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情局前雇員斯諾登揭露美國監控全球電子通訊,全球嘩然??墒?,不論從民調或媒體上觀察,“棱鏡門”在美國本土的震撼程度遠未及得上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主流媒體關注斯諾登的私生活更甚于他所揭發的秘聞。
這其中,“恐怖”元素起了決定作用,波士頓案是恐怖襲擊,棱鏡門則是反恐,這根本差異決定了民眾的反應。
只要回顧美國二戰后如何一路走來,便明白“恐懼感”是美國人的軟肋,而恐懼又是理性的最大敵人。二戰后美國極擔憂蘇聯壯大。蘇聯成功核爆后,美國人又感到核威脅逼在眉睫,于是擔起反共大旗。
刺激民眾恐懼感以達到其政治目的是美國政客的基本功,當中最著名的有1964年約翰遜總統競選時的女孩與核爆廣告。雖引起極大爭議,然而約翰遜憑核威嚇以壓倒性優勢勝出。
9·11事件后,國會急忙應白宮要求通過愛國者法案,授予政府秘密監聽、拘捕和無限期監視可疑涉恐人物的權力。數十萬美軍隨即參與長逾10年的兩場中東戰爭。
9·11陰影下,美國絕大多數民眾愿意為反恐做出犧牲,而且道德底線幾乎不存在。透視式的機場安檢是小事一樁,自愛國者法案通過之日,美國民眾不但接受政府秘密監聽,甚至連奧巴馬政府以無人機擊殺未經審訊的懷疑涉恐的美國公民,同樣被默許。
斯諾登所揭發的監聽項目,于美國民眾來說可謂意料之中。棱鏡下雖然可能失去隱私,但對日常生活不影響,更主要是棱鏡滿足了美國民眾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需要。美國人不能接受別國黑客,但對棱鏡截取全球電子通訊則會認為是美國維護國家安全的當然權利。只要出于恐懼,什么不合理的事情都可以在美國發生。(摘自美國《星島日報》)(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