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潮

2013年4·11事件分析
2013年4月11日20時37分左右,中國出現奇異不明發光物,持續10余分鐘,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省市都觀測到這次不明發光物。北京天文館的蘇晨在國家天文臺河北興隆觀測站(海拔96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4.5′,北緯40°23′36″)觀測并拍攝到這次不明發光物。
在北京天通苑北2000米處,目擊者觀測到這次不明發光物在夜空獵戶座至木星之間,方向西偏南。另一位天文愛好者當時正在北京十三陵拍攝L4彗星,也看到了這個云狀發光物,樣子有點像水母,感覺沒有移動,只是在慢慢擴散,大約10分鐘就慢慢變淡散開了。他感覺這個物體的出現應該是很突然的,因為在拍攝彗星之前也曾經看過天上,沒發現有云。還有一位天文愛好者在北京滿順也看到了,當時由于西邊有山遮擋,看到霧狀的云氣泛著白光,他還以為是霧反射山下的白燈。云的上端很平,基本平行于地平線,上端高度大約35°,中心方向大約西偏南15°,云的下端被山擋住了。
在天津,目擊者觀測到在夜空中有形狀像熱氣球的一層薄云,微微發亮,擴散很快,不久便消失不見。
河北青縣劉缺屯村著名天文愛好者劉鐵利在8時40分觀測到這次不明天象。當晚,夜空萬里無云,卻有一片云狀發光物遮住明亮的木星。云狀發光物的周圍有一圈月暈狀光圈,比發光物的亮度低。云狀發光物看上去靜止不動,漸漸變淡直至消失,歷時10分鐘左右。
山東泰安的一位天文愛好者許陽當時用SONY數碼相機曝光25秒拍下了這次不明發光物的照片,地點在泰安市環山路北首路(地理精度:東經117°00′17″,北緯36°15′00″),時間是4月11日20時30分左右。目擊者當時正低頭擺弄相機,突然抬頭看見的,形狀像水母或骷髏,還嚇了一跳。這水母狀發光物好像是突然出現的,沒什么聲音,當時天空并無其他云霧之類。發光物的方向大致是西方,白色,飄浮在半空中。沒有移動,只是擴散。
從我對以上觀測報告和照片的初步分析表明,這次不明發光物可能出現在中國內蒙古的西部地區上空,高度在200千米以上,估計是由一個空間飛行器噴射物質產生的。由于這個空間飛行器所在高度高,此時太陽光仍可照射到它所噴射物質,形成發光物。
現在并無證據證明,2013年4月11日晚的不明發光物事件與4月20日蘆山縣地震有關系。
有的網友認為這次不明發光物事件是中國反導攔截試驗,地點就在河北承德。這種看法經不起推敲。這次不明發光物肯定不在承德附近,因為北京、河北、天津的目擊者都看到這次不明發光物在西方出現。如果在承德附近,不明發光物應出現在北方。而且,我看過反導攔截試驗的視頻,這次不明發光物事件并沒有反導攔截試驗的特征。
現在,希望各地的目擊者能進一步提供目擊報告,以便做進一步的調查分析,并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2013年4月11日的UFO事件出現后,不少網友就聯想到2011年8月20日的UFO事件,認為這兩次UFO事件相似。那么,這兩次UFO事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我先談談對2011年8月20日UFO事件的分析。
2011年8·20事件分析
筆者的分析表明,8·20事件的光團出現在內蒙古西部上空,光團中心的高度在三四百千米。這個直徑約400千米的光團從不同角度看都是圓形的,表明它是球狀。而且光團持續時間較長,估計有10余分鐘。光團的中心移動很慢,這些特點并非已知火箭等飛行器的特征,已知的火箭失控(包括翻跟斗和爆炸)都未見產生過這樣的現象。因此,它是特殊的空間飛行器噴射氣體和大量細小顆粒形成的。這個特殊空間飛行器有可能是來自外星的飛行器,但還須做進一步的調查分析。
筆者在2011年8月24日的初步判斷:“8·20光團出現在內蒙古西部上空,光團中心的高度為三四百千米。這個直徑約400千米的光團從不同角度看都是圓形,表明它是球狀。”這些判斷后來也被其他天文學者獨立用另一種方法初步驗證。其中8·20光團中心對應地區的位置我與詹想、劉炎兩位分析出的數據相近,都在內蒙古西部上空;光團中心的高度也與他們分析出的數據(詹想:267千米;劉炎:300千米-500千米)相近;光團形狀與劉炎獨立分析出的形狀相同。
