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芝加哥大學獲獎無數的心理學家約翰·T·卡奇奧波說,孤獨感會影響人們的自我調節能力。他援引了一項試驗:感覺自己與社會脫節的參試者,相比覺得受社會接納的參試者,所吃的餅干要更多。卡奇奧波曾和同事們在芝加哥地區做過一項研究,參加試驗的是中老年人,他們發現那些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孤獨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一項廣為使用的心理學量表)中得分較高的人,比起得分低者,所吃的高脂食物要多得多。
卡奇奧波和其他研究者發現,孤獨的人們就算不會沉緬于不健康的行為,但孤獨仍會導致人體的壓力激素水平上升,加劇炎癥反應,進而影響健康。它可以對身體產生各種傷害,影響身體的各個系統和大腦功能。
俄亥俄大學博士后麗莎· 雅雷姆卡在今年1月份的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協會年會上做了一份報告,指出孤獨的人對某些皰疹病毒可產生較高水平的抗體,這意味著他們體內含有更多活性病毒。她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孤獨的人血液中含有的致炎因子濃度較高。
雅雷姆卡博士指出,慢性炎癥與心臟病、關節炎、二型糖尿病,甚至自殺企圖有關。孤獨的人在應對負面事態時,也易于做出更激烈的反應,并且認為日常生活壓力重重,而這會抑制免疫系統。
卡奇奧波發現,孤獨感甚至會影響基因表達。他指出,孤獨感會預示DNA轉錄的變化,而這反過來會抑制機體關閉炎癥反應的能力。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卡拉·M·佩里西諾托和同事們對1604名老年人的孤獨感進行了評估,隨訪持續了6年。那些孤獨的老人更有可能難以進行日常活動,比如洗澡和穿衣,使用胳膊和肩膀,爬樓梯和步行。在研究期間,孤獨感與死亡危險上升也有聯系。
不出人們所料:孤獨感與認知功能減退也有聯系。《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學雜志》去年刊登了荷蘭的一項研究,研究發現感到孤獨的參試者——不管他們身邊事實上有多少親友陪伴——相比雖然一個人生活,但并不覺得孤獨的人,更有可能患癡呆癥。這項研究調查了近2200名年紀在65歲到86歲間的老人,隨訪3年,在研究起始階段所有人都未出現癡呆癥癥狀。其中約半數獨居,20%的人表示感到孤獨。在排除了其他與認知功能減退有關的因素,比如年齡后,研究發現感到孤獨,可使患癡呆癥風險增加64%。
荷蘭進行的這項研究和其他調查顯示,相比獨居和缺乏社交紐帶,人們對個人境遇的感知可能會對健康產生更劇烈的影響。離異人群表示,身處不幸的婚姻中,比獨身更讓他們感到孤苦。而獨居的人或許擁有著一個龐大的親友團,幫助他們擊退孤獨感。
但卡西普奧認為,如果社交關系缺乏強有力的情感聯系,就算有眾多親友在側,也無法擔保人們能對孤獨感刀槍不入。他和其他人的研究發現,社交關系的質量——也就是它對個體的意義有多么重大——比起數量,更能有效地揭示人們的孤獨感。
人類本質上是社交生物,需要通過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來最大限度地取得健康與幸福感。卡西普奧建議大家可以“隨機的友善舉動”,向他人遞去橄欖枝,做些可以在身體或情感上有益他人的事情;哪怕只是易如反掌的小事,比如恭維一個陌生人的穿著,用完公用咖啡機后換上新濾紙,幫老人提購物袋或過馬路等。
接下來,可以嘗試參與幫助別人的社會活動,同時締結社交聯系,比如去施粥場做義工,給盲人讀書,或去學校幫忙。這些行動可產生卡西奧波所謂的“幫助者高潮”,認識新朋友,同時抵御孤獨感的侵襲。
“你需要做的,”他寫道,“是從你個人身處的痛苦中走出來,去‘哺育’他人。真正的改變要從行動開始。”只有開始嘗試,你才會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能讓你和別人建立真正的感情。(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