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溫長路,筆名寓愚、文苕。
作家、教授、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長期從事醫學教育、臨床、科研、管理工作。除有眾多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發明專利外,還連續創作、出版了一批將文與醫融為一體的科學小品。已公開發表各類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種。
憂能致疾
[俗語本義]
過分的憂愁會使人患上疾病,也作“憂能致病”、“憂愁成病”、“ 憂能傷人”、“憂勞足于致疾”的。
[流行示例]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28回:“自古有道:‘憂能致疾,婦女更且加甚。弘死后才及年余,這裴氏已懨懨成病,變成了一個癆損證,拖延床褥,耗幾月也入鬼門。”陸茂清《頭號女漢奸陳璧君的最后日子:“常言道:‘怒能傷身、‘憂能致病。本就多病纏身的陳璧君,身體更差了,常常臥床不起。”王林旭《書畫的怡情與健康》:“常聽說:‘憂能傷人。古代伍子胥,一夜間愁白了胡子可能是藝術上的夸張手法,但在現實生活里一個人突然處于逆境時,在一年半載之內白發明顯增加、衰老的速度大大加快,并不少見。”蔡東藩《清史演義》第56回:“道光帝未免悒悒。俗諺說得好,‘憂勞足于致疾。道光帝已年近古稀,到此安能不病?”
[醫學意義]
憂,為七情之一。因憂致病,中醫典籍中有非常詳盡的記述。除傷及相關臟腑功能引發相應疾病外,現代臨床上的抑郁癥大多都與憂愁有關。抑郁癥是精神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病種,發病人群中有女性明顯高于男性的傾向。其主要癥狀是情緒低落和精力不足,具體表現為食欲差,吃飯味如嚼蠟、周身酸軟,活動無力,疲勞懶動、性欲減退、失眠健忘、自卑悲觀、體重減輕等,有5%的患者還表現出有自殺心理。在這些患者中,大部分人與外界的某種不良刺激有關,憂愁是主要的因素之一。治療當以心理療法為主,通過條達情志消除病因。也有一部分人確實存在著病理因素,必須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如有的病人有遺傳因素,其父母中有抑郁癥病史(如父母中的一方有抑郁癥,其子女的發病幾率為25%;如父母雙方均患有抑郁癥,其子女的發病幾率為50%~75%)。還有的病人長期使用了與抑郁癥發生有關的藥物(如一些治療高血壓、風濕病、帕金森癥等的藥物),或體內的去甲腎上腺素水平、腦內的5—羥色胺活性降低等。有調查說,心臟病患者中有50%的人會表現出抑郁癥狀;患抑郁癥的男人中,心臟病的發病幾率要比正常人高3倍。因此,必須找準病因,在進行情緒調整的同時,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方法。天津中醫藥大學的一項科研成果從分子學水平揭示了包括抑郁癥在內的情志病的發病機制,并根據中醫的理論制定出了一套治療方案,用具有理氣、降逆、散結作用的中藥復方成功地為部分病人施行了治療,表現出中醫學在治療該病上的優勢。
[相關鏈接]
對于抑郁癥的治療,要立足于從防著手,就是要防病予未然。開闊心境、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正確對待矛盾和困難、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學會放松自己等,都不失為預防抑郁癥的有效方法。有研究說,飲食也能調節人的情緒,也有預防抑郁癥發生的作用。香蕉、意大利麥和鮪魚、乳酪等食品,能夠使人的心情變好;咖啡、巧克力、糖類,會使人的情緒變壞。聽音樂是防治抑郁癥的最有效方法,這是被無數病例證明了的。在對待抑郁癥的問題上,一不能聽之任之,二不能疑神疑鬼,三不能草木皆兵。德國專家指出,通常情況下,人沒有抑郁是不可能的,有點抑郁沒關系。他們甚至認為,輕微、短暫的精神抑郁,屬于人精神上的一種健康免疫機制,是精神上的“剎車”,讓精神走入“冬眠”不是壞事情。在問題沒有想通以前不“抑郁”一下自己,繼續干下去效果可能會更糟糕。