經過初步分析,我判斷8·20光團是由特殊的空間飛行器一邊旋轉,一邊以180°的大角度同時均勻向外噴射,才能形成球狀光團。而且這個特殊的空間飛行器還需要在10余分鐘內緩慢移動,并且持續不斷地噴射氣體和大量細小顆粒。如果這個空間飛行器移動加快或較快下落,都不可能形成這樣較完美光團。已知的火箭等飛行器不會以180°的大角度向外噴射,它們的噴射角度較小。如果已知的火箭等飛行器爆炸,也不會形成這樣較完美的且持續時間較長的光團。這個特殊空間飛行器有可能是來自外星的飛行器,但還須做進一步的調查分析。
由于這個空間飛行器飛行高度很高,雖然內蒙古西部地面當時已人夜超過1小時,但陽光仍可照射到它噴射的氣體和大量細小顆粒上。這些氣體和大量細小顆粒散射陽光,從而形成光團。
朱進和林清兩位也對8月20日的UFO發表了看法,但我未見他們對這一事件的具體分析。我看過另外三位學者的分析文章,其中虞駿先生是從我們天文臺畢業的研究生,天文學者;詹想先生是北京天文館的天文科普學者;劉炎先生是有天文學背景,且已調查研究UFO多年的UFO學者。他們都做了個人分析。
虞駿先生指出:“分析到此,8月20日21時在北京西方地平線上鼓起的那半個氣泡,真實身份其實已經可以基本確定了。如同夏威夷事件一樣,這個氣泡應該是由東南向西北發射的某枚洲際導彈末級火箭熄火后,殘余燃料在大氣層外的真空環境中迅速擴散而形成的。”他還初步估計,氣泡中心在甘肅、新疆和青海交界地區上空約200千米,離北京約2200千米。
在這里,我們對虞駿的觀點是可以分析的。中國現在有沒有可能向西北方向發射洲際導彈,且這顆洲際導彈第三級火箭熄火就在中國西部上空。中國一再強調和平發展,如果這顆洲際導彈第三級火箭熄火就在中國西部上空,之后它還會繼續依靠熄火時的高速度(約6500米/秒)和積累的高度勢能繼續飛行,飛向中亞、俄羅斯和歐洲一些國家上空。中國會不會做這樣惹眾怒的事?如果不是中國發射,而是其他國家向中國上空發射,現在有哪個國家會這樣張牙舞爪?
如果虞駿前面分析的數據是基本對的,那就可以基本排除人類洲際導彈第三級火箭熄火的可能性,而可能是特殊的空間飛行器產生的現象。
我和虞駿面談交流過,他才思敏捷,但他不相信外星飛船來訪地球的可能性,這有可能影響他更開闊的思路。這有點像當年愛因斯坦受靜止不變宇宙觀點的影響,未能從他的方程式中提出宇宙可能膨脹或收縮的觀點。
詹想先生也對光團中心的距離、高度和光團的大小做了細致的分析,但未就光團形成的機制進行討論。我和他也通過電話,他還發來一些重要的資料,十分感謝。
劉炎先生對8·20事件做了分析,給出了8·20光團中心離興隆的距離、光團的大小和光團的膨脹速度。他認為,光團星下點的位置可能還要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以西200千米左右,光團最大時的直徑為1200千米-1400千米,光團膨脹的速度,亦即光團膨脹前沿沖擊波的速度約為1.2千米/秒;光團中心的高度為300千米~500千米。他認為,8·20光團是因人工的空間飛行器各向同性的一次性爆炸形成的。
認為8·20光團是人工飛行器爆炸的觀點,也面臨各種困難:①光團中心高度小于500千米,光團最大半徑卻在600千米以上,意味著不可能看到完全的球狀或圓形,而實際上當時三個不同地方看到的始終是完整的圓形;②所設想的人工飛行器爆炸,以1.2千米/秒的超音速形成8·20光團,但實際上,已知飛行器爆炸后大都形成不規則形狀。而不是較完美的球形。
最先爆料的南航機長張威也反駁人工飛行器產生的氣泡觀點。他說:“有兩個問題要問,第一,我看見的光團很濃密,不像氣泡。它是很規則的圓,里面有不均勻的濃淡。第二,如果是火箭或者洲際導彈的燃料釋放,全世界發射了這么多,為什么這么多年只有這次可以看到呢?”
此外,南京大學的季國平教授也明確不贊成人工飛行器產生8·20光團的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依據。
因此我建議,我們應將注意力放到“以開放的態度科學探索未知事物,重事實依據,重科學依據,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分析UFO,鼓勵不同學術觀點的學術討論,應該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兩次事件的異同之處
相同之處:①都是出現在高度200千米以上的空間范圍,可排除對流層氣象現象;②兩次UFO都是逐步擴散變大直至消失;③兩次UFO都是由空間飛行器噴射物質產生的。
不同之處:①2011年8月20日的UFO呈球狀,估計是由特殊的空間飛行器一邊旋轉,一邊以180°的大角度同時均勻向外噴射物質,從而形成球狀光團;②2013年4月11日的UFO有些像噴泉狀或水母狀,估計是由空間飛行器多次間斷噴射物質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