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雷,出身中醫世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華養生保健》雜志主編。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副秘書長;世界醫學氣功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市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常委。曾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頒發的“百名優秀中醫健康信使”等榮譽稱號,并榮獲2010年“全國中醫藥科學普及金話筒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通緯孝經援神契》曰:“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以后,隨著氣溫的下降,很多疾病會發生,其中最應警惕的是心腦血管病,另外,中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復發、哮喘病復發、肺炎等疾病也嚴重地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這多事之秋的寒露節氣中,應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對身體的健康有著重要作用。
寒露不小心,
寒從足下生
寒露后,天氣特點總的說來就是一個“寒”字。俗語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節過后,秋風肅殺,天氣漸涼,甚至會氣溫突降,寒潮來臨,最容易引發慢性氣管炎、肺氣腫、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腦血管疾病也特別容易在這個時期發作或加重。所以這個節氣中,養生重點除仍需要預防燥邪損傷外,還必須防止寒邪傷人。特別是足部的保健尤為關鍵。寒露節氣一過,就應注重足部保暖。
諺語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歷八月初一以后,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我們知道,人的足部距離心臟最遠,又直接與地面接觸,故散熱較快,最易受到寒邪侵襲。尤其是許多體質虛弱的人,腳經常是冰涼的,這就是因為血液從心臟出來到腳部循環減速造成的,因而有“寒從腳起”之說。因此,在寒露這個階段,足部的保暖就是最重要的養生功課了。
有的人在冬天喜歡圍爐烤火,常用爐火烤足,那樣并不好,容易導致足部皮膚皸裂。“熱水洗腳,勝吃補藥。”暖足的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熱水泡腳。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全身所有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系,用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增強體質的作用。所以,歷代養生家都把用熱水泡腳作為養生益壽的一項措施。典型的如清朝名將曾國藩,不論行軍打仗多么繁忙,只要時間允許,每天念念不忘的就是用熱水泡腳。對此,張樹元在《養生詩歌序》中說:“文正(曾國藩)之取法先代者有二事: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腳。”
做法是,先用臉盆準備半盆熱水,旁邊再準備一個熱水瓶,然后雙足入盆浸泡,水溫宜高一些,但必須忍受得了,并以不傷足為原則。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鐘以上,水溫低了就從熱水瓶中倒入一些高溫的水,務使水溫始終保持熱燙。
堅持用熱水洗足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
(1)驅散寒氣,溫暖全身。
(2)促進周身血液循環,及時消除疲勞,特別是在急行軍或長途跋涉之后,當即用熱水浸泡雙足,就能很快消除疲勞和恢復體力。
(3)早上運動之后用熱水洗足可以健腦強身,故也有“晨洗腳,勝吃藥”之說。
(4)夜晚就寢以前用熱水泡足可以改善睡眠,使人提前入睡,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
(5)用熱水燙足還有利于治療腳癬。
以下是泡腳的注意事項:
(1)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30分鐘左右為宜,其間加入熱水2~4次。在泡腳過程中,由于人體血液循環加快,心率也比平時快,時間太長的話,容易增加心臟負擔。另外,由于更多的血液會涌向下肢,體質虛弱者容易因腦部供血不足而感到頭暈,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昏厥。其中,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應格外注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躺在床上休息。
(2)晚飯后1個小時以后才可以泡腳,不宜過早。因為飯后人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最好吃完飯過1小時后再洗腳。
