務平臺進行對接,構建了市、縣、鄉三級專家服務團隊,建成了市農村遠教“12396”科技服務呼叫中心以及縣、鄉(鎮)農村遠教“12396”科技服務工作站和村農村遠教“12396”科技服務點組成的四級服務體系,綜合利用農業科技特派員、科技小分隊、農村遠教“12396”專家團等服務資源,在畜禽水產養殖和葡萄、食用菌、柑橘、朝鮮薊種植等5個方面,分別組建了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形成了以實現服務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新型科技富民行動計劃。對水稻、油菜、蔬菜、柑橘、葡萄、茶葉、畜禽、水產等八大主導產業,采取“一個產業、一個(批)專業合作社、一套標準、一套檢測體系、一個(批)品牌、一批標準園區”的組建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通過這些舉措,全市連續多年沒有發生質量安全責任事故,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數量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
近兩年來,全市科技資金投入共計2.4億多元,其中市本級財政的技術與研究開發經費支出從2010年的1 775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2 000萬元,區縣市財政的科技投入從2 300多萬元增加到近3 000萬元。而且,2012年市財政出資100萬元,設立了省自然科學基金常德聯合基金,引入風險投資1.25億元。此外,為了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全市規模企業也投入研發經費48.7億元。在糧食產能、植保、經作類及濕地保護工程、“雙低”油菜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了重點研究,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及農產品質量,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及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進行了全面的建設。
5年來,常德市先后選派科技特派員500多名,下企業、進基地、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特派員工作站和創業鏈。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初具雛形,農村科技的覆蓋面不斷拓展、影響力不斷增強,2011年全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現場觀摩會在常德市召開。
常德市農業科技創新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定位不夠明確,產學研結合形式多樣但力度不夠,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相對缺乏,科技創新融資機制及服務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常德市科技創新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以下解決對策。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擺在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首要地位。要為科研人員從事農業科技研發創造良好條件,提供完善配套服務;加強各類科技創新團體、組織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大膽采用“年薪制”、“項目招標制”、“專家組閣制”、“技術崗位薪金制”等形式,創新人才管理模式;通過課題攻關、項目轉化、學術交流、外派培養等渠道,造就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通曉國際慣例的復合型高科技人才。
整合全市傳統的優勢產業,擴大產業規模,形成帶動一方經濟的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抓糧食、生豬、水產品、蔬菜、棉花、林業六個“雙百億”優勢產業集群的建設;加大優質種苗、實用技術、農業機械等的推廣應用力度;積極制訂完善各個產業、各個環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加強基層檢測監管機構建設,不斷擴大農業標準化覆蓋率。
農業科技創新必須注入專項資金,應將科技經費投入納入公共財政支持的層面,既要重視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更要重視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讓大量的科技成果通過推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可通過開設“農業科技基金”,專用于農業科研、項目引進推廣示范,重點支持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的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以及生產技術工藝研發、產品升級換代、品牌塑造,廢棄物處理、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農產品流通設施等科技創新領域。采取財政貼息、以獎代投、民辦公助、經營參股多種方式,激活民間資金,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進一步完善風險投資機制、保險機制、科技信貸機制和信用評估機制,使資本市場成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有力支柱。
按照“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加快成果轉化以及各類現代農業組織構建,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造農業,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培育壯大一批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規劃建設一批綜合性、專業性的農產品市場和農資市場,更好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在2012年12月3日召開的全市科技局長會議上,市科技局領導強調科技工作要找準定位,以“保姆、紅娘”的身份提供優質服務,這樣才能讓地方科技工作 “有聲有色有地位”;同時,還提出農業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必須搞好“六抓”。一抓科技隊伍建設,探索“請進門學習、走出去培訓、沉下去服務”的建設模式,鼓勵科技干部到企業場所掛職任職;二抓科技管理創新,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最大限度地盤活科技資源,工作決策和重大布局要走在需求和發展前面,如重點龍頭骨干企業、研究院的建立和企業院士工作站的建設等要先行,并通過相關部門的合作,下好全市、全縣(區)科技創新的一盤棋;三抓科技評價考核,各部門要將目光由關注投入向注重產出轉變,自加壓力,建立以創新產出為主的考核統計監測體系,每年形成一本創新型建設評價報告,用數字說話,以實際成效和直接貢獻做總結;四抓科技計劃改革,評審立項、項目決策要科學合理,建立網上運行體系,杜絕不正之風,同時建立完善的咨詢專家庫,對專家進行信用評價;五抓工作重點突出,如集中資金保重點、集中人力抓重點、突出科技工作的顯示度、善于總結工作;六抓科技招商,圍繞成果轉化和拉長產業鏈這一目的,積極開展人才招商、以商招商、產學研招商等工作。
[1]李百艷.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N]. 常德日報,2012-12-23(A02).
[2]張 偉. 共謀科學規劃 促進農業發展——開創常德市“十二五”現代農業新篇章[J].湖南農業科學,2010,(22):1-4.
[3]吳喜梅. 論政府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職能[J]. 經濟與管理,2012,(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