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云
97例缺牙致顳頜關節紊亂病患者治療觀察
周紅云
目的牙合治療是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修復組織創傷,調整形態與功能的不協調,消除潛在的的激惹因素。方法通過對97例因缺牙引起牙合功能紊亂而導致的顳頜關節紊亂病患者,采取正確的牙合調整,牙合重建等方式修復缺牙,收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結論通過調牙合建立上下牙弓正常的正中關系,消除早接觸和牙合干擾。對垂直距離降低者增加頜間距離,創造一個使張力減少、消除異常肌活動的生理環境。對于有較多牙缺失,頜間關系不穩定的患者建議先行義齒修復,穩定牙合關系后才應進行顳頜關節紊亂的上下頜間關系調整。
功能紊亂病;顳頜關節;修復治療
顳頜關節紊亂病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病因為咀嚼肌勞損引起的肌功能失衡后繼發為盤髁和牙牙合錯位,進而產生關節器質性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區或關節周圍肌的疼痛、關節彈響或雜音,以及關節運動、開口度、開口型異常等。顳頜關節紊亂病的病因雖然復雜,但牙合功能紊亂與咬合關系障礙是其主要原因,缺失牙齒會引起咬合功能的紊亂,從而使顳下頜關節功能變化。
患者缺牙分類情況見表1。

表1 鳳慶縣97例缺牙致顳頜關節紊亂病患者的分類情況
2.1全口義齒磨損致垂直距離降低 15例,平均垂直距離為6.1 cm。4例患者重新取模,求正中頜位關系,恢復垂直距離到6.7 cm排Bayer牙[3]。
2.2余牙磨損致面下1/3明顯縮短 22例,逐步增加垂直距離。義齒制作時,采用上頜或下頜或者上下頜制作牙合墊,金屬墊或金屬塑料混合墊修復后牙,唇面墊修復前牙,消除牙合運動障礙,進行修復矯治。
2.3深覆牙合伴有上前牙缺失 27例。修復缺牙時適當增加垂直距離,減少深覆牙合。
2.4缺牙后個別牙伸長至對牙合牙齦 33例,伸長牙采用根管治療后截冠,利于義齒修復后消除牙合干擾[1]。
97例患者在戴牙后,對在修復前髁突后退位的患者均拍攝雙側顳頜關節X線片,顯示髁狀突基本位于關節凹中央,位置基本對稱。9例患者髁狀突稍向前,進行義齒調磨降低咬合垂直距離。97例患者分別于3個月、半年及1年進行隨訪。3個月隨訪56例,49例關節區疼痛癥狀明顯減輕,下頜運動障礙消失,彈響減少,11例完全消失[2]。半年復查86例,關節區疼痛基本消失。翼外肌仍有觸痛12例,15例有彈響。1年后復查61例,34例癥狀完全消失,8例仍偶有彈響。
部分或全部牙缺失患者顳頜關節紊亂病存在因失牙后導致的牙磨損、伸長造成咬合運動障礙。檢查時發現有咬合障礙,牙合功能紊亂,垂直距離過低等情況。治療主要是以修復缺牙,改變縮短的垂直距離與咬合關系為主要手段。只要能正確的修復缺牙,恢復垂直距離,調整咬合,可改善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癥狀。
[1] 王毓英.髁狀突位置與牙齒咬合在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的作用.中華口腔科雜志,1995:5-20.
[2] 四川醫學院.口腔矯形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386.
[3] Herbert.T.Shillingburg,等.固定義齒修復學精要.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9-22.
675900 云南省鳳慶縣人民醫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