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彌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粕绮拷淌?,博士)
學術界通常用幸福指數反映民生幸福的變化程度。什么是幸福指數?按照目前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幸福指數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和主觀偏好對于自身生活狀況滿意程度作出的評價,亦即對生活和事業的滿足感、心態和情緒的愉悅感、人際與社會和諧感程度的度量數值,或者說是對主觀幸福感的數量化評價。它通常用民眾的幸福感在某一時期的數值和基期數值的比值。幸福指數在衡量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上具有獨特的作用,同時也是政策制定者決策的重要依據。
盡管幸福指數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工具,但是由于對主觀幸福感含義理解上存在諸多分歧,加上其衡量辦法不完善,把它作為政府決策的依據的想法還難以付諸實施,也就是說它的宏觀決策價值還沒有得到實現。幸福感是一種很個性化的主觀體驗,因此,在使用這個指標時也頗受爭議。有的學者把幸福感理解為生活滿意感,有的學者把它理解為快樂感。由于幸福感具有高度的主觀性,因此在測度幸福程度時,測度的結果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了《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出:“慎重使用某些社會心態指標來表示政績”,這里的“社會心態指標”是針對“幸福感”而言的。報告指出:“幸福感是一種感受,并不一定是一種公認的幸福,它并不直接與財富多寡和生活水平高低相關。對幸福感影響更大的可能是預期高低、欲望大小、參照對象遠近、社會開放成度和社會變遷緩急……最不滿意的人群,可能還不是那些生活最困難的人群,而是那些期望值與自身的生活水平差距最大的人群?!辈荒馨研腋V笖档囊饬x無條件地夸大化、片面化,因為在衡量社會發展時,幸福指數是一個軟指標,應當和GDP結合起來。“幸?!杖脬U摗保ㄓ擅绹霞又荽髮W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表明,當國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收入與幸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收入較低的時候,居民收入的增加帶來幸福的增加;但是,收入增長到了一定程度,其對提升幸福的作用有限。
幸福指數作為反映幸福感的指標,是計算幸福感的基礎。為了評價人們幸福感覺,必須對幸福感加以度量,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得到幸福指數。為此,需要對幸福指數的指標進行選取和設計,構建符合實際需要的指標體系。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歷史、社會心理等都存在差異,盡管在很多方面相似,但對于幸福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在測度方式和指標上也存在不同。2006年,英國科學家在對1000人做了調查后,得出這樣一個公式:Felcided(幸福指數)=P+(5E)+(3N)。其中,P代表人的性格、人生觀以及他的適應能力和耐力,E代表人的健康以及他的財富和友誼的穩定程度,N代表自我評價以及對生活抱有的期望值、性情和他的欲望。這個公式表明,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經濟上的因素,其他非物質因素的影響也很多。
在諸多影響因素中,以下三個方面對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并且十分獨特的影響:
心理參照系。有沒有參照系,會對一個人的幸福感產生巨大的影響。生活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的人,由于缺乏與他人的交往和聯系,也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較低,但是其成員可能比較知足,在進行縱向比較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因而比較幸福;而在有參照系的情況下,例如在開放的社會中,人們容易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進行比較,雖然本國的經濟已經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可能落后于他國或地區,因而人們的幸福感反而會降低。
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決定于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大的人會產生較高的成就期望,從而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當一個人實現其抱負時,他就會獲得滿足,具有成就感;反之,經過努力卻沒有達到其目標,就會產生挫折感,進而產生痛苦。如果一個人達到目標超過了其預期的目標,那么就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
個體安全感。安全是個體獲得幸福感的社會保障。本體安全感來自對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和對于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的認同體驗。對于自我認同的感受產生自信的心理,表現為自主、自立、自強和樂觀;對于外界的認同和信任,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御焦慮并產生幸福感的基礎。這就說明了那些經濟狀況一般的人其幸福感較強,而一些富豪因為擔心安全而憂心忡忡、焦慮不安的原因。
1960年,Wilson提出主觀幸福感(SWB)的個體差異理論假設:第一,個體的需要獲得及時滿足能夠產生快樂,個體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會導致不快樂;第二,個體需要滿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帶來滿足感,依賴于個人的適應或期望水平,個人適應能力強,期望水平不高,就容易得到滿足感,反之則相反。而這些又受到過去經驗、同他人比較、價值觀及其他因素的影響。SWB由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個不同維度組成。其中,生活滿意度是SWB的關鍵指標,作為認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標準,是獨立于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另一個因素,見表1。

