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穎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冠狀動脈供應心臟自身血液,如果發生嚴重粥樣硬化或痙攣,使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會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冠心病由于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嚴重危害著人類的身體健康,從而被稱作是“人類的第一殺手”。冠心病人一定要根據病情在醫生指導下科學選擇治療方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相當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在選擇心臟介入治療不能科學對待,產生誤區。
一是
久拖不愿做介入手術
患者有自發性心絞痛、急性發作,急救藥物用后不能緩解及梗前綜合征等患者,不能拖延時間,必須做支架來救命。心臟介入手術安全系數高、創傷小、見效快且恢復快,是目前治療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急性心梗患者,是最應該做支架手術的,但很多患者及家屬沒有這個意識,醫院也沒有切實保證心肌梗塞患者搶救的綠色通道,導致病情被耽誤,錯過了手術時機。該放支架的患者并沒有得到及時救治。
二是
認為放了心臟支架可以一勞永逸
冠脈介入治療不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法。少數心臟病患者有一個誤區,認為只要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心臟就相當于上了雙保險。有的人甚至堅持在手術中使用進口支架,認為這樣才有質量保障。其實,心臟手術支架進口與否并不重要。專家說,不論支架質量經過多少次改進,始終不能解決最終的問題。做心臟支架術不是病因治療,雖然解決了心血管的疏通,但不能保證其它網絡血管的暢通無阻。因為放置支架對血管內皮有輕微的損傷,損傷的內皮會沿著支架慢慢自我修復,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損傷的地方血小板就會堆集起來,再次形成血栓。血栓造成的后果常常十分嚴重,會重新造成再次堵塞甚至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后,即使在充分抗血小板的基礎上,其血栓形成發生率仍偏高。
三是
盲目要求醫生放置血管支架
對冠心病存在過度恐懼心理,不需要進行心臟介入手術卻盲目要求醫生放置血管支架。冠心病新發病人要消除過度緊張心理,不宜盲目選擇心臟支架手術。其實,很多冠心病患者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行為嗜好來緩解病情,效果非常顯著,如無意外,根本不需要在心臟內安放支架。給無適應癥的患者放支架,將大大增加血栓或者出血的風險,導致更嚴重的心肌梗死。
胡大一說“心臟支架雖是一次性的,但放進不該放的支架,卻是終身性的,它給患者帶來的精神壓力、藥物副作用、進行其他手術時的不便,不會隨時間而消失。”有些并不符合介入治療的適應癥,卻被置入一個甚至多個支架,由于術后未按時服藥,出現血栓,導致更嚴重的心肌梗塞。如果心臟血管狹窄小于50%一般選擇藥物治療;50%~70%則建議進行血管內超聲檢查,進一步明確斑塊性質和精確計算狹窄程度;大于70%應考慮進行球囊擴張或支架介入手術。
冠心病裝支架的利與弊
冠心病介入治療,總的來說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病患者裝支架的利就是能救病人,挽救生命,緩解或消除癥狀。但它不是萬能的,也有其弊端。經臨床統計裝支架3~5年,30%左右的病人會再次發生堵塞,其主要原因是植入支架后的血管壁不光滑,更容易沉積堵塞,并且植入金屬支架會使血管失去彈性,失去了西藥擴張血管的治療作用。
而且冠心病介入治療,絕不等于沒有風險。介入治療過程及其術后會發生諸如:血管內膜撕裂、血管痙攣、血栓形成、造影劑過敏、各種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甚至會發生威脅到生命的并發癥。盡管并發癥的發生率很低,但仍需保持警惕,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我國目前用的心臟支架幾乎都是藥物支架,與裸支架相比,不僅價格高,而且需要終身服用阿司匹林對抗血栓,這種藥物會刺激胃腸道,還會帶來出血風險。還有一部分患者放入支架后,會覺得心臟局部不舒服,一年后才能適應。
要重視術后保健,應遵照醫囑,注意日常保健,盡可能減少各種誘發的危險因素;如果忽視或不加強調脂、抗凝、抗血小板及保護心肌等治療措施,有可能在其它未作介入治療的血管部位,甚至在已作介入治療(植入支架)的血管部位發生新的血管病變,仍然可以導致心絞痛復發或再次發生心肌梗塞。因此說,冠脈介入治療不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