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對馬來西亞的印象是什么?除了觀光、房地產熱,你還舉得出什么強項?
勤業眾信統計,2012年全球IPO(首次公開發行)市場,吉隆坡交易所超越新加坡、上海,甚至是倫敦交易所,成為全球第六大IPO市場。
亞洲風暴啟動銀行整并潮
大馬金融環境不存在惡性競爭
當我們踏上馬來西亞,這塊曾經被亞洲金融風暴摧殘到銀行系統全面瀕臨崩壞的土地,卻發現,從一走出飛機通道開始,到離開海關,再到落腳處前的捷運上、道路旁,眼光所及幾乎全是馬來亞銀行(Maybank)與聯昌國際銀行(CIMB)的LOGO。這兩家在馬來西亞市值分居第一、二名的銀行,到處可見其企業標志或廣告,深植人心的營銷方式,大概不會輸給韓國三星。走在吉隆坡街頭,仿佛走進了金融重鎮。
在吉隆坡金融類股占指數權重高達34%的金融企業,卻只有8家銀行。其實,亞洲金融海嘯發生前,馬來西亞的銀行也不少。而政府主導的大型整并,成為馬來西亞金融強盛的一劑猛藥。
從現在一棟棟高聳入云的金融大樓,實在很難想象1997年時銀行業的慘況。亞洲金融風暴觸發馬來西亞當地一連串的整并潮,起先是財務狀況有問題的金融企業并入銀行,之后則是銀行與銀行間的合并。從那時候起,馬來西亞的銀行家數從高達30家,一路慢慢減少,最終呈現目前8家的局面。
聯昌7年7樁購并
金融服務輸出遍及17國
從2005年到2012年, 7年的時間,馬來西亞的聯昌集團,靠著幾乎一年一購并的策略,讓集團業務得以在大馬以外的國家,迅速開枝散葉。這段期間內,聯昌銀行集團的市值,也從44億林吉特膨脹到650多億林吉特。
聯昌國際銀行集團總裁納西爾拉薩指出:“為求擴大經濟規模,跨出馬來西亞的國界,絕對是現今銀行業不得不采取的策略。所以聯昌在2005年展開一連串的購并,收購對象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與泰國的銀行,另外,還有一家新加坡的券商。”聯昌這7年間共有7樁主要的購并案,其中最讓金融界津津樂道的,莫過于2012年買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亞太區投資銀行部門,在這樁收購案后,聯昌更一躍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投資銀行,涉足的國家增加到17國。
聯昌集團的成功,絕對比想象中要來得難以復制。例如,聯昌在香港、首爾及臺北,僅設有投行部門,專門提供給特定客戶證券研究的服務(注:出具投資建議報告),而不設立商業銀行或者證券經紀商,因為沒必要吃力不討好;即使是市場很肥的中國大陸,聯昌目前只在上海設立辦公代表處。畢竟在與當地的銀行業競爭之前,還是要想清楚哪種方式,最能夠吸引適合自己的客戶,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清楚自己的定位、又知道客戶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在腦海中模擬競爭對手可能會出的招式后,聯昌才有可能每一著棋都下得如此精準。聯昌集團無疑是馬來西亞整個金融行業具體而微的縮影。
福利優渥吸引人才
金融業薪資趕上國際投行水平
“馬來西亞金融業的待遇與福利都很不錯,與新加坡已經相差不遠!”年齡不到28歲、就職于馬來亞銀行的黃小姐說道。
這位手中握有臺灣名校畢業證書的年輕華裔,她的年薪在兩百萬元到三百萬元(新臺幣)之間。這樣的薪資水平,足以與國際外資投行相提并論,在臺灣用這筆錢,甚至可以請到三位名校商學院高材生。對于年資較淺的臺灣本土基金經理人來說,恐怕還得努力沖刺當年度績效排名,或許才有可能達到與之相同的水平。
顯然,當初黃小姐的抉擇相當正確,“除英文要好之外,最好還要有CFA(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這張證照不僅在新加坡備受重視,在馬來西亞同樣是超級重要!”她強調。
對于馬來西亞金融業的優異表現,大馬政府似乎仍然不滿意。
2011年12月,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再推出《2011~2020年金融領域大藍圖》,希望經由政府的主導下,讓金融領域能夠以每年8%到11%的速度成長;2012年,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布親自主持一項名為“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的金融開發計劃,企圖將吉隆坡打造成一座有別于香港、新加坡的金融城市,國際金融機構若是進駐該地,所得稅即可減免10年。
姑且不論成敗,至少馬來西亞敢改革、敢讓利,還有,口號喊出就有做得到的氣魄,這些都值得借鏡。?笏(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