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經濟學院 劉禺
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時,就稱為人口老齡化。我國老齡化的現狀典型表現如下:(1)進程逐步加快。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我國60歲以及以上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而65歲及以上人口占了8.87%,比2000年上升1.91個百分點。(2)城鄉差距較大,東西老齡化較為不均衡。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村青壯年人口逐漸向城市流動,使得農村剩余的群體中老年人占大多數。同時,人口老齡化東西也不均衡。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011年表示,中國沿海地區及人多地少的矛盾較為突出的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3)老年人口規模大,高齡化趨勢顯著。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21.48%,占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老年人口總量的56.33%。另外,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2011年10月報道:2011~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上升到2.21億,老年人比重將由13.3%上升到16%。這些數據都說明了老齡化的規模較大及較為顯著的趨勢。(4)與經濟發展速度不協調。中國目前人均GDP為1000多美元,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這個范圍。說明我國現階段應對人口老齡化現象的經濟實力還較為薄弱。(5)養老負擔增大。從個人角度來說,承擔撫養老年人口負擔的群體主要是是青年勞動力,老年人口增多,醫療保險健康等方面的支出就使得青年勞動力的負擔較重。并且當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的類型,一個子女要養2~4位老人,無論從精力方面還是資金方面都是有限的。從社會角度來說,老年人口增多使領取退休金和養老金的人數將繼續增加,老年醫療保健福利保險等方面的資金將急劇上升,政府財政支出將會增大,加重了國家的養老負擔。
第一,人口老齡化使人口的年齡結構發生變化——老年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的比重相對增加,年輕勞動力人口相對減少,甚至勞動力供給出現困難或短缺局面。勞動力供給減少就減少了社會總勞動時間。同時,隨著人向老年邁進,其生理機能、精力和體力都會逐步下降,創新精神不足,掌握新技能、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隨之減弱,勞動參與率降低(當然,年長的勞動力在工作經驗和閱歷上具有一定優勢,是社會生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老年勞動力對于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減弱,尤其是新興技術,而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進步、知識創新,這就使得老年人口很難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除此之外,老年人口對于長期從事的工作已經產生了較強的依賴,一般不容易改變自己現存的工作,這樣,衰退產業的調整也就很難向新興產業流動,對產業結構產生不利影響。
本文主要從對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兩方面的影響來進行分析。
從消費基金角度來看,老年退休人員不繳醫療保險基金與在職職工繳納高額的醫療保險基金成為對比,如果消費基金的總額不變,相對而言,老年人口的增多使醫療保險基金的供給減少,而用于老年人的消費基金的比例相對增加,影響了消費基金的分配。
從積累基金角度來看,一方面,老年人口增加引起用于非生產性建設的基金增加,從而用于生產性建設的基金就相應減少,對分配領域的影響就顯而易見了;另一方面,當今人口平均消費水平提高,社會對老年人口的投資增多。然而,在一定時期內,積累基金是會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和其他一系列因素制約的。
人口老齡化引起消費—儲蓄結構的變動,從而對流通領域產生影響。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年輕人的消費可能會超過收入,而隨著進入壯年和中年,收入會大于消費,而進入老年,收入會下降,消費會超過收入,最終形成負儲蓄狀態。從這個角度來說,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使更多的老年人口成為單純的消費人口,造成了單純消費相對增加,從而使儲蓄率、投資率相對下降,其下降又會使社會生產總量減少。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是稅收的享用者,按常理,這樣就使稅基縮小,造成消費、儲蓄的惡性循環,從而影響流通領域的順利進行,甚至對國民經濟的良性運行產生不利影響。
主要體現在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上。首先,由于老年人口增長,相應地老年醫療費、老年福利費等開支隨之增加,尤其是老年人所需要的醫療費用遠遠超過年輕人。其次,老年人口飲食有自己的特殊需求,比如在飲食中,蛋、奶及傾向于軟化易消化的食品所占的比例要相對高些;在生活用品方面,對舒適、方便和保健的用品需求增加;在閑余時間方面,閑暇時間增多,因此,娛樂休閑設施也相應發展,適合娛樂場所、旅游場地要相應發展。所有這些都會導致消費結構的變化。再次,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因為收入的相對減少,消費支出呈現減少趨勢,尤其是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量減少,這樣消費減退效果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發展。最后,政府職能的轉變,使老年休閑旅游等非物質消費移交給市場主要運作,改變著現行的消費結構。
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政策引導老齡產業的規范及發展。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加強對老齡產業的市場運作指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這既調動了社會力量,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又可以為政府減負。
首先,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就是要逐漸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保障制度,加強法制化建設,探索基金管理及運營的有效途徑以及合理確定養老標準。遵循經濟增長原則、收益原則、財務平衡原則和福利原則。
逐步放開生育二胎政策,對人口年齡結構的改善、減緩未來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發展的壓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該適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
我國農村相對貧窮,農村老人數量極大,而農村養老主要以家庭為主,養老設施不完善,養老體系不健全,養老制度缺失,因此,因加強農村養老制度建設。創新養老模式,逐漸推廣養老成功經驗,比如小型家庭養老院、機構養老、日托養老、合資養老等模式。
當今醫療衛生水平的發展使得老年人的壽命延長,意味著可以延長其工作年限,這樣有利于減少人力資源的閑置浪費,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讓比較有精力的老人參與社會生產活動,這對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保持也是很有價值的。除此之外,對于完善勞動力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老年人體弱多病,但這并不一定是人年老了的必然產物。家庭以及老年人本人也不希望如此,因此,應該進行健康老齡化建設。在逐步解決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應重視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促進老年文化、老年體育等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廣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和諧、溫馨的氛圍。

[1]封進.人口轉變、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2]廖立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增長效應分析[J].2011(5).
[3]鄔滄萍,王萍.積極應對老齡化[J].求是,2009(6).
[4]付娟.中國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用分析[J].金融經濟,2006(4).
[5]鄔滄萍,謝楠.合理控制人口是我國的必然選擇[J].同舟共濟,2009(4).
[6]王涵語,馬磊,夏中澤.老齡化下人均經濟增長變動的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