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勤
麻疹是一個世界范圍的傳染病,人們對它的研究頗為深入。然而自從抗生素的大量生產和使用,特別是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種之后,使這個古老的疾病,變得與我們陌生起來,有時使人真有點“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不過,小兒不小心患上了麻疹情況,雖然很少,并不是說沒有,這就要求我們要懂得些對付麻疹的辦法。
那么面對如此棘手的疾病,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方法很簡單,羊肉50克、芫荽50克,酒少許。將羊肉、芫荽放入鍋中,倒入幾滴白酒,煮約一個小時即成。每日2次,每次飲小半碗即可,等所有紅疹發出來即可。
為什么要用這兩種食物,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下麻疹的原因,在中醫看來,麻疹主要是心經火毒所致,招一般的治療思路,既然是心頭的火毒,就應該用涼寒之物疏泄,給幼兒吃一點性涼的食物。方子里的羊肉、香菜都是溫補的食材,其中羊肉還是發物,怎么會用到治療麻疹呢?其實這恰恰是中醫的博大精深之處,因為香菜有一功能——解表透疹,就是當在患上麻疹、風疹等病時,為了使皮疹能夠盡快透發,以便減輕全身癥狀,就必須用一些藥物促進外周血液循環,使麻疹、風疹的病毒大量流至皮膚的毛細血管,形成皮疹,這在醫學上稱為透疹,民間稱為出麻。出疹后,減輕了內臟各器官受到的邪毒侵害,人體也就感到舒暢了。而香菜呢,剛好有這樣的功效,香菜之所以具有解表透診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奇香在起作用,在中醫看來辛溫香竄的食物或者藥物,都具有內抵心脾,外達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氣的特點。所以對麻疹病人疹出不爽者,用香菜治療,相當于是“因勢利導”。還記得《紅樓夢》巧姐生病嗎?經醫生診脈是“見喜”,有些人認為是天花,其實巧姐的病不是天花而是麻疹。大夫的診斷是:“雖兇,卻順。”直到疹子出盡,合家在放心下來。為什么疹子出盡合家才能放心呢?疹子是心頭的熱毒,疹喜清涼,如果一味用清涼之劑,很容易把毒逼返回血液里,循經而走很容易傷及五臟六腑,那么藥石之力就更不容易疏散熱毒。而用發物催疹,就是把熱毒逼到皮膚上,形成紅疹,皮膚是排毒器官,隨著發汗排出,熱毒就可解,麻疹自然而然就好了。
如果一些幼兒氣虛就不要食用香菜,容易耗氣損神,我們可以將香菜煮水后熏蒸幼兒,然后再用香菜水擦洗全身皮膚也可以順利出疹。《扁鵲見蔡桓公》中記載:“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湯熨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藥物熏蒸,效果也非常好。
【一招鮮】
蘆根15克,西河柳5克。上2味加水煎湯,取上清汁,溫服,代茶頻飲。
除了上面這種辦法,還有一種辦法,也能起到治療和預防麻疹的功效。具體做法:蘆根15克,西河柳5克。上2味加水煎湯,取上清汁,溫服,代茶頻飲。過去人們常有一句老話,叫“春飲蘆根水,夏用綠豆湯,百病不生更硬朗!”由此可知蘆根有很好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這里用蘆根的原因,主要與其清熱的作用有關,由于蘆根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下能利小便,引熱從小便排出,對一切熱證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因熱毒所引起的麻疹,自然也在其作用范圍內,所以我們這里面用到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