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降低生產熱耗,減少水泥生產過程中CO2排放量,國內外水泥企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通過提高工藝裝備技術和優化生產管理來降低生產熱耗。目前技術優良的大型預分解窯生產熱耗已降至2968~3093kJ/kg,生產熱耗雖可進一步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第一種途徑是采用代用燃料,如塑料、廢機油、肉骨粉、橡膠等工業廢料及城市生活垃圾等,以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德國年平均代用率最高,已超過60%。另一途徑是在粉磨水泥中摻入膠凝材料,降低熟料在水泥中的摻加率,若水泥中熟料摻加率減少1%,則熱耗和CO2排放量也會減少1%,這是當前國內外水泥企業發展的重心。2003年,國外水泥中熟料平均所占的比例為0.85,2010年為0.80,而最大的五家跨國公司則降至0.75,中國約0.62。這表明熟料在水泥中所占比例仍將呈下降趨勢,膠凝材料的使用量將進一步增加。
當前,水泥工業使用的膠凝材料主要為礦渣和粉煤灰,以及天然火山灰和一些工業廢渣,而這些膠凝材料并不是均勻地分布在水泥廠和粉磨站的周邊。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缺乏水泥工業所需的膠凝材料。為降低水泥生產熱耗,減少水泥生產所產生的CO2排放量和生產成本,近年來,人工合成膠凝材料的發展勢頭加快。
人工合成膠凝材料中,最為普遍且所需熱耗和生產成本最低的是燒頁巖和燒粘土。燒頁巖含有較高的氧化鈣成分,磨細后本身就具有水硬性。燒粘土最好選用含砂少、高嶺石含量高的粘土來制備,以獲得高的活性。煅燒溫度與粘土內所含的主要粘土礦物種類有關,一般略高于粘土礦物的脫水溫度,通常為400~800℃,此溫度遠低于水泥熟料1400℃以上的煅燒溫度且不需碳酸鈣分解熱,其熱耗和生產成本遠低于水泥熟料。為此,人工合成凝膠材料在一些缺乏膠凝材料的國家和地區,是有一定市場的。
圖1 火山灰生產系統-專利生產
圖2 丹麥FLSmidth設計的5t/d燒粘土可移動的實驗系統
為開發燒粘土、頁巖所需的低熱耗工藝裝置,國外的公司利用水泥預分解窯生產技術中的破碎烘干、預熱器、分解爐、回轉窯、冷卻機原理,進行了專利申請(圖1),同時利用5t/d燒粘土的半工業試驗裝備,對世界各地不同粘土、頁巖進行了試驗(圖2),為工業生產積累資料。
上述工藝裝置技術熱效率高,在預分解窯生產過程中大量應用,且生產技術成熟可靠。在中國因鋼鐵和發電企業產出的礦渣、粉煤灰多,該裝置用途可能不大,而在海外則存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