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振啟 劉杰
人參是我國東北名貴特產藥材之一,收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具有大補元氣,養血生津,寧神益智之功效,臨床常用于氣血虛弱、津液不足、神倦、食少無力、氣短喘促、多汗、驚悸、健忘等癥。主要用于治療急性氣脫癥和慢性虛弱。
相傳明神宗時,皇太后患了很嚴重的眼疾,太醫們束手無策。這時有大臣推薦了民間一位擅長治療眼疾的“彭醫婦”,神宗立刻召其入宮。看完皇太后的病,彭醫婦先用人參補托,又行針灸,不久皇太后就痊愈如初。神宗當即御賜金匾曰:“女神醫”,人參明目的功效也被世人所了解。

▲人參
人參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能提高腦力與體力勞動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抗疲勞的作用;人參皂苷和人參多糖均有明顯的降糖作用。人參皂苷和人參多糖是人參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不但對正常人,而且對免疫功能低下者均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人參多糖是一種免疫增強劑,經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實驗觀察證實,人參多糖有明顯的升白血胞的作用,與放化療同時應用,能夠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此外,人參的其他成分能夠起到抗腫瘤、抗氧化等作用。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干燥根。野生者為“山參”,栽培者為“園參”。少數野生,多為栽培。
山參:主產于東北三省長白山區、大小興安嶺。山參以果實成熟或落下時采收較好,采收時應注意仔細撥開泥土,避免支根或須根受損傷,挖出后將山參用青苔和樹皮裹好后帶回,新鮮山參稱“野山參水子”。山參只加工成生曬參或白參。
園參:園參也產在東北,以吉林省奉為道地藥材,稱為“吉人參”。近些年來西北、華北、四川、山東等地也有栽培。栽種一般在5~6年后于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叫“園參水子”。鮮參不除去支根曬干的稱“全須生曬參”。主要產品還有:白干參、皮尾參、白參須。
紅參:將鮮參刷洗干凈,除去不定根,蒸3小時左右,取出曬干或烘干。
白參(糖參):將鮮參刷洗干凈,置沸水中浸漬3~7分鐘,用特制的針沿參體平行與垂直方向刺小孔,再浸入濃糖中2~7次,每次10~12小時,取出曬干。
山參:主根短粗,與根莖等長或略短,多具2個主要支根,形似人體,上端有細而深的螺旋紋,根莖細長,上部扭曲,蘆碗密生,下部無蘆碗而光滑。須根稀疏,長約為主根的1~2倍,柔韌不易折斷,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珍珠疙瘩)。全體淡黃白色,皮細,光潤。
山參的形態比較特殊,由蘆頭、艼、體、紋、皮、腿、須所組成,而各部位形成較特殊的形態,山參的經驗鑒別歌訣為:體要橫靈,八字分開;皮結色潤,紋細而深;蘆如雁脖,艼不超主;須長而疏,多珍珠瘤。這四句概括了山參的性狀和鑒別。又如說:馬芽雁脖蘆,下伸棗核艼;身短體橫靈,環紋深而密;肩膀圓下垂,皮緊細光潤;短腿二三條,襠分八字形,須疏珠瘤密,均為特殊形。
這些特征也可用“蘆長碗密棗核艼,緊皮細紋珍珠須”這句話來概括。以橫靈體、雁脖蘆、腿八字分開、五形全美、皮緊細、紋深,艼帽不超過主根重量25%,具香濃厚,味甜微苦,口嚼之有清香感為佳。
園參:主根身長,上部有斷續的粗橫紋。根莖蘆碗少,上生1至數條不定根。支根末端多分支。須根形似掃帚。
紅參:全長6~17cm,主根3~10cm。表面半透明,紅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俗稱“黃馬褂”。具縱溝、橫紋及細根痕,上部可見環紋,下部有2~3條扭曲交叉的側根。根莖上有莖痕及1~2條完整或折斷的不定根。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樣,有光澤,顯菊花紋。氣無,味甜,微苦。
白參:主根長3~15cm,直徑0.7~3cm。表面淡黃白色。下部有2~3個支根或不等,斷面白色,有菊花紋。氣微香,味較甜、微苦,嚼之無渣感,以條粗、完整、淡黃白色、體充實、不返糖、無浮糖及破疤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