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明
(1.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2.黃土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重點實驗室)
地基土選用Mohr-Coulomb模型,樁采用樁(pile)結構單元。取模型尺寸大小為1.2 m×1.2 m×4.7 m,厚度方向分三層:頂層為底板,厚0.4 m,網格為0.4/0.4=1個;中間層為墊層,厚0.3 m,網格為0.3/0.3=1個;底層為均質土,厚4.0 m,網格為4.0/0.1=40個、4.0/0.2=20個和4.0/0.4=10個三種情況。詳見表1至表4。
模型如下圖所示:圖1在土層中設樁,水平向網格密度為3個/1.2 m,圖2樁與土層的X-Y平面網格關系。樁頂與墊層及樁底與土層分別進行彈性連接,以此來測樁頂和樁底的位移,樁頂的位移主要是墊層被壓縮,樁底位移主要是樁底土層被壓縮,樁本身的壓縮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底板、墊層、樁與土層的連接由FLAC3D程序實現自動連接。樁周土體采用Mohr-Coulomb彈塑性本構模型;邊界條件是上邊界為自由邊界,側面邊界為水平向滑動支座,底面邊界為豎向滑動支座。在設置模型邊界條件時,采用Fix命令實現,即固定x方向和y方向的位移,z方向僅在模型底部固定。

表1 樁結構單元參數

表2 模型各層性質

表3 Z方向網格密度的變化

續表3
例如:L=3.61=4+0.01-0.4(m);
L=3.81=4+0.01-0.4/2(m);
L=4.01=4+0.01(m)

表4 X-Y平面網格密度的變化
(1)在相同加載條件下,樁頂伸入墊層0.01 m,樁端分別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中及底,改變水平向網格密度,比較土體沉降、樁的沉降、樁的軸力以及土的豎向應力的變化情況。

圖1 樁土位置圖

圖2 樁徑d=0.2 m,樁與網格的位置關系圖
(2)在相同加載條件下,樁頂伸入墊層0.01 m,樁端分別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中及底,改變豎向網格密度,比較土體沉降、樁的沉降、樁的軸力以及土的豎向應力的變化情況。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FLAC)采用混和離散法,將區域離散為常應變六面體單元的集合體,又將每個六面體看作以六面體角點為角點的常應變四面體的集合體,應力、應變、節點不平衡力等變量均在四面體上進行計算,六面體單元的應力、應變取值為其內四面體的體積加權平均。

圖3 六面體與四面體關系示意圖
FLAC3D的計算均在四面體上進行,現以一個四面體說明計算時導數的有限差分近似過程。如圖3所示的四面體,節點編號為1~4,第n面表示與節點n相對的面,設其內任一點的速率分量為vi則可由高斯公式得

式中:V為四面體的體積;S為四面體的外表面;nj為外表面的單位法向向量分量。

式中:上標l表示節點l的變量,(l)表示面l的變量。
FLAC3D以節點為計算對象,將力和質量均集中在節點上,然后通過運動方程在時域內進行求解。節點運動方程可表示如下形式

將式(3)左端用中心差分來近似,則可得到

FLAC3D由速率來求某—時步的單元應變增量,如下式

式中:速率可由式(5)近似。
有了應變增量,可由本構方程求出應力增量,然后將各時步的應力增量疊加即可得到總應力。在大變形情況下,尚需根據本時步單元的轉角對本時步前的總應力進行旋轉修正。隨后即可由虛功原理求出下一時步的節點不平衡力,進入下一時步的計算,其具體公式不再贅述。
對于靜態問題,FLAC3D在式(3)的不平衡力加入了非粘性阻尼,以使系統的振動逐漸衰減直至達到平衡狀態(即不平衡力接近零)。此時式(3)變為


式中:a為阻尼力系數,其默認值為0.8,而

土的沉降分析:由圖4和圖5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和中間,土的沉降隨豎向網格密度的增加而減小,由圖6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底部,土的沉降基本不隨豎向網格密度的變化而變化。當b=0.2 m和b=0.4 m時,由圖7和圖9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部、中間及底部,土的沉降在依次減小;當b=0.1 m,由圖8可以看出,土的沉降基本不隨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在X-Y平面,當網格密度為1個/1.2 m、3個/1.2 m和5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中時,土的沉降隨水平向網格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當網格密度為2個/1.2 m、4個/1.2 m和6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節點上時,土的沉降隨網格密度的增加也增加,但置于節點上比置于網格中土的沉降大得多。