表1 SWB的結構與內容
研究發現,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概而言之,這些因素主要包括: (1) 經濟因素。收入水平、就業狀況、物質的品質、生產力的發展程度等。這些決定著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到人們的收入狀況,進而影響著幸福感。(2)社會因素。如社會文明、風俗習慣、教育發展、安全感、人際關系、社會保障等。(3)文化因素。這里不是指受教育的程度,而是一個社會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思想觀念、傳統習慣、宗教活動等。(4)個體心理因素。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如性格、生活態度、理想、個性特征、愛好、成就動機等。(5)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人身自由、政治參與機會等。(6)身體因素。如性別、年齡、健康程度等。(7)生態環境因素。包括綠化水平、森林覆蓋率和環境質量等。
選取指標的原則。設計幸福指標的目的是為了反映民生幸福的程度和變化,為制定政策、檢驗政策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提供依據。指標是反映總體數量特征的范疇,它具有數量性、綜合性和具體性的特點。在設計幸福指標時,除了應遵循建立指標體系的系統性、層次性、可比性、獨立性等基本原則外,還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是科學性原則。指標的設計應當符合客觀規律,反映人們對幸福的真實感受,反映社會發展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能夠為政府制定政策提高依據,為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提供參考。其次是可操作性原則。所設計的指標能夠被認知、被接受,能夠用來指導實踐和應用于相關的調查活動。再次是簡潔性原則。設計的指標簡單明確,具體客觀,直觀性強,要緊扣目標,避繁就簡。
指標選擇依據。國內研究者常把幸福指數指標分為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主觀指標是基于人的主觀心理感受形成的指標。邢占軍根據這些指標編制了一套由40個項目組成的《中國民眾主觀幸福感量表》。該表包括知足充裕體驗指數、成長發展體驗指數、社會信心體驗指數、目標價值體驗指數、心理健康體驗指數、自我價值體驗指數、身體健康體驗指數、自我接受體驗指數、家庭氣氛體驗指數、人際適應體驗指數等10個次級指標??陀^指標則是指社會、經濟、環境、人口等組成的客觀物質環境指標。許多研究者把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幸福指標體系。李杏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建立了包括生存狀況、身心健康、物質條件、幸福感比較等59個指標在內的體系。
綜合多數研究者的成果可以發現,幸福指數指標體系的內容大體上包括了身心健康、物質充裕、生活質量、自我實現價值、社會交際五個方面。但是,這些似乎還不全面。因為主觀幸福感作為人們對內心滿意、快樂和價值的感受,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筆者借鑒江蘇省社科院、省統計局、省委研究室等單位研究的《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要指標》,英國幸福星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以及全國人大財經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中國民生指數”、廣東省《建設幸福廣東評價指標體系》等研究成果,提出民生幸福指數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在設計幸福指標時,既有客觀指標也有主觀指標。客觀指標可以通過有關數據庫查出或者計算出結果,主觀指標則需要通過設計調查問卷,根據各項指標的分值,調查出相應的結果。

表2 民生幸福指數指標體系
指標說明。民生幸福是多種影響因素的綜合。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環境下,各個影響因素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選擇了時間和社會環境的情況下,才能對民生幸福進行衡量。經濟發展指數(ECI),用來說明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發達的程度,經濟是基礎,只有經濟水平提高了,人們幸福才有足夠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指數用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城市失業率等指標表示。但是,經濟增長水平并不必然帶來幸福,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環境污染、社會矛盾等,反而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因此,這項指標對民生幸福的影響比重不能賦值過高。居民生活水平指數(PLI),用來反映居民的生活狀況,主要內容是居民收入、居民住房、居民出行、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文教娛樂及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和恩格爾系數。由于這個項目反映的居民生活實際狀況,因此對民生幸福的影響比重較大,是考察民生幸福直接的和重點的指標。社會發展指數(SDI),用來反映社會服務發展程度,其中有反映教育發展水平的入學率、反映衛生服務水平的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反映社會保障水平的社會保障覆蓋率、反映社會治安狀況的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度等指標。這項指標對民生幸福的影響也較大,是考察民生幸福的重點指標。生態環境指數(EVI),用來反映經濟發展中環境狀況,主要指標有城市綠化覆蓋率、森林覆蓋率、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狀況,對居民幸福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不可小覷。身體健康程度(BHI),用來反映個體的狀況。主要指標有心理健康指數、身體健康指數、鍛煉或運動指數。政治參與指數(PTI),用來反映人們的政治權利和管理權利受重視和實現的程度,對于重視個人權利的個體來說,政治參與度或管理參與度將對其幸福指數具有重要影響。自我價值實現指數(SVI),用來反映人們自我發展需要滿足的程度。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們在滿足了底層次的需求后,將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的滿足。自我發展指數反映了這個需求滿足的程度。該指標包含三個方面:財務自由實現指數、自我發展指數和受別人尊重指數。
應用和分析。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建立數學模型如下:

其中,H表示民生幸福指數,I表示影響幸福指數的各項指標,m表示其余的影響因素產生的結果。
根據表2,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數學模型:

理想的結果為100%,以60%為及格,則61%~70%為中等,80%~90%為良好,90%以上為優秀。根據計算或者調查統計結果,可以計算出各項指標的具體數值,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民生幸福的實際情況。
鄒安全和楊威曾借助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三個層面展開,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方面構建模型。通過設計樣本問卷和數據收集,運用SPASS軟件進行樣本T檢驗,統計結果分析表明,在影響民生幸福指數的五個因子中,排在前兩位的是自我實現需求滿足感、生理需求滿足感,后三位是尊重需求滿足感、社交需求滿足感和安全需求滿足感。這表明,人們幸福感主要來自生活水平指數(包括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自我價值實現指數和受人尊重指數等方面,與上述指標的設計基本相似。
王慧紅和陳楠以生活滿意度為核心指標,輔助以預期壽命和生態足跡指標,通過相關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測算出我國各省市的幸福指數,并進行了排序。結構表明,浙江省幸福指數排名第一,其生活滿意度、壽命預期等處于第一類,生態足跡也處于第一類,因此,其幸福指數也最高。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河南、湖北、甘肅等排名靠后,幸福指數較低。
民生問題是多方面的,除了收入問題,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環境、社會治安、教育等,都影響到人民的幸福感,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對人民的生活產生消極的影響。人民要過幸福的生活,要在物質生活上、精神生活上都達到高質量、高水平,要具有幸福感,要達到比較高的滿意度。因此,民生幸福指標的構建尤為重要。民生幸福指標的構建作為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復雜的社會問題。本文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民生幸福的評價指標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目的在于為了解我國民生幸福感的現狀、幸福感的程度和變化,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以及如何推進民生幸福指數的提高,為制定政策、檢驗政策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