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丘 包圍城市
包圍市中心的山坡,圈出這城市的腹地,走在市區,第一時間會被這樣的景色給迷惑,山坡上的房子并不遠,德國南部的紅磚房舍,一簇簇散落,呈現一種垂直感。
二戰之后斯圖加特如大部分的德國城市毀壞嚴重,重建之際便要復原古老并新生現代建筑。城市角落,奔馳博物館弧狀現代建筑,三角星藍底的奔馳標志特別搶眼;輕輕轉身按下快門,景色卻換成古色古香的舊宮殿與符騰堡歷史博物館。這被山圈繞的城市,似乎不在其中,才能體會歷史、科技、經濟交融的抽象風光,無法省略的身世關鍵詞。
我們散步到附近一間為“企鵝”的冰店,據說這是斯圖加特名店,一年只開春夏兩季,生意特好,就算秋冬歇業也不打緊。雖不覺口味有過人之處,但往前幾步也懂這家店的特別。
我們站在緊鄰城市的平臺上,腳下是涌出的水池,人手一支冰筒或坐或站在歐卡(Olga)王后全裸的雕像下。據說19世紀90年代決定豎立雕像之時,有大臣向她提醒,王后裸著身子被人觀看總不適當,但歐卡不為所動,還將婀娜身軀正面大剌剌立向城市中心。這種女性氣派不得不叫人佩服。
斯瓦本人 愛打掃
往山下走,不難體會為何斯圖加特被稱為階梯的城市,沿著房舍、樹林,總可以找到階梯前行,回望歐卡王后噴水池,建筑師頗具巧思,利用階梯高低差錯覺,即使離得遠了,仍讓人覺得水就快流至腳邊。一群游客與我們反方向上山,其中一位婦人戴著紅色頭巾、黑色長衫襯底,外頭是紫藍紅黃等色直條紋兜裙,朋友告訴我這是當地斯瓦本地區的傳統衣裳,乍看有點像清掃工,莫名印證了聽過斯瓦本刻板印象:人們總是在清掃。
斯瓦本人的嚴謹、節儉甚至不茍言笑的特點在德國相當出名。斯圖加特干凈整潔,有條不紊,多少要歸功于斯瓦本人的辛勤努力,但如此形象也被定義為呆板無趣。當地同學Y家門掛著一張打掃輪值表,這星期輪到他們整理公寓,下星期得把這表格掛到別人家門。這表德文稱為(打掃周),這樣掛上輪值表的現象,據說只有斯瓦本地區才見得到。
走向城里最熱鬧的國王大道,擋住我們是一大群的抗議人潮。許多寫著“斯圖加特 21”的布幔被畫了斜線,連總理默克爾都成了諷刺肖像。“斯圖加特21”建案要將斯圖加特火車站改為地下貫穿,與歐洲高速鐵路結合,可快速前往巴黎、維也納、布達佩斯等重要城市。抗議與逛街兩股人潮在國王大道上流動,不遠處宮殿廣場草坪上,享受清閑的人群或坐或躺,三兩談笑。
遠離抗議人群,我們轉進當地知名餐廳Ochs'n Willi,里面提供斯瓦本風味料理。Y特別推薦斯瓦本德式餛飩,塊狀餡料由奶油豬肉洋蔥菠菜混制而成,包裹黃色面皮內,如意大利餃大小,水煮后撒上油蔥,并搭配馬鈴薯沙拉與特制肉汁,上盤橘黃白褐顏色混雜,簡單的美感。
另外又點了“蓋斯堡游行”,斯瓦本鍋料理,嘗起來像清燉牛肉面,內有馬鈴薯片及洋蔥,主食是德式面疙瘩(Spatz)。Spatz字面意思為小麻雀,成分為雞蛋和面粉,是南德常見面食。
城市 風光富庶
飽食之后,趕搭電車往山上駛去,拜訪斯圖加特的代表建筑:1956年建立,高約217米的全世界第一座混凝建筑電視塔。這座電視塔也是德國戰后復興重建的重要指標。計算時間就怕天色全暗,幸運的是,剛好等到日落前所謂的“魔術時刻”,天色一半火紅一半灰暗,兀自佇立的高聳電視塔,被油畫般背景凸顯后更加巨大。
塔體閃起點點藍光,塔上餐廳與觀景平臺一片漆黑;原本以為能上去欣賞夜景,卻聽說因安全考慮,電視塔在今年3月正式關閉,不對外開放,已完全隱退成單純的景色,坐落城市上方。
隔日,想遠離市區,聽建議前往市郊。一個人前往西邊的 “符騰堡墳塋教堂”。 下圖爾干一帶,是斯圖加特著名的酒莊區,每到春秋,總有特別開放時間,邀請旅客到酒莊內暢飲,此時門口會掛上掃帚表示開放,德語稱為掃帚酒館。
我雖沒拜訪開放酒莊,卻意外遇上新酒節慶,吃食小販與當地酒攤沿環型小徑營業,德國人試酒習慣便是一家喝過一家,長凳上人手一杯新酒,談天說地。
符騰堡墳塋教堂外觀褐黃,內里肅靜白,是符騰堡國王威廉一世為第二位王后凱薩琳所建。凱薩琳本是俄國貴族遠嫁德國,可惜去世突然,威廉一世難以忘情,這教堂便是最好見證,門口寫著“愛永不止息”,死后兩人合葬此處,地底是這對璧人的棺柩。
起伏的視角
穿過了市區又往上爬,我抵達東邊的山坡,眼前是成立于18世紀中的孤堡,建筑左右完美對稱,外觀涂白,配上寶藍天色,前庭一片綠色草原,還有一區聚集深藍綿羊的裝置藝術,顏色干凈,對比顯得純粹。在孤堡前草原上,眼前一片高高低低,特別能體會這城市的起起伏伏。
住在斯圖加特,煩悶時欣賞山下城市風光,此時若有涼風拂面,心情便會好轉。整日上上下下真的累了,此時的我只想懶懶躺在草地上什么都不做,如身后孤堡,靜靜俯瞰整座城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