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張玉森
(1.宣武醫院,北京 100053 2.中華醫學會,北京 100710)
醫學名詞是醫學科學技術概念的載體和醫學科技知識的結晶,在醫學科學技術形成、積累、交流和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規范、統一的醫學名詞,是醫學發展、交流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醫學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筆者梳理了醫學名詞在使用中的常見錯誤,并舉例分析,以促進規范醫學名詞的推廣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網絡信息化,使獲得醫學信息等共享資源更為便捷。但名詞使用不規范、不統一,疾病名稱、含義及術語表示的范圍、劑量、方式不一致,嚴重影響醫學信息資料在不同地區、不同醫院、不同部門的使用。這種不規范、不標準的情況,經常在醫學文件、論文及著作中出現,影響醫學科技知識的準確表達、采集、使用、傳遞和記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不規范的習慣用法。例如:表達“遺傳易患性”時,仍然使用“遺傳易感性”;未使用“腦神經”而使用“顱神經”;“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還在叫“谷丙轉氨酶”。究其原因,是沒有認識到使用規范名詞的重要作用,未能及時關注學科進展,并查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名詞。
2.使用口頭簡稱來書寫醫學文件及論文著作。如將“甲狀腺功能亢進”簡寫為“甲亢”,“風濕性心臟病”簡寫為“風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簡寫成“慢支”。這種用口頭習慣用語代替規范醫學名詞的情況,在醫學文件及論文著作的稿件中時有出現。
3.外國人名翻譯不規范。在以外國人名命名的疾病名稱中,常有譯音不準確,或將法文、德文等外文的人名,按英文翻譯的情況。例如將Guillain-Barré syndrome 譯為“格林-巴利綜合征”,而這兩個法國人名的準確譯文,應為“吉蘭-巴雷”。
4.因藥物生產廠家不同,存在一藥多名的現象。例如,頭孢菌素類藥——頭孢呋辛,美國公司生產的商品名是“力復樂”,意大利某公司生產的商品名叫“明可欣”,英國公司的產品則稱“西力欣”。雖然各公司的商品名不同,但它們都是同一藥品“頭孢呋辛”。根據藥物的商品名有時很難確定其屬性。例如,“喘定”是“二羥丙茶堿”,“喘息定”卻是“異丙腎上腺素”,“消心痛”是“硝酸異山梨酯”,而“心痛定”則是“硝苯地平”。
為準確反映、揭示藥物本質,國家頒布藥物通用名,這是藥物的法定名稱。使用通用名,即同一品種的藥物,使用相同的名稱,有利于對藥品的監督管理,有利于醫生正確用藥,有利于保護用藥者的合法權益。
5.對名詞概念的內涵理解不清,造成使用不當。例如,發病率與患病率、死亡率與病死率,經常出現使用混亂的情況。這兩組名詞的概念不同,意義上也有很大區別。某病發病率是該時期該地區人群中新發病例的頻率;某病患病率多指某時點某地區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所占比例。死亡率是某地某時段死亡人數與該地該時段平均總人數之比率;病死率則是,某時期內因某種疾病死亡人數與同期患某種疾病的病人數之比率。
6.同音字混用,也是比較常見的錯誤。例如,將“同工酶”寫成“同功酶”,“腭裂”寫成“顎裂”,“瘙癢”寫成“搔癢”,“煩躁”用成“煩燥”,“松弛”錯寫為“松馳”,“適應證”寫成“適應癥”,“膽堿酯酶”寫成“膽堿脂酶”。
7.使用不規范簡化字的情況,也比較多見。例如,將“年齡”簡寫為“年令”,“副作用”簡寫為“付作用”,“預防”簡寫為“予防”,“闌尾炎”簡寫為“蘭尾炎”,“蛋白質”簡寫成“旦白質”。
8.不熟悉名詞命名原則造成的錯誤。例如,將“膽總管”錯寫為“總膽管”,“肛提肌”錯寫為“提肛肌”。同時,國際解剖名詞委員會已經廢棄用人名命名的解剖名詞。所以,用人名命名的“浦肯野氏纖維”應改為“興奮傳導纖維”,其他用人名命名的解剖學名詞,應以此類推。
為保證醫學名詞的正確使用,首先要樹立使用規范醫學名詞的概念,掌握查詢規范名詞的多種方式,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名稱和《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同時,可以從名詞的定名原則、科學性、概念內涵的角度,發現、提出問題,提高使用規范名詞的水平和能力。
1.根據定名原則來理解、判斷名詞是否規范。例如:利用解剖學部位器官定語在前,形態性定語次之,動作主語緊靠主格名詞的原則,以及廢棄以人名命名解剖名詞的決定,來思考、把握解剖學名詞的正確使用。
2.遵循取消以療效命名藥名的原則,并從貫徹使用國家藥典名稱和藥品通用名的角度出發,審視藥名使用中的問題,保證藥物名稱使用的標準與規范。
3.名詞是科學技術概念的代表和載體,其命名以科技概念為依據,要求準確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本質,有確定的語義范圍。因此,可以從名詞的科學性及概念內涵的角度發現提出問題。例如,“剖腹產”的確切含義是“剖宮產”,“潰瘍病”的規范術語為“消化性潰瘍”,“抗菌素”的正確名稱是“抗生素”,“血液動力學”準確提法為“血流動力學”。
為對醫學名詞使用中的常見錯誤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筆者從容易混淆的字、容易錯寫與誤用的字、常見不規范名詞這三個角度舉例說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容易混淆的名詞
1.“征、癥、證”是醫學名詞使用中最易混淆的三個字。根據字義,“癥”是患者的主觀不適,用于癥狀。如:臨床癥狀、癥狀鑒別診斷、手術并發癥?!罢鳌笔强陀^檢查發現的異常表現,用于體征、指征、綜合征。如:手術指征、唐氏綜合征?!白C”是證據、證明,用于適應證、禁忌證。
2.“脂、酯”?!爸笔侵竸又参矬w內的油脂或脂類。因此,含脂肪的蛋白質叫“脂蛋白”,含磷酸基的脂肪稱“磷脂”,含糖基的脂肪為“糖脂”。而甘油三酯、膽固醇酯、特異性和非特異性酯都應用“酯”。
3.“氨、胺、銨”。泛指氨類化合物或衍生物時多用氨,如氨基酸,氨基多糖?!鞍贰笔前敝械臍湓颖粺N基所取代后的化合物?!颁@”是一種一價陽離子,多與一些酸根結合生成鹽,如氯化銨,硫酸銨。
4.“粘、黏”?!罢场弊鳛閯釉~用時讀zhān,用于:粘連、粘貼等。“黏”作為形容詞讀nián,用于:黏稠、黏附、黏膜、黏性、黏液等。
5.“象、像”?!跋蟆钡牡谝粚雍x指哺乳動物,大象;第二層有形狀、樣子的含義,如:現象、假象;第三層含義指仿效、摹擬,如:象形字?!跋瘛钡牡谝粚雍x常用于對人做的圖形,如:影像、圖像;第二層有相似、比如、仿佛之意,如:這很像他;像鷹嘴;他好像沒發現。
(二)容易錯寫與誤用的名詞。在醫學文件、論文及著作稿件中比較常見,并多見于同音字,現列表(見表1)如下。

表1 容易錯寫與誤用的名詞
(三)常見不規范名詞。分別在解剖名詞、人名翻譯、臨床名詞三個列表中舉例(見表2、表3、表4)。

表2 解剖名詞

表3 人名翻譯

表4 臨床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