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常州市委研究室

目前,世界科技發展正處在新一輪革命的前夜。新材料作為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與先導,在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起著無可替代的基礎和支撐作用,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一起,構成了21世紀全球最關鍵、最具潛力的三大科技領域。
近年來,全國先后有20多個省市將新材料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已設立7家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70余家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掀起了發展新材料產業的熱潮。面對前景誘人的新興產業,面對業內競爭加劇的逼人態勢,常州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提出了加快建設以先進碳為引領的新材料特色產業高地,打造特色品牌、建設“東方碳谷”的發展思路。
常州打造“東方碳谷”,加快建設以先進碳為引領的新材料特色產業高地,是具有一定底氣的。
“十一五”以來,常州新材料產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在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種纖維及復合材料等領域,擁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和產品。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4家,省級科技產業園1家,去年預計實現產值1876億元。這其中,以石墨烯為代表的先進碳材料嶄露頭角,引人矚目。
一個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這些企業高度重視前沿技術研發,無一例外擁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中簡科技,以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高性能碳纖維技術”為基礎,建成年產50噸高強中模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項目,填補了國內T700級碳纖維的生產空白,該產品產業化后,可滿足大飛機等高端產品應用,具有可觀的國際國內市場前景。宏發縱橫,專業從事高性能復合材料織物的制造生產,獲批“國家碳纖維經編特種材料動員中心”,積極推廣碳纖維經編特種材料在飛機、火箭、雷達等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其他企業如神鷹碳塑、伯龍三維等也都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或產品。
新興產業的發展軌跡總是培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壯大一個產業。常州市超前謀劃、搶先發力,已經連續引進了中簡T700碳纖維團隊、第六元素瞿研團隊、二維碳素于慶凱團隊、碳元科技徐世中團隊、碳宇材料劉遵峰團隊等,在引進和集聚領軍型人才方面搶了先手。他們大多師從國內外碳材料領域泰斗,具有深厚的學術領域背景、產業研發和運營管理經驗。
通過前期積累,常州先進碳材料發展已呈水到渠成之勢。伴隨著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我們堅持以發展碳科技為核心建設西太湖科技城的規劃得到了部、省的首肯和支持,未來將重點發展具備產業化生產條件的先進碳材料企業及相關配套產業和設施。目前,功能新材料專題園已集聚企業超過50家,涉及高分子改性材料、環保材料、石墨烯材料等近20個細分領域。
在先進碳材料領域,常州正積蓄越來越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優勢。但是,常州也面臨著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鏈不完善,專業化人才缺乏等現實問題,必須采取有效對策,尋找合適路徑予以解決。
“碳谷”是常州新材料產業的名片,豐富這一名片的內涵則要通過加快構建“一城、兩院、三系列、四中心、五大拳頭產品”,涉及主要載體、重大平臺、產品推廣等方方面面。“一城”就是西太湖科技城。強化該區域的研發、孵化、設計功能,成為常州新材料產業的核心區。“兩院”就是建好石墨烯、碳纖維兩個國家級產業研究院,成為國內外先進碳科技的研發高地、人才高地和成果轉化高地?!叭盗小本褪窃谔疾牧项I域,選擇碳纖維重點突破對象,選擇石墨散熱膜、石墨烯觸摸屏等重點培育,選擇富勒烯、碳納米管等重點孵化,形成梯隊發展、相互銜接的系列化戰略格局。“四中心”就是建設世界知名、國內領頭的碳科技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研發制造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和應用示范交流中心,真正讓“常州新材料”成為世界有影響、國內有話語權的特色產業?!拔宕笕^產品”就是遵循“以碳為綱、舉碳不唯碳”的原則,大力發展特種纖維及復合材料、新型高分子復合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稀土及納米材料、光伏及電子信息材料“五大拳頭產品”,到2015年,實現規模以上企業銷售4200億元,使常州的碳科技產業成為繼蘇州的納米、南京的軟件、無錫的物聯網之后江蘇又一有全國標志性的產業名片,讓常州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碳谷”。
