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權 張長杰
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
羅權 張長杰
目的探討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單純牽引法,觀察組在牽引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藥物、超短波、電腦中頻和相關的健康教育等綜合康復治療。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腰椎間盤突出癥;綜合治療;牽引;超短波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臨床癥狀常表現為腰痛、坐骨神經痛、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感,該病發病年齡為20~60歲不等,以中青年高發。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上班族長時間面對電腦久坐等原因,該病發病率有逐年增高及年輕化的趨勢。大部分患者可通過牽引、藥物、物理治療、康復運動等治療方法獲得滿意療效,只有10%~15%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1]。目前治療方法多樣,臨床采用單一的方法常常效果不理想,因此我科運用綜合康復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從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來我院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選取120例,根據其年齡、性別、病程、受累關節數配對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和病情見表1。
表1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的性別、年齡、病程、關節受累數經比較所對應的P值均>0.05,說明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診斷依據[2]:①腰痛伴有明顯的下肢發射痛或麻木感。②有局限性壓痛點。③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④CT或MRI掃描提示椎間盤突出和(或)膨出。
1.3排除標準 ①腰椎管狹窄、椎小關節紊亂、馬尾神經瘤或硬膜外腫瘤、脊神經根炎、腰部筋膜炎、梨狀肌綜合征、腰骶部先天性畸形。②腰椎有骨折、脫位、關節結核、腫瘤。③腰椎內有占位、高位脊髓壓迫。④合并有內臟器官急重癥患者。
1.4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的牽引法治療,初始牽引力為體重的(1/3±10)kg,無不適癥狀后逐增加,總的牽引力不能超過體重的1/2,30 min/次。間歇牽引即牽引3 min間歇1 min,牽引時左右旋轉牽引床,間歇前回復,1次/d,2周為1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牽引、藥物、超短波、電腦中頻及康復運動治療。①藥物治療:一般給予非甾體類止痛藥、甲鈷胺營養神經、血塞通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急性期腰痛明顯者給予20%甘露醇250 ml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0 mg靜推,1次/d,連用3~5 d。②超短波治療:將板狀電極對置于疼痛最明顯的部位,微熱量,每次15 min,1次/d,2周為1個療程。③電腦中頻治療:將電極放于患者腰痛最明顯的部位,電流為調制中頻電,治療劑量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調整,以電極下有輕微刺麻顫感為宜,20 min/次,1次/d, 2周為1個療程。④健康和運動指導:使患者了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發展及相關的治療,糾正和避免錯誤的姿勢及體位。病情好轉后,開始進行腰背肌肌力訓練,增強脊柱的穩定性,鞏固療效,預防疾病復發。
1.5療效判定 按《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標準[3]:治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能勝任工作。顯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試驗≥50°基本恢復工作。有效:腰腿痛減輕,直腿抬高試驗≥30°不能恢復工作。無效:腰腿痛無減輕,癥狀無改善。
1.6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統計軟件采用SPSS 18.0進行計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兩組取得滿意療效。

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注: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χ2=12.81,P=0.001<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組治療后療效具有顯著差異。治療后觀察組的療效高于對照組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為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是由于椎間盤退行性變,或外傷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腰椎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一般好發于L4~5椎間盤及L5~S1椎間盤。病理改變為神經根水腫引起缺血、缺氧的無菌性炎癥。大多數患者可經非手術治療獲得緩解或治愈[4],目前臨床上多采用牽引、藥物、物理治療等聯合治療的綜合方法,療效顯著。牽引是非手術治療中常見且有效的方法,牽引可以增大椎間盤間距,減少病變椎間盤的壓力,緩解椎旁肌肉的痙攣,增大病變神經根所在區域的空間容積[5],減輕或消除對神經根的激惹與壓迫。同時提高纖維環及后縱韌帶的張力,促使髓核回納或改變其突出的方向,牽伸、松懈粘連組織,矯正小關節錯位。藥物一般給予非甾體類止痛藥物、神經營養藥物和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用藥。急性發病期可給予甘露醇、地塞米松。甘露醇有脫水作用,能減輕神經根水腫、消除自由基,減輕炎癥作用。地塞米松能夠穩定溶酶體膜,收縮血管,阻止炎性介質的合成和釋放,有抗炎、抑制粘連的作用。超短波有明顯的脫水作用,能減輕神經根水腫,高頻熱可擴張局部血管、增高血管壁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代謝,促進炎性介質的清除。因其對感覺神經有抑制作用,故能達到鎮痛作用。中頻電通過電流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組織、神經纖維水腫,緩解肌肉痙攣,改善缺氧狀態,促進胺類、激肽等炎性致痛因子清除。腰背肌訓練能夠增強腰背肌和腹肌肌力,改善腰背肌運動的協調性,增強腰肌功能與脊柱的穩定性,鞏固療效,預防疾病復發。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且各有優點,綜合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使用靈活、療效好,且能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采用個體化治療,值得推廣。
[1] 張超,周躍.ME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研究進展.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23):1820-1822.
[2] 吳少楨.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700.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4] 徐玉淵.中西醫結合治療頸肩腰背腿痛.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362.
[5] 任立三,馬雪東,白剛田.腰椎后伸位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11):687-688.
410011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康復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