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秋 王雪梅
綜合治療單純胸腰段骨折42例療效觀察
潘宗秋 王雪梅
目的探討手法復位后,布帶懸吊功能鍛煉配合中藥口服治療胸腰段骨折的療效。方法對42例胸腰段壓縮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布帶懸吊,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同時按骨折三期分治原則配合口服中藥治療,6~8周后帶腰背支具下床挺腰活動,在X線片上測量治療前后傷椎前緣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隨訪1~2年,42例癥狀及陽性體癥基本消失,脊柱穩定性及活動功能恢復,優良率達90.48%。壓縮椎體前緣高度有明顯提高(P<0.05),脊柱后凸Cobb角有明顯改善(P<0.05)。結論綜合治療不但可恢復傷椎椎體高度,并能維持脊柱穩定性,并可有效防止矯正丟失。
手法復位;懸吊功能鍛煉;中藥;單純胸腰段壓縮性骨折
胸腰段一般指T11-L2段脊椎,因其獨特的生理結構特點,約50 %以上的脊柱骨折是位于該水平[1]。對于穩定的無神經功能癥狀的胸腰段骨折行保守治療為大多數患者所接受。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采用保守療法治療胸腰段骨折42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 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齡19~67歲,平均40.5歲。其中:墜落傷14例,車禍傷13例,壓砸傷15例。其中T11椎體骨折4例,T12骨折13例,T12L1骨折4例,L1骨折15例,L2骨折6例。均為單純壓縮性骨折伴后凸成角畸形。CT、MRI檢查確認傷椎后壁完整。椎體前緣平均壓縮36.9%,Cobb角平均為19.4°。
1.2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明確的損傷史。②損傷局部疼痛,略腫脹或伴有皮下瘀斑,脊柱活動受限。③檢查:棘突、棘旁壓痛,棘突高起,棘間隙變寬,局部脊柱生理曲度改變,并局部肌肉痙攣。④X線示椎體壓縮性骨折。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急性損傷在1周以內, X光平片顯示,椎體壓縮不超過椎體高度的1/2,CT或MRI檢查證實中后柱完好,無椎板、橫突、棘突、椎弓根等附件損傷。③骨折部位為T11~L2。④無脊髓神經損傷的癥狀與體征。
1.4排除標準 ①局部軟組織損傷重,出血量大者。②粉碎性骨折。③高齡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腦出血、腦梗死等影響骨折治療的嚴重疾病。④有骨結核、骨腫瘤等病理性骨折疾病者。⑤有繼發脊髓損傷可能的骨折。
2.1手法復位 患者俯臥牽引床上,對抗牽引兩側腋下及骨盆,重量為50%體重,時間20 min,使脊柱過伸,肩胸離開床面,腰背肌肉松馳。術者于患者側方站立,用兩手重疊按壓在脊柱骨折后凸部位,用力向下按壓前推,使脊柱最大附度的后伸。保持位置5 min,使牽引力得到充分發揮,使后凸得以平復。
2.2持續懸吊及功能鍛煉 患者復位后仰臥骨科標準治療床上,將懸吊帶穿過患者腰背部,對準受傷椎體,將患者腰背部提起,使脊椎成過伸位,以肩部離開床面為度。每天檢查保持該狀態,于7 d、14 d、30 d復查X光片。只要全身情況允許,傷后2~3 d即可開始在保持懸吊狀態下練功,循序漸進,先五點支撐,后三點支撐式練功。6~8周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動,支具的佩戴時間為60 d。
2.3中醫三期辨證治療 傷后早期瘀血疼痛為主,辨證屬氣滯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導滯、通絡止痛,復元活血湯、承氣湯加減;中期腫痛雖消,程度已有減輕,但活動仍受限,證屬瘀血未盡,筋骨未復,治宜活血和營,續筋接骨,選用桃紅四物湯,接骨丹加減;后期腰酸腿軟,局部隱痛,證屬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治以舒筋活絡,補益肝腎,選用六味地黃丸、八珍湯隨證加減。
3.1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優:腰背部無疼痛,脊柱無明顯畸形,正常生理彎曲,X線片見骨折基本復位愈合,椎體相當于正常高度4/5以上,Cobb角<5°,活動功能正常;良:有輕度腰痛,勞動時為主,X線片見骨折復位至椎體高度2/3以上,輕度的脊柱后凸畸形,5°
