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揮刀砍向王金平的臺灣政壇“馬王之爭”,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這一刀砍下去,砍的不僅是王金平,臺灣、國民黨和馬英九本人都無法不受傷害,原本沉悶無助的政局更雪上加霜。
臺灣政壇也醞釀不安氣氛,有人甚至懷疑,馬英九能否平安做滿這4年。馬英九此舉未贏得國民黨內普遍支持,反而形成空前新危機,有如國民黨前三次政爭的翻版。而TVBS民調,馬英九的執政滿意度僅剩11%,創2008年來新低,他顯然已四面楚歌,更巍巍顫顫。
形容這一刀也砍傷臺灣,不是指責馬英九推動司法獨立、整頓“立法院”風氣、提升“憲政”發展等做法不對,而是手法太粗糙,過程太急躁,態度太嚴厲,或未估算其骨牌效應的可能后果,以致不但未贏得民眾和黨內普遍贊揚支持,反而引發新風暴。
王金平固然難逃下臺命運,但國民黨內不爽馬英九領導作風與作為的人更多,“后馬英九時代”氛圍更濃烈;加上綠營見縫插針,扭曲事件本質政治炒作,批馬“搞政治如猛虎下山,拼經濟像病貓軟弱”,馬英九的領導威信和人望更低,如何再有效領導臺灣突破困境?
搞政治“政通人和”至關重要。有人形容馬、王兩人一個只有朋友,沒有敵人;一個沒有朋友,只有圈內知己。如今各據一方的國民黨大佬、中生代“諸侯”,都等著看馬英九如何收拾殘局,人不和何以政通?事不緩,如何能圓?如人心疏離渙散,國民黨如何應對未來兩次選舉,甚至將再分裂,政黨版圖有再重組之虞。
王金平響應態度陰柔冷靜、蓄勢待搏意味濃厚。他“千言書”宣稱自己是“永遠的國民黨員”,博得“立委”、地方派系要角同情;他在等待機會重返政壇。“立院”開議亂象已可期,國民黨全代會都充滿變量,馬英九今后勢必更形孤立,成“光桿司令”。
馬英九砍出這一刀的正面功效尚未顯現,但整個臺灣、國民黨和馬英九卻都傷得很深很重,綠營虎視眈眈,這一切作為,功過也都在馬英九。?笏(摘自臺灣《中央日報》)(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