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利 戴麗學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湖州師范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浙江湖州 313000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嚴重的器官病變,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相關性[1]。急性冠脈綜合征后并發焦慮抑郁情緒,為多種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結果,有文獻認為[2],對于此類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應引起臨床醫師重視,盡早給予相關干預措施。在本研究中,筆者對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就診的急性冠脈綜合征并發焦慮抑郁患者在常規專業護理的基礎上,加用了激勵式護理干預措施,結果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就診的急性冠脈綜合征并發焦慮抑郁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42~78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納入標準[3]:①符合1997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冠心病診斷標準,且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②焦慮抑郁患者;③有一定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④自愿參加研究者。排除標準[3]:①心功能NYHA分級Ⅳ級;②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智能障礙者。觀察組55例,男 28例,女 27例,平均年齡(59.6±7.5)歲。 對照組 55例,男 29例,女 26例,平均年齡(59.1±8.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急性冠脈綜合征并發焦慮抑郁患者的常規專業護理。觀察組:在常規專業護理的基礎上,加用激勵式護理干預措施,患者入院后即由護士詳細詢問患者病情,初步對患者性格、文化素養程度及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做出評估。①健康教育:針對性開展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到一定的醫學知識,使其對自身疾病有更好的認識,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②激勵干預:對于患者的任何努力和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讓患者感覺到自我價值的體現,增加患者面對困難與挑戰的信心。同時,改善病區環境,經常與患者交流,減少其后顧之憂。③心理支持:讓患者的1名以上親屬共同陪伴,幫助患者建立信心,針對患者焦慮、恐懼的特點進行心理疏導。運用語言技巧,發揮信息支持的作用,促使患者親屬關心鼓勵他們,讓其感受到家人的愛與溫暖,消除其不良情緒。
[4-5]制定標準:采用Zung撰述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應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觀察患者的生活質量,SF-36有36個條目,8個維度,包括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得分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分別為(47.7±5.3)、(48.7±5.0)分,低于對照組[(54.2±6.2)、(52.4±5.6)分],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 P < 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 SAS、SD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 SAS、SDS評分的比較(分,±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1;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SASSDS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1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1個月后對照組5564.3±5.854.2±6.2*57.3±5.352.4±5.6*觀察組5564.9±6.447.7±5.3*57.6±5.548.7±5.0*t值0.5155.9100.2913.655 P值 >0.05<0.01>0.05<0.01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 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t=5.871、5.549、5.789、5.574、4.432、3.868、5.212、5.660,P < 0.01)。 見表2。
急性冠脈綜合征作為危害生命的負性生活事件,對患者本身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生活負擔,患者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生理壓力,長期的精神刺激可使患者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最終可能導致內臟器官功能障礙,出現軀體化癥狀、強迫癥狀,以及抑郁、敵對、焦慮等心理障礙[6]。呂云霞等[7]采用SAS和SDS對冠心病監護病房97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較正常人群更易發生抑郁焦慮狀況,SDS標準分(50.96±11.45)分與 SAS標準分(45.78±9.65)分高于國內正常人群;將患者的一般資料做相關性分析得出女性患者的抑郁癥狀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老年(≥ 65歲)、經濟狀況差者焦慮及抑郁的患病率明顯增高;文化程度低者,焦慮的發生率高。謝南姿等[8]對782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了平均(8.0±5.8)個月的隨訪測評,應用綜合性醫院情緒測量表、貝克焦慮量表和貝克抑郁量表,分析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變化,結果表明,與基線期相比,急性冠脈綜合征后抑郁程度雖然呈現自然下降趨勢,構成比例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故仍需早發現,早治愈。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1
組別 總體健康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活力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對照組干預前72.06±4.2373.21±4.2071.81±4.3770.15±3.4571.06±4.2770.09±4.2172.45±4.1671.79±4.37干預后74.15±4.1175.20±4.1073.90±4.3773.24±3.4574.05±4.1572.18±4.2374.64±4.3673.88±3.94 t值2.6282.5142.5084.6973.7242.5972.6952.634 P值 <0.01<0.05<0.05<0.01<0.01<0.05<0.01<0.01觀察組干預前71.56±4.7973.46±4.9872.38±4.6270.95±4.5771.57±4.1970.54±4.1371.26±4.4270.32±4.21干預后78.56±3.76*79.46±3.95*78.38±3.72*76.95±3.53*77.57±4.18*75.54±4.86*79.26±4.92*78.32±4.28*t值8.5257.0017.5027.7067.5185.8148.9719.882 P值 <0.01<0.01<0.01<0.01<0.01<0.01<0.01<0.01
心內科救治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治療和護理質量決定了患者的預后,良好的護理能夠保證醫療安全和救治的順利進行[9]。激勵是指持續激發人動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勵,使機體始終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中[10],激勵式護理干預針對患者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狀況進行有效的宣教、指導及情感支持[11]。護理人員在整個治療過程給予患者持續的生理、心理、體力支持,激發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從而縮短治療過程、進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12]。本研究中,筆者在對照組中采用常規專業護理方法;觀察組在急性冠脈綜合征并發焦慮抑郁常規專業護理的基礎上,加用激勵式護理干預措施。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激勵式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急性冠脈綜合征并發焦慮抑郁患者的心理狀態。
急性冠脈綜合征并發焦慮抑郁患者治療的主要目標是降低病死率、致殘率,改善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心血管疾病治療技術的提高,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病死率呈明顯下降趨勢,生活質量成為臨床研究備受關注的結局變量[13],而整體護理對于改善患者的近期和遠期預后均有顯著的作用[14]。文獻還認為,根據SAS、SDS對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進行抑郁和焦慮情緒評定,從而對負性情緒實施綜合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狀態,促進患者康復,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5]。張登科等[16]采用綜合心理干預的方式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結果表明,干預組1個月后,與常規治療組比較,干預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SDS、SAS評分均顯著降低,SAQ量表中各項分值均有顯著增加,SCL-90量表中各項分值均顯著降低,結論認為綜合性心理干預不僅能夠改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還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激勵式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激發急性冠脈綜合征并發焦慮抑郁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宇,楊莉莉,陳晶,等.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與焦慮抑郁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6):3513-3514.
[2]吳勤,劉文嫻,趙晗,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發生與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醫藥,2012,52(4):27-29.
[3]黃國明,黃紹烈,鈔雪林,等.心理干預對急性冠脈綜合征伴抑郁患者應對方式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2011,32(9):68-69.
[4]郝愛萍.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2):111-112.
[5]李新.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負性情緒及加強心理護理干預的積極作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4):246-247.
[6]王珠秀,侯瑞田,趙紅蓮,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臨床心理干預研究[J].河北醫藥,2009,31(13):1582-1583.
[7]呂云霞,劉東亮,鄭明空,等.我院CCU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心理狀況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0):2383-2383.
[8]謝南姿,馬文林,劉光輝,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隨訪[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3,19(1):49-51.
[9]王幼糯,許一平,楊科金.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急診救治與護理干預[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9):109-110.
[10]陳璐,王芬.激勵式心理護理對腫瘤病人化療嘔吐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8):1299-1300.
[11]施宇,殷艷玲,劉文平.激勵護理對神經內科康復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的作用[J].護理研究,2009,23(23):2131-2131.
[12]郝愛萍.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2):111-112.
[13]馬文梅,郭秉青.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J].臨床醫藥實踐,2013,22(4):267-269.
[14]連萍紅.整體護理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6):134-135.
[15]張娜,甄莉莉.綜合干預對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27):3264-3266.
[16]張登科,方德剛.綜合心理干預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1,20(3):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