病從口入,禍自口出
[俗語本義]
也有作“百病從口入”的。意思是說,大凡疾病的發生都與口這個通道有直接關系。社會生活中,常用于比喻要把好口的關,說話要嚴謹,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流行示例]
晉·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自口出。存亡之機,開闔之術。口與心謀,安危之源。”宋·莊季裕《雞肋編》:“今白酒面中多用草烏頭之類,皆有大毒,甚于諸石。釋經謂甘刀刃之蜜,忘截舌之患。況又害不在于目前者乎?諺謂‘病從口入,禍自口出,信矣。”郭沫若《鄭成功》:“‘百病從口入。不要吃生冷,不要亂吃東西,自然病人就少了。”清·錢泳《履園叢話》:“‘百病從口入。蓋古來已有此語,食者不可不慎。”
[醫學意義]
口既是人類進行交流與進食的重要通道,也是疾病傳播的主要途徑。吃飯用的碗筷如消毒不嚴格,會造成病從口入;吃不經消毒的瓜果也會給病從口入造成好機會,因為瓜果在施肥、采摘、運輸、出售過程中已沾染了許多細菌和蟲卵;癌癥的發生也與飲食與生活習慣有關,其中吃發霉變質的食物、嗜食腌制食品,特別是腌得過分霉爛的酸菜、偏食高脂肪食品,愛吃炸焦或熏制食品等都是致癌的直接因素。
吐痰,是禍自口出的根源之一,痰里含有的幾百種病源微生物會隨之擴散;噴嚏,也是禍自口出的根源之一,許多附在氣管、鼻腔、口腔粘膜上的有害病菌、病毒會隨它排出體外;親吻,也會把病“禍”從口內傳出,它能使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脊髓灰質炎、白喉、猩紅熱、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支原體肺炎等得以傳播。
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年僅59歲而死于吃腐敗變質的牛肉。俄羅斯芭蕾舞劇《天鵝湖》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92年死于喝的一杯帶菌的生水。當今世界上因腸道病而造成死亡的,十之八九是出于與“口”有關的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保持環境衛生、防蠅防鼠、飯前便后洗手、保證食具清潔、實行分餐制、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等。每個人都必須從自己做起,才有可能創造出有利于大家健康的環境來。
[相關鏈接]
在《三國演義》里有這樣的情節:諸葛亮病死之前,已料到他的敵手司馬懿會乘機前來進攻,于是就定下了妙計,以他的雕塑嚇退了前來趁火打劫的魏兵,因此蜀人中流行起“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司馬懿)”的民諺。民間又因此演繹出“諸葛亮死治司馬懿”的故事,說諸葛亮料定有用手指頭沾唾液翻書習慣的司馬懿,在其死后一定會來掘墓盜取兵書,就在隨葬兵書的每一頁上涂了毒藥,果然使司馬懿翻書之時中毒而死。這段故事的真偽我們無須考證,只是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口確實是致病、乃至致死的門戶。書籍是容易污染的,經人翻閱過的書上,可以找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鏈球菌和寄生蟲卵。有些病菌生命力很強,可以長期存活于書上,如鏈球菌能活3個月,痢疾桿菌能活十幾天,結核桿菌能活兩個月以上。用手沾了唾液去翻書,就會把這些致病菌通過口腔帶進自己的機體之中,發生疾病就是不奇怪的事了。由翻書我們想到數鈔票,對于愛沾唾液來幫助數鈔票的人來說,健康會受到同樣的傷害。使用時間越長的鈔票越不好數,就需要多沾幾次唾液,殊不知越舊的鈔票經過的人手越多,鈔票上的病毒和細菌數量也越多,對人的健康危害也越大。據調查,每張鈔票平均帶菌100多萬個。從銀行出納員的套袖上、工作臺上、點票機周圍的空氣、灰塵中,可以檢查出大量的各種病菌。一個出納員工作半小時,手上帶菌可達300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