(3)泡腳水的溫度要控制在42℃左右,水量以沒過腳踝部為好。這是因為:一方面,水溫太高,雙腳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人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腦、腎臟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另一方面,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質層干燥甚至皸裂。
除了用熱水泡腳外,散步也具有暖足的功效。《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晚年生活極其貧困,缺食少衣,唯一的財產就是一些書,那可是讀書人的最愛,可他沒有辦法,只好忍痛賣掉,換得一食一餐,冬日取暖就更加談不上了,冬夜凍得厲害于是他經常邀幾個好友,在夜色的南京城墻下行走,吟詩狂歌,邊走邊唱,走到全身暖和,腳發熱為止,吳敬梓戲稱為“夜間暖足”。可見,散步除了能去熱,也能驅寒。
經常艾灸足三里和涌泉穴等部位,對下肢乃至周身的防寒保暖很有好處。
中醫經絡學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其相應的穴位。以腳趾來說,就匯集了6條經脈。大腳趾趾甲后方為肝經所循行,內側為脾經所屬,第二趾、第三趾為胃經所循行,第四趾是膽經所屬,第五趾為膀胱經所屬。洗腳后除擦摩腳背、腳底外,逐一抻拉腳趾,不僅能刺激足部穴位,還對強身保健有益。刺激大腳趾對眼睛、肝、脾有益;刺激第二趾、第三趾對食道、咽、腸胃有益;刺激第四趾對膽和提高吸收功能有益;刺激第五趾對膀胱、腎有益。拉抻腳趾時要兩腳交替操作,用力適當,15分鐘即可。
肩周炎來襲,
如何給肩膀松綁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一般隨著秋天的到來,醫院接收的關節炎病患者越來越多,而且患肩周炎的病人比例很大。肩周炎為什么容易在秋季發病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中醫是怎么認識這種疾病的。在中醫看來,肩周炎是人體肝腎虧損、氣血衰落,遇到風邪、寒邪、濕邪乘虛而入,導致血不養筋、經氣不暢而出現了不通則痛的病癥。因此,在秋季陽氣由生發開始轉向收斂,氣候也由炎熱逐漸轉成寒涼,最易導致肩周炎復發。
當然,肩周炎的發病原因,外因是風寒入侵,而內因則主要是身體內的血少造成。因為肩部是整個手臂三條經絡開始循行的部位,這個部位的經氣應該是比較充足的,所以您是看不到孩子患肩周炎的。而為什么叫“五十肩”?就是說50歲左右的中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血液虧虛是最普遍的現象,血不足了,經絡里的經氣自然不充足,這時寒涼就可以乘虛而入,就很容易患上肩周炎了。由此可知,治療肩周炎最重要的是補氣血,再配合祛寒濕,就能很快治愈肩周炎。根據這一原則,飲食上應多吃具有理氣、活血、通絡作用的食物和強壯筋骨的食物,如羊肉、木瓜、絲瓜、韭菜、山楂、當歸等。二是多吃一些具有驅寒功效的食物,如蔥、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
在這里再給大家推薦一種秋季的補血佳品——桂圓。
桂圓果肉鮮嫩,汁多味甜,具有養血、健脾、開胃、益智的功效。因貧血引起的面容憔悴、黑眼圈、皮膚松弛、皺紋增多,常服桂圓,都能夠得到改善。肩周炎患者想要補足氣血,也可多吃些桂圓。
當然,盡管桂圓在補血方面確實有一定的療效,但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質稠難消化,凡腹瀉、脘部痞悶者均不宜食用。曾有人賭吃桂圓肉500克,據說當時吃進并不難,但后來食者因腹脹致死,當引以為戒。
另外,肩周炎患者還可喝一點酒,因為酒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不過飲酒不宜過量,每天二兩左右的白酒就可以了,飲酒利弊各占一半,正如《本草綱目》說的“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常見一些人因飲酒過多,導致意識模糊,沖沖撞撞,直至昏倒,甚或損及生命。有人說在酒杯中溺死的人比溺水的人還要多,雖言之過甚,卻應引以為戒。
除上述外,穴位也是緩解肩周炎癥狀的“良藥”之一。最有效的穴位是位于拇指和食指指根間的合谷穴。只要刺激合谷穴,一般肩部酸痛可緩解或消除,但要用強刺激、強擰捏。如果是慢性肩痛,以香煙頭灸治,也可得到最佳效果。
另外一個穴位是肩井穴。在治療肩周炎上,這個穴位自古以來就是為醫家比用的穴位。肩井穴位于脖子根部與肩頭連接線的正中央。一壓肩井穴,就會感到十分舒服的壓痛(壓時的痛楚),很容易找到。如果找不到,您還可以用另外一種辦法,就是夾緊腋下,手指并攏于另一邊的肩上。此時,中指接觸之處即為肩井穴。
如果肩膀的酸痛擴及背部時,指壓天宗穴即可見效。天宗穴是位于肩胛骨正中央的穴位。在肩膀背側,左右皆有三角形的骨,即肩胛骨。
以指觸摸肩胛骨的中央,應可感知骨變薄而形成的凹陷之處,壓壓看,若感到刺痛,即是天宗穴。為提高效果,也可以刺激其他的風池穴、天柱穴看看。
在使用上述療法的同時,如果再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效果就更加突出了。下面提供兩種簡單的功能鍛煉方法,以供大家選擇使用。
(1)爬墻:雙腳并攏,面對墻壁,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臂盡量高舉,然后緩緩下回原處,反復數次。
(2)甩手:輪流甩動手臂。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20分鐘。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幅度要由小漸大。
治療期間,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局部可配合熱敷,每天1次,每次10分鐘。水溫不要過高,以免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