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茂峰, 馮 莉, 田興山, 梁帝允
(1.廣東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東省植物保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510640;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100125)
廣東省部分地區稻田雜草群落的調查研究
岳茂峰1, 馮 莉1, 田興山1, 梁帝允2
(1.廣東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東省植物保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510640;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100125)
采用五點取樣法對位于廣東省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稻田雜草發生種類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廣東省稻田主要雜草有48種,分別隸屬于15個科。相對優勢度計算結果表明,蓮子草、鴨跖草、稗草、泥花草、空心蓮子草、節節菜等雜草為廣東省稻田優勢雜草。其中廣東北部稻田雜草群落結構以鴨跖草+稗草+蓮子草為主;廣東中部地區稻田雜草群落結構以節節菜+蓮子草+稗草為主;廣東南部地區稻田雜草群落結構以蓮子草+鴨跖草+泥花草為主。總體來看,廣東省稻田雜草發生頻度較低,這可能與長期施用除草劑有關。
稻田;雜草;群落結構;廣東
廣東省是我國雙季稻的主產區,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90萬hm2,為我國13個水稻主產省之一[1-2]。稻田雜草一直是危害水稻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酰胺類和磺隆類等化學除草劑在稻田大量使用,雜草群落組成不斷發生變化[3]。近10年來,除個別關于廣東省稻田雜草危害的文獻報道外[4],還缺乏對廣東省稻田雜草種類及群落組成的報道及相關文獻,使得廣東省稻田雜草群落組成和群落特點尚不明確。為此,筆者于2010年對廣東省部分地區稻田雜草進行了調查,旨在為稻田雜草的綜合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1 研究地概況
廣東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全境位于20.22~25.52°N,109.65~117.32°E之間,陸地總面積為17.85 萬km2。廣東省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年平均氣溫為19~24 ℃,1月平均氣溫為16~19 ℃,7 月平均氣溫為28~29 ℃;年平均降水量為1 300~2 500 mm,全省平均為1 777 mm[5]。
1.2 研究方法
2010年6—10月分別對位于廣東省中北部、中部、西南部的清遠、廣州、茂名3個地區的稻田進行調查。調查過程中隨機選取面積不少于667 m2的田塊作為樣地,選擇10個樣地作為1個樣點。每個地區設3個樣點。雜草調查采用五點取樣法[6],用1m2樣方調查雜草的蓋度、高度、密度,計算雜草的相對蓋度、相對高度、相對密度,從而根據公式(1)計算出雜草的相對優勢度,并根據公式(2)求出不同雜草的頻度[4]。
相對優勢度=(相對蓋度+相對高度+相對密度)/3
(1)

(2)
2.1 廣東省稻田雜草種類組成
調查結果共計發現48種雜草,分別隸屬于15個科(表1)。其中,莎草科雜草最多,為12種,占雜草總數的25.00%;禾本科次之,為8種,占總數的16.67%;千屈菜科為5種,占雜草總數的10.42%;柳葉菜科、玄參科分別為4種,分別占總數的8.33%;蓼科、莧科、傘形科、澤瀉科、鴨跖草科雜草分別為2種,分別占總數的4.17%;大戟科、桔梗科、眼子菜科、雨久花科、浮萍科雜草分別為1種,各占雜草總數的2.08%。

表1 廣東省稻田主要雜草名錄Table 1 The list of main weeds in paddy field of Guangdong Province
在所有調查的樣點中共有18種雜草的相對優勢度大于1%(表2)。從相對優勢度來看,蓮子草、鴨跖草、稗草、泥花草、空心蓮子草、節節菜的平均相對優勢度大于5%,是廣東省稻田中危害相對較大的優勢雜草。從發生頻度來看,蓮子草、鴨跖草、稗草、泥花草、丁香蓼、節節菜、矮慈姑、鴨舌草、空心蓮子草的平均發生頻度大于20%,是目前廣東省稻田中較為普遍發生的雜草。
2.2 稻田雜草群落結構及特征
從廣東不同地區的稻田雜草調查結果看,以清遠地區為代表的廣東北部稻田優勢雜草發生種類有鴨跖草、稗草、蓮子草、空心蓮子草、泥花草、節節菜(相對優勢度大于5%);從發生頻度來看,蓮子草、鴨跖草、稗草、矮慈姑、鴨舌草、泥花草、空心蓮子草等雜草的頻度均大于20%,在廣東北部稻田中發生較為普遍。以廣州地區為代表的廣東中部稻田優勢雜草發生種類有節節菜、蓮子草、稗草、空心蓮子草、丁香蓼、陌上菜、雙穗雀稗、日照飄拂草、矮慈姑、鴨跖草(相對優勢度大于5%);從發生頻度來看,蓮子草、節節菜、日照飄拂草、稗草、丁香蓼、泥花草、空心蓮子草、陌上菜、鴨舌草、矮慈姑的頻度均大于20%,是廣東中部稻田較為普遍發生雜草。以茂名地區為代表的廣東西南部稻田危害較大的優勢雜草有蓮子草、鴨跖草、泥花草、多花水莧、空心蓮子草、稗草(相對優勢度大于5%);從發生頻度來看,蓮子草、泥花草、多花水莧、空心蓮子草、鴨跖草的頻度均大于20%,是廣東西南部稻田中較為普遍發生的雜草。

