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涵秋
服用中藥時,應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服藥時一定要謹慎,尤其是老年人,一是要注意用藥劑量要適宜,二是用藥品種要恰當。
藥量品種選擇要得當
老年人用藥,劑量宜從輕,最好選用安全有效的藥材治病。因老人氣血虛弱,不能載藥,若用重劑,常產生腹脹、少食、嘔吐、煩躁等不良反應。一般來說,為了保障治療安全,60~69歲的老年人,中藥用量應為成人的3/4,或取《藥典》標準劑量的最輕量為好;70~79歲的老年人,用藥量應為成人量的3/5;80~89歲老年人,用藥量應為成人量的1/2;90歲以上的老年人,應仿小兒劑量投藥。特殊情況不拘此例。若用保健藥物,劑量應較治療量輕,減少用藥品種、次數和時間,糾正那種用藥越多保險系數越大、“好藥”、“貴藥”對人有益無害的不正確觀念。
老年人用藥,藥物宜平和。對于如川烏、草烏、巴豆等劇毒藥物,宜不用或慎用,以免克伐臟腑,造成中毒,使正氣難復。要盡量選擇那些既能治病,毒副作用又較小的藥物,切忌急于求成。老年人慢性病多,病情比較復雜,恢復須假以時日。所以用藥以丸散、顆粒劑、膠囊劑等較適合。用丸散等中成藥治病,不僅服用方便,而且可以持久。由于這些藥物經過加工,用量較輕,又可避免發生毒副作用。對于那些“厭于藥而喜于食”的老人,可將甘平無毒易食的藥物,制成藥膳、點心、菜肴,也能收到良效。
而補藥、保健藥物的使用,則要強調針對性。老年人病后康復期的虛證,以及衰老的氣血陰陽之虛,都各有不同的臨床征兆可尋,其中尚不乏虛實夾雜表現。在尚未弄清體虛性質或疾病已愈時,最好不要吃藥,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對身體恢復也許更為有益。
注意體質差異,抓住用藥時機
對于老年人來說,服用中藥更應強調體質的差異,恰當選用藥物,以求取得更好療效。例如,有的老人年已八十,面色紅潤,屬于“陽獨盛”之體,這種情況下不論本人患什么病,臨床用藥都要注意補陰清火。有的老人年剛六十,形體瘦弱,面色萎黃,倦怠乏力,氣短自汗,納呆少食,腹脹便溏,舌淡胖,脈緩弱,平素諸多脾虛見證,此時不論本人患什么病,在用藥時都須兼以健脾補氣。
用藥的時機則是關系到治病成敗的中心環節。老人患病,由于體虛邪盛,邪因虛而進,易成正不勝邪之格局,致疾病朝著危重方向急轉直下。所以老年人身體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抓住最佳治療時機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病即止,顧護脾胃
“顧護脾胃”是中醫很有特色的治療老年病的方法。老年人患病,凡用藥治療過程中飲食不減,消化機能旺盛者,常常抗病能力強,病后恢復快。反之,若胃氣不復,則抗病能力差,疾病也難以治愈。因此,強調顧護脾胃,就意味著保存老人的抗病能力和生存能力。顧護脾胃的用藥方法很多,凡屬對脾胃有損害的藥物,老人宜放在飯后服用,用量和療程均須嚴格掌握,同時中病即止,經過治療后癥狀消失,就要及時停藥,這也是顧護脾胃的方法之一。
為確保合理用藥和安全用藥,老年患者應多多與醫生溝通,弄懂藥物的藥性、功效和用量,在專業指導下配合用藥治療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關鍵。
(受訪專家:王寧群副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