圖4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頂部時沉降變化圖

圖5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中部時沉降變化圖

圖6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底部時沉降變化圖

圖7 當b=0.2時,樁端位置不同時土的沉降變化圖

圖8 當b=0.1時,樁端位置不同時土的沉降變化圖

圖9 當b=0.4時,樁端位置不同時土的沉降變化圖
樁的沉降分析:由圖10和圖11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部和中間,樁的沉降隨豎向網格密度的增加而減小,由圖12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底部,樁的沉降隨豎向網格密度的變化不大。當b=0.2 m和b=0.4 m,由圖13和圖15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部、中間及底部,樁的沉降在依次減小;當b=0.1 m,由圖14可以看出,土的沉降基本不隨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在X-Y平面,當網格密度為1個/1.2 m、3個/1.2 m和5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中時,b=0.2 m和b=0.4 m,由圖13和圖15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部、中間及底部,樁的沉降在依次增加;當b=0.1 m,由圖14可以看出,樁的沉降基本一致。當網格密度為2個/1.2 m、4個/1.2 m和6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節點上時,樁的沉降隨水平向網格密度的增加而減小。

圖10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頂部時沉降變化圖

圖11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中部時沉降變化圖

圖12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底部時沉降變化圖

圖13 當b=0.2時,樁端位置不同時土的沉降變化圖

圖14 當b=0.1時,樁端位置不同時土的沉降變化圖

圖15 當b=0.4時,樁端位置不同時土的沉降變化圖

圖16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頂部時豎向應力變化圖

圖17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中部時豎向應力變化圖

圖18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底部時豎向應力變化圖

圖19 b=0.2時,樁端位置不同時土的豎向應力變化圖

圖20 b=0.1時,樁端位置不同時土的豎向應力變化圖

圖21 b=0.4時,樁端位置不同時土的豎向應力變化圖
土的豎向應力分析:由圖16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土的豎向應力:b=0.2 m時,值最大;b=0.1 m時,值最小;b=0.4 m時,值居中。由圖17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中間,土的豎向應力:b=0.2 m時,略大于b=0.1 m和b=0.4 m時的值,而b=0.1 m和b=0.4 m時的值基本相等。由圖18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底部,土的豎向應力基本不隨豎向網格密度的變化而變化。當b=0.2 m和b=0.4 m,由圖19和圖21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部、中間及底部,土的豎向應力在依次略減小;當b=0.1 m,由圖20可以看出,土的豎向應力基本不隨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在X-Y平面,由圖19、圖20和圖21可以看出,當網格密度為1個/1.2 m、3個/1.2 m和5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中時,b=0.2 m和b=0.4 m,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部、中間及底部,土的豎向應力在依次增加。當網格密度為2個/1.2 m、4個/1.2 m和6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節點上時,土的豎向應力隨水平向網格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圖22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頂部時樁的軸力變化圖

圖23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中部時樁的軸力變化圖

圖24 樁端置于土層地層網格底部時樁的軸力變化圖

圖25 當b=0.2時,樁端位置不同時樁的軸力變化圖

圖26 當b=0.1時,樁端位置不同時樁的軸力變化圖

圖27 當b=0.4時,樁端位置不同時樁的軸力變化圖
樁的軸力分析:由圖22和圖23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和中間,在b=0.2 m和b=0.4 m時,樁的軸力基本一致,均小于b=0.1 m時的軸力。由圖24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底部,樁的軸力基本不隨豎向網格密度的變化而變化。當b=0.2m和b=0.4m,由圖25和圖27可以看出,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頂部、中間及底部,樁的軸力在依次增加;當b=0.1 m,由圖26可以看出,樁的軸力基本不隨樁端置于土層底層網格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在X-Y平面,由圖25、圖26和圖27可以看出,當網格密度為1個/1.2 m、3個/1.2 m和5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中時,樁的軸力隨水平向網格密度的增加而略減小,當網格密度為2個/1.2 m、4個/1.2 m和6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節點上時,樁的軸力隨水平向網格密度的增加而減小。
(1)當豎向網格密度為40個/4 m,即單元網格高為0.1 m時,不論樁置于土層底層網格的頂、中還是底,土的沉降、樁的沉降、樁的軸力及土的豎向應力基本不變。
(2)當樁置于土層底層網格的底部,不論豎向網格密度為40個/4 m、20個/4 m、還是10個/4 m,即單元網格高為0.1 m、0.2 m還是0.4 m,土的沉降、樁的沉降、樁的軸力及土的豎向應力基本不變。
(3)在X-Y平面,網格密度為1個/1.2 m、3個/1.2 m和5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中時,不同于網格密度為2個/1.2 m、4個/1.2 m和6個/1.2 m,即樁置于網格節點上土的沉降、樁的沉降、樁的軸力及土的豎向應力的變化規律。這是因為樁設在節點上,土體向四周傳力不均勻,擴散范圍小。
[1]孫書偉,林杭,任連偉.FLAC3D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2]彭文斌.FLAC3D實用教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陳育民,徐鼎平.FLAC/FLAC3D基礎與工程實例[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4]張建喬,劉永紅,呂廣忠.基于參數化模型特征的有限元網格劃分方法研究[J].制造業自動化,2005,(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