表2 稻田主要雜草的優勢度和頻度Table 2 Dominance and frequency of main weeds in paddy field
注:表中所列為相對優勢度的平均值大于1% 的雜草。
本次采用五點取樣法對廣東省北部、中部、西南部的3個城市地區的稻田雜草種類和群落結構進行了初步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東省稻田雜草群落的發生情況,但仍需要進一步擴大調查區域和范圍。廣東省北部和西南部稻田優勢雜草比較集中,其中廣東北部稻田中蓮子草、鴨跖草、稗草優勢度之和與南部稻田中蓮子草、鴨跖草、泥花草優勢度之和均大于50%,表現出廣東西南部和北部的草害主要集中在幾種雜草上,群落比較相似,而廣東中部稻田中不同雜草的相對優勢度相對較為均勻。這可能是由于廣東中部的廣州地區經濟發達,不同作物輪作導致優勢雜草危害并不突出,而北部和西南部地區長期種植水稻導致個別雜草危害嚴重[7]。近年來,全國各地稻田除草劑用量不斷增加,大量酰胺類、磺隆類等除草劑的應用使得原有的雜草群落發生改變[8-10]。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廣東省稻田雜草群落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蓮子草、鴨跖草、稗草的變化尤為明顯。在以往的調查中,稻田雜草是以稗草為主的雜草群落,其頻度在華南濱海平原超過60%,華南低山丘陵地區超過80%[11],但目前其頻度在北部山區僅為33.33%,在珠三角地區的廣州僅為46.00%。蓮子草和鴨跖草在以往的調查中均不為重要雜草,而今已經成為廣東省發生最廣、分布最普遍的雜草之一。禾本科雜草稗草、千金子等雜草優勢度下降,而蓮子草、鴨跖草等雜草優勢度上升是廣東省稻田雜草群落的重要變化,這與全國稻田雜草群落變化情況基本一致[12]。因此,農民在稻田雜草防除過程中也應調整雜草防除藥劑和手段,以便更加高效地防除雜草。
[1]秦鐘,章家恩,李 韻,等. 廣東省水稻生產的變動及比較優勢分析[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5):560-564.
[2]康藝之,萬 忠,方 偉,等. 2011 年廣東省水稻發展狀況[J]. 廣東農業科學,2012,39(3):9-11.
[3]常向前,李儒海,褚世海,等. 湖北省水稻主產區稻田雜草種類及群落特點[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17 (3):533-536.
[4]岳茂峰,馮莉,田興山,等. 不同種類雜草危害對水稻產量影響[J]. 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3):98-99,109.
[5]薛麗芳,王春昌,王春林,等. 廣東省龍眼種植農業氣候區劃研究[J]. 熱帶氣象學報,2011,27 (3):403-409.
[6]孫會杰,紀明山,馬 策,等. 遼寧省切花月季田雜草調查[J]. 雜草科學,2009(1):42-43.
[7]魏守輝,強 勝,馬 波,等. 不同作物輪作制度對土壤雜草種子庫特征的影響[J]. 生態學雜志,2005,24(4):385-389.
[8]魏守輝,張文君,朱文達,等. 芐嘧磺隆-丁草胺藥肥防除水稻拋秧田雜草效果[J]. 浙江農業科學,2011(4):867-870.
[9]荊國芳. 乙草胺及其混配劑防除移栽稻田雜草試驗初報[J]. 雜草科學,1994(2):28-30.
[10]許鑫,將杏華,吳常君,等. 2.5%稻杰油懸劑防除水稻直播田雜草應用技術[J]. 上海農業科技,2008(1):95-96.
[11]吳競侖,周恒昌. 稻田雜草化學防除[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53.
[12]陶 波,胡 凡. 雜草化學防除[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0.
ASurveyofWeedCommunityinPaddyFieldsinPartialRegionsofGuangdongProvince
YUE Ma-feng1,FENG Li1,TIAN Xing-shan1,LIANG Di-yun2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igh Technology for Plant Protection,Guangzhou 510640,China;2.Na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Service Center,Beijing 100125,China)
Weed communities of paddy fields in the north,middle and south of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the five-point sampling method. Forty-eight species belonging to 15 families were found.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Alternantherasessilis,Commelinacommunis,Echinochloacrusgalli,Linderniaantipoda,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andRotalaindicawere the dominant weeds in paddy fields of Guangdong Province. Reionally,north,middle and south of Guangdong Province wereCommelinacommunis+Alternantherasessilis+Echinochloacrusgaliwere dominant in the north,Rotalaindica+Alternantherasessilis+Echinochloacrusgaliin the middle andAlternantherasessilis+Commelinacommunis+Linderniaantipodain the south of the province. Overall,the frequencies of occurrence of weeds were low in Guangdong Province,and that was probably due to long-term utilization of herbicides.
paddy field;weeds;community structure;Guangdong Province
S451
A
1003-935X(2013)04-0035-03
岳茂峰,馮 莉,田興山,等. 廣東省部分地區稻田雜草群落的調查研究[J]. 雜草科學,2013,31(4):35-37,41.
2013-09-16
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編號:200903004);廣東省科技計劃(編號:2009B020310001)。
岳茂峰(1981—),男,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有害植物綜合防控技術研究。E-mail:mfyue2000@aliyun.com。
田興山,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有害植物綜合防控技術研究。E-mail:xstian@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