借鑒深圳、連云港等地做法,科學統籌規劃,結合現有產業基礎,按照碳材料產業的分類,以及“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钡脑瓌t,點線結合、橫縱拉伸,加快推動產業集聚,形成雁陣齊飛、群雄并起的集群效應。建設西太湖碳科技研發集聚區,圍繞做強做大先進碳材料產業的目標,強化科技金融驅動,突出研發孵化支撐,到2015年,建成孵化加速器300萬平方米,產值超億元企業25家以上,園區年營業收入突破500億元;到2020年,形成科技創新企業1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00家以上,年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成為國內先進碳材料特別是石墨烯領域的第一品牌。建設碳纖維產業集聚區,以中簡科技、宏發縱橫為基礎,加快引進培育國內外碳纖維行業領軍企業,成為國內重要的碳纖維產業基地。建設高分子復合材料集聚區,以安格特新材料、新眾精密合金、天常玻纖復合材料等為龍頭,依托北化常州先進材料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加快新型功能材料研發,重點發展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先進復合材料,在新材料細分行業中做精、做特、做優、做強。
綜合考慮產業發展前景、國家扶持力度和現有產業基礎,我們認為,常州發展新材料產業應重點在碳纖維、石墨烯等領域下功夫,努力形成“第一”、“唯一”的產業品牌。在碳纖維領域中,快速制定招商目錄,實施定向招商、專業招商,積極引進日本東麗、東邦和美國卓爾泰克、阿克蘇等全球具有引領作用的產業龍頭企業、項目落戶,迅速確立常州碳纖維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在石墨烯領域,加快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加速散熱膜和觸摸屏等專利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加大在太陽能電池、超級電容、生物醫藥等方面的應用研究,推動碳元科技、二維碳素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做強做大,把常州石墨烯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
要針對產業重大創新需求,采取國際化、開放式的建設理念,集中優勢資源,統籌發展布局,建設相關專業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前瞻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企業技術研發平臺等一批技術創新平臺,形成為行業提供技術研發服務的開放實驗室和工程研發中心,成為高端碳材料產業的技術創新源。不惜代價重點建好石墨烯、碳纖維兩個國家級產業研究院,借鑒無錫物聯網產業引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蘇州整體引進中科院納米所的模式,瞄準國內外頂級大學大院大所,積極采取聯合辦所、參股合資等方式,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為我所用”,迅速增強研究院的創新力和影響力。加快提升江蘇省阻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院、環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之成為華東地區改性塑料研發的重要基地。
一流的產業需要一流的人才來打造。在“龍城英才計劃”中設立以先進碳為引領的新材料人才專項,出臺支持企業引進相關領域的領軍人才和技術團隊的優惠政策與舉措,優先引進國家“千人計劃”、“特支計劃”中先進碳材料產業領域的領軍人才,形成產業高端人才集聚優勢。鼓勵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等重大平臺采用全球化的市場機制,推行首席科學家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引進碳材料產業的領軍團隊和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家,使常州成為國際知名的碳材料研發中心。
碳纖維被譽為21世紀“功能新材料之王”,廣泛應用于飛機制造、風力發電葉片、海洋鉆探、汽車構件、體育器材、醫療器械、建材等行業。據權威專家預測,2010~2018年碳纖維需求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5.1%。借鑒連云港、吉林等地發展碳纖維產業的經驗,常州應以推廣示范應用為牽引,以產業聯盟為紐帶,以骨干企業為龍頭,緊密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上游原絲領域由中簡科技領銜,加快實施高性能碳纖維項目,擴大在民用領域的產能。中游領域扶持宏發縱橫、神鷹碳塑等本土企業做大做強,根據市場需求,重點在碳纖維經編織物、復合材料、型材等方面擴大產能。下游領域,依托常州雄厚的裝備制造基礎,通過適度的財政補貼扶持,在風機葉片、軌道交通設備、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等方面,積極推廣應用本地碳纖維產品。
貫徹落實國家、省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支持和指導符合條件的先進碳材料產業企業申報國家和省科技重大專項、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專項和功能新材料等各類專項資金。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建立《常州市新材料產品推廣目錄》,對目錄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進入國家重點領域、參與本地產業鏈集成的新產品給予獎勵扶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溝通協調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臺,主動向金融機構推薦常州重點發展的先進碳材料產業項目。發展風險投資,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參與常州先進碳材料產業領域的股權投資。借鑒深圳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做法,設立“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大力發展中介服務。重點在產品研發設計、成果孵化轉化、產品應用推廣、產品標準發布、產品檢驗檢測等方面,建設一批產業配套的服務支撐平臺,促使常州先進碳材料產業實現“制造+服務”聯動發展,形成高度融合的產業服務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