3.2治療結果 所有42例患者出院后1~2年隨訪,優17例,良21例,差4例,優良率達90.48%。42例(46個椎體)治療前后椎體前緣高度及后凸Cobb角X線檢查結果,見表1。

表1 椎體前緣高度與后凸Cobb角
注: P1、P2分別為術前與隨訪結果的對比
4.1三柱學說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矯正椎體畸形對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及患者未來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3]。單純胸腰段壓縮性骨折雖僅涉及前柱,如不能重建脊柱的三柱系統,也會在后期增加胸腰段脊柱的后凸角度。因此,主要治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復椎體的高度,及脊柱正常的解剖關系和力線,避免遲發性后凸畸型與神經損傷,及慢性腰痛的出現。本組患者借鑒傳統的過伸牽拉復位法,先對抗牽引以放松傷椎周圍的肌肉,并使脊柱呈過伸位,然后在傷椎上施以手法,恢復傷椎高度。持續懸吊借助身體的重力能使脊柱產生很強的前凸作用,借助椎間盤纖維環的張力,繼續使壓縮的椎體緩慢恢復高度,由于吊帶的束縛作用對脊柱也起到了間接的夾板作用,加上循序漸進的腰背肌鍛煉,這種持續的作用使矯正的骨折椎體更趨于解剖復位,防止矯正丟失。早期的功能鍛煉可以增強局部的血運加快血腫吸收,有利于骨折的修復,減輕局部水腫,減少組織粘連,預防肌萎縮和腰背痛后遺癥,對脊柱后期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2祖國醫學對脊柱壓縮性骨折的治療早有記載: 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中提出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也有“但宜仰睡,不可俯臥側眠。腰以下枕墊之,勿令左右移動”的記載。早期的手法復位、懸吊固定及功能鍛煉遵循了中醫骨傷動靜結合、筋骨肉并重的原則,是胸腰椎骨折恢復正常生理結構的基礎;早期活血祛瘀,中期理損接骨,后期固本培元,三期辨證治療完整體現了內外兼顧的治療原則,保證了胸腰椎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復。祖國醫學認為:腎主骨生髓,補腎益精,活血通絡可以加快骨折愈合,強壯筋骨,腎精充足骨有所養。
4.3矯正丟失在臨床上比較多見,原因是脊柱骨折雖然復位,但復位后椎體內呈蛋殼樣改變,并不能承受正常縱向壓縮負荷;先期機械性的復位后,傷椎內部的骨缺損需要一個逐漸填充愈合過程,它依賴新骨逐漸沉積,新生骨小梁形成并貫穿受傷的椎體,使骨折愈合,達到牢固愈合時間3~6個月。如固定時間過短,支持治療不足,長期臥床造成骨質疏松,骨折不能達到牢固愈合,過早負重,就造成復位椎體高度的丟失。矯正的丟失使脊柱后凸畸形加劇,導致代償性腰椎過度前凸、椎體向后滑移,不穩定傾向增加,使小關節容易發生應力損傷而引發下腰痛癥狀。本組患者動靜結合的治法就是以胸腰段生理結構為基礎,先借助外力達到機械性的復位;同時按照骨折三期辨證治療原則運用中藥內服,調理內臟功能活血通絡、益氣健脾、補腎壯骨,使人體腎精充足,促進新骨沉積、骨痂形成,使骨骼更加堅固。淫羊藿、杜仲、續斷、補骨脂、黃芪、當歸、丹參、鹿角膠和菟絲子等經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證實其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進骨形成的雙重作用[4]。生理結構的恢復是的基礎,內臟功能的調整是療效和減少后遺癥的保障,中醫的辨證論治貫穿治療的始終。本組治療結果說明治療單純胸腰段壓縮性骨折,中醫中藥內外結合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的恢復和鞏固傷椎的生理結構,防止矯正丟失及腰痛后遺癥的發生。
[1]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66-1070.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76.
[3] 侯樹勛.胸腰椎骨折的治療.創傷外科雜志,2003,5(4):241.
[4] 陳建平,魏合偉,劉慶思.中藥骨康對去勢大鼠骨礦含量和骨密度的影響.中國骨質疏松雜志,1999,5(1):48,69.
110161 沈陽市第二工人療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