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全心
對于女性朋友而言,追求美麗似乎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市場上打出“排毒養顏”旗號的保健品數不勝數,真正有效的卻寥寥無幾。其實咱們體內就存在著一味“排毒英雄”,就是大腸經。試試刮痧排毒法,或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身體過胖或過瘦都是脾臟失調引起的,堅持天天在巳時穴位按摩,或飲用適當的茶飲都可起到調理脾臟的作用。
一般人都認為,一個人的胖和瘦,在很大程度上,與吃的多少或者家庭遺傳等因素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認為吃的多,吃的飽的人才會容易發胖,反之人就會瘦弱,其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其實早在《脾胃論》中就有“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脾虛則肌肉削……”的記載,可見,身體的過胖和過瘦都是因為脾臟的失調造成的,只是大多數人沒去注意罷了,很少有人會從脾臟來找緣由。
中醫里講脾為倉廩之官,是人的后天之本,全身氣血化生之源,身體的所有生理活動都由脾來“買單”。脾主運化,在人的身體里它與國家的財政部職能很相似,既要運化水谷,參加身體建設,為身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運化水濕,防止體內水澇成災。
脾的功能正常,全身的氣血就會充盈,身上的肌肉就會豐滿而有彈性,這時即使是體重較大,但也不會讓人看起來有臃腫肥胖的感覺。
如果脾運化水谷的功能不正常,不能為氣血津液化生提供能量,表現在肌肉,就會顯得較為瘦削,全身皮包骨,這樣的人即使吃的很多仍會瘦的可憐,屬“善食而瘦”型;如果運化水濕的功能較差,就會在身體里形成洪澇災害,到處淤泥堆積,贅肉橫生,屬“少食而肥”型,這樣的人吃的很少但胖的速度卻一點都不慢,常自嘲喝水都長肉,而且我概括這種人的典型特征就是“走路氣喘,下樓腿軟”。
對于“少食而肥”者,常會出現全身疲乏無力、四肢沉重或關節疼痛,頭腦不清,面出如油,嘴巴粘膩無食欲,口渴但不想喝水,舌苔較厚,小便不利,大便溏瀉等癥狀;“多食而瘦”者,則是渾身沒勁但不沉重,皮膚干瘦,口渴但能飲水,舌苔薄白而不厚,小便通利,大便干或泄瀉等相互鑒別。
脾集運化水谷和水濕的功能于一身,所以在現實中兩者不能截然分開,經常是相因為病,可見,“少食而肥”和“多食而瘦”也不是絕對的,只是看偏向于哪個。
對于“少食而肥”者,我們可以在巳時按壓太白和陰陵泉兩穴,這是一對非常好的健脾祛濕的穴位,是治療肥胖的必選穴。太白是脾經的輸穴,陰經上的輸穴是治療脾病的特效穴位,太白又是脾經原穴,跟三焦有緊密的聯系,三焦暢,則水道通,且該穴性屬土,按壓此穴可起到以土制水的效果。巳時,脾經當令,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其性屬水,是脾經治理水患的特定穴,此時配合太白穴按壓陰陵泉,對治療水濕過甚的少食而肥者再合適不過。
“多食而瘦”者則常見于脾胃不足,或久病體虛的人,可在巳時按壓大都穴和三陰交穴。大都穴是脾經上的滎穴,其性屬火,脾屬土,在脾經當令之時按壓大都穴,對補益脾臟就會起到很好的效果,滎主身熱,按壓大都穴還能同時緩解脾經氣血郁積不暢產生的口苦、小便黃、舌苔黃膩等熱象。三陰交穴位于脾經,是肝脾腎三臟的交會穴,肝主疏瀉,腎主水,可與脾一起運化體內的水液,按壓三陰交可同時協調三臟氣血,即可補脾之虛,又可協調臟腑氣機,運化體內水濕。
除了按摩穴位,還可選擇飲用茶飲,來調補脾臟。如屬少食而肥者,可選用燥濕健脾的紅豆苡米茶(紅豆苡米各半),如多食而瘦者,則可選用補脾祛濕的山藥苡米茶(山藥:苡米=2:1),這些茶飲不拘時間,每天隨時都可代茶飲用。所有原料在中藥店都可以買得到,只不過買回來后這些原料都不容易泡出其中的藥用成分,需要先按照比例混合均勻在鍋里蒸熟,放在冰箱以備沖飲。
脾氣是全身氣機的樞紐,情志失調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影響到脾氣的生理功能,進而影響到營養物質在全身的運行和分配,產生過胖或過瘦的現象。
脾氣弱的人,會把所有的事情裝在心里,這類人愛鉆牛角尖,容易導致脾氣氣結,時間久了,必然會損傷到脾氣,影響氣血的化生,就會出現形體消瘦、精神萎靡。
脾氣暴躁的人,看誰都不順眼,易生悶氣。這類人會因情志不暢,使脾氣不能散精,導致消化的營養物質,在體內凝滯成濕氣,濕又困脾,所以不僅會使人發胖,而且讓人無精打采。這類人也屬于“好吃難消化”的人。
脾氣好的人,不僅能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吸收入體內,而且還能順暢地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供各項生理活動需要,自然也就不會過胖或過瘦了。脾氣好,全身氣機的樞紐暢通了,身體就好了,心境也自然就平和,也就易與人相處。這也是為什么講到一個人性格的時候,一般都會問這個人的“脾氣”如何,用“脾氣”來評價一個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