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桐
心律失常指心臟電活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按其發生原理分為沖動形成異常和沖動傳導異常。心律失常既包括節律又包括頻率的異常,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過了一般范圍,心臟自律性異常或傳導障礙引起的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分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兩大類。精神緊張、大量吸煙、飲酒、喝濃茶或咖啡、過度疲勞、嚴重失眠等常為心律失常的誘發因素,物理因素有如電擊,淹溺,冷凍,中暑等。病理因素多見于心臟病、內分泌疾病、代謝異常患者,也有藥物影響、毒物或藥物中毒、電解質紊亂,也常發生在麻醉、手術中或手術后、心導管檢查。
心律失常的
癥狀有哪些
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癥狀輕重不一,輕者可無任何不適,如輕度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偶發的房性期前收縮、一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甚小,故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偶于查體時被發現。嚴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竇綜合征、快速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等,可引起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出汗,心前區壓迫感或疼痛,也可能感到惡心、嘔吐、尿頻,嚴重者甚至昏倒,暈厥、阿-斯綜合征,甚至猝死。危及患者生命。
心律失常的
治療方法有哪些
心律失常的治療包括病因治療、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
1.病因治療
病因治療包括糾正心臟病理改變、調整異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脈動脈狹窄、心功能不全等),以及去除導致心律失常發作的其它誘因(如電解質失調、藥物不良副作用等)。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緩慢心律失常一般選用增強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傳導的藥物,如擬交感神經藥(異丙腎上腺素等)、迷走神經抑制藥物(阿托品)。治療快速心律失常則選用減慢傳導和延長不應期的藥物,如迷走神經興奮劑(洋地黃制劑)、擬交感神經藥間接興奮迷走神經(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心律失常藥物。
3.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心律失常包括機械方法興奮迷走神經、心臟起搏器、電復律、電除顫、電消融,射頻消融和冷凍或激光以及外科手術治療。反射性興奮迷走神經的方法有壓迫眼球、按摩頸動脈竇、捏鼻用力呼氣和摒住氣等。
心臟起搏器多用于治療嚴重緩慢的心律失常,以低能量電流按預定頻率有規律地刺激心房或心室,維持心臟活動頻率和節律。
直流電復律和電除顫分別用于終止異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發作和心室顫動,用高壓直流電短暫經胸壁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心臟,使正常和異常起搏點同時除極,恢復竇房結的最高起搏點。為了保證安全,利用患者心電圖上的R波觸發放電,避免易惹期除極發生心室顫動的可能,稱為同步直流電復律,適用于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室性和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轉復。治療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時則用非同步直流電除顫。電除顫和電復律療效迅速、可靠而安全,是快速終止上述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并無預防發作的作用。
對大多數快速心律失常如房室折返型心動過速(預激綜合征)、房室結折返型心動過速、心房撲動、房性心動過速、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房顫)等心律失常,可以采用導管消融的方法實現治愈的目標。由于導管消融的方法療效肯定,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已成為上述快速心律失常治療的首選措施。
對于惡性心律失常如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室速、室撲、室顫或心臟驟停幸存者,消融不成功或心律失常發作有生命危險時,應當植入心臟埋藏式除顫器預防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