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華 吳紅珍 吳志敏 劉長青 周軍
美克爾氏憩室致粘連性腸梗阻1例診治體會
劉新華 吳紅珍 吳志敏 劉長青 周軍
患兒,男,8歲。因轉性性右下腹部疼痛2 d入院。患者于前天下午無明顯誘因出現臍周疼痛,呈間歇性疼痛,因能忍受,未作治療。今晨腹痛加重并轉移至右下腹部,伴惡心,嘔吐一次,解大便一次,無腹脹,伴畏寒,到外院就診,診斷為急性闌尾炎,下午碾轉至本院,要求手術入院。既往有多次臍周腹痛病史,治療情況不詳。查體:T:36.5℃,P:76次/min。輕度肥胖體型,神志清,痛苦面容。心肺未聞及明顯異常。腹部平坦,無明顯腹脹,叩為濁音,腹肌軟,未觸及包塊,右下腹部明顯壓痛,并有輕微反跳痛,腸鳴音4~5次/min。查血:WBC:130×109/L,N:0.82。胸片未見異常。入院經有關準備行闌尾切除術,術中見闌尾長約12 cm,直徑約0.8 cm左右,表面充血腫脹,病理診斷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術后第一天,患者出現輕微腹脹,無腹痛,肛門未排便排氣;術后第二天,患者腹脹明顯,并見左側中腹部陣發性輕度腹痛不適,肛門仍未排氣排便,查體腹部脹氣,腹肌軟,無明顯壓痛,腸鳴音亢進,下午拍腹部平片示腹部脹氣,左側中上腹部可見三處小液平,考慮粘連性腸梗阻,即予擴肛排氣并用中藥灌腸促其排氣排便。術后第三天,患者肛門仍未排氣排便,腹脹加重,左中腹部陣發性腹痛加重,腸鳴音亢進,可聞及氣過水聲,腹部平片示腹部脹氣加重,液平增大。即予胃腸減壓,積極補液,并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回腸距回盲部約60 cm處小腸有一約6×3 cm憩室與鄰近小腸系膜粘連,形成一寬約2 mm的粘連帶,部分回腸從粘連帶下鉆過(見圖1、圖2),遠段小腸塌陷,近端小腸腸管積液積氣擴張,形成一暗紅色巨大腸袢。闌尾殘端光滑無粘連。術中診斷為美克爾氏憩室致粘連性腸梗阻,松解粘連,行腸腔減壓后切除憩室。病理診斷為美克爾氏憩室并胰腺組織異位。術后繼續胃腸減壓、輸液、抗炎并用中藥治療,患者住院半月,痊愈出院。

美克爾氏憩室是胚胎發育時因卵黃蒂退化不全,殘留一根盲囊附于回腸上的一種真性小腸憩室,臨床上偶有報道。患有美克爾氏憩室者一般無癥狀,臨床上不易發現。當其發生炎癥時容易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而美克爾氏憩室合并闌尾炎時,則易漏診,以至發生穿孔、出血、腸梗阻等其他并發癥,甚至再次手術。本例是一美克爾氏憩室合并闌尾炎患者,入院時有明顯的急性闌尾炎的癥狀體征,沒有腹脹,肛門能排氣排便,行常規闌尾切除手術。但術后卻出現了腸梗阻的癥狀體征,而腹痛部位也變為左側中腹部。從第二次手術的圖片中可以發現,小腸憩室與腸系膜形成了粘連帶,其中一段回腸穿過粘連帶受壓,導致近端小腸腸內容物不能通過,形成腸梗阻。從病情分析,應是先發生闌尾炎,后發生腸梗阻。因為此病例既往有多次臍周腹痛病史,從疼痛部位看應為憩室發炎或腸管不全梗阻所致,其憩室與腸系膜的粘連帶早已形成,本次住院因第一次手術麻醉,可致腸管術后數小時的麻痹。腸蠕動恢復時,腸管的不規則蠕動使回腸鉆入粘連帶下方(如圖1所示),形成腸梗阻。
結合此病例的治療體會,查閱有關文獻,認識到美克爾氏憩室的漏診可能難以避免,關鍵在于出現問題時要及時處理。此患者闌尾切除術后出現腸梗阻時,如果抱有佼幸心理或顧及面子遲遲不及時行第二次手術,可能出現腸壞死,甚至感染性休克。導致不良后杲,則后患無窮。此為經驗教訓。
435002 湖北省黃石市黃石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