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萍

十年來,中船重工中南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堅定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握大勢、強化創新、調整結構,走出了一條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取得了豐碩成果。2002年與2011年相比,經濟總量增長7.9倍;利潤增長85倍;在自籌資金將企業搬遷進城、職工進城生活、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就享受到城市教育資源的基礎上,人均年收入增長了3.5倍。2012年,企業獲得湖北省國防科技工業“特別貢獻”獎、被評為湖北省“用戶滿意產品誠信企業”,公司黨委被評為湖北省國有企業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近日,公司又通過了“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復評現場驗收。
2000年底,企業虧損上千萬元,五年沒有推出一個新產品,職工多年的醫藥費沒有報,集資的錢兌不出,工資只發75%,余下的25%和獎金到年底也不知發不發?黨委號召黨、政、工、團想辦法先借錢給困難家庭渡難關,家屬子弟去當“啃老族”,各單位想辦法借錢給大學生吃飯,一線青工流失率達18%,當年入廠的大學生流失率達50%。在這緊急關頭,2000年12月14日,蘭金堂走上法人代表位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面對這極端困境局面,領導班子首先是給職工恢復工資按月100%發放,報銷積壓多年的醫藥費,存在企業集資的錢隨意取、實施往房公積金制度。四件事,件件關系職工切身利益,職工的心熱了。
領導班子從解放思想、創新理念入手,不斷地在職工中宣傳“發展是根本,發展牽動改革、改革促進發展”的理念,在職工中開展思想解放大討論,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2001年止住下滑,2002年,開始盈利,到2003年,實現了總量翻一番,企業有了373萬元的利潤。經過實踐檢驗的“愛拼才會贏,敢拼才能勝”,“摒棄等、靠、要,自己去拼搏”、“造人氣環境求依勢發展”、“市場雖然在萎縮,但擠下去的決不能是我”、“出奇謀、用奇兵,奇正結合求發展”、“自己動腦筋是最大的招”等理念已溶入職工的自覺行為中。
回顧企業發展路,“思路決定出路”這句子話得到充分驗證。2002年,領導班子結合企業實際,抓住國家對軍工企業實施改革脫困的政策機遇,認真研究,果斷決策,在上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地實施了軍民分立。2004年1月16日,中南光學儀器廠實施政策性破產,以其優質資產組建了中船重工中南裝備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并爭取了大量的財政資金支持,解決了一大批長期遺留的歷史問題,甩掉了沉重的歷史包袱。
但是,這一過程進行的異常艱難。因為有許多職工不理解,為什么要破產?有許多職工舍不得,自己工作了多年的企業怎么能破產?甚至有人罵蘭金堂是“末代皇帝”,自己把自己搞垮。領導班子帶領中層干部和職工骨干,一遍一遍地做工作,職工代表大會、職工代表組長會一次一次地討論,因為這是職工自己的事,需要職代會來決策。最終,大多數職工思想達成一致,通過了企業的改革方案。
體制問題解決后,領導班子把目光放在企業的發展方式上。在宜都宋山這個小山溝里,企業顯然是沒有大舞臺的。不融入城市,企業無路可走。而當時,又有許多職工不愿意。有人說:“好不容易有點轉機了,別再瞎折騰”。在職代會上,蘭金堂大聲疾呼:“我們最窮的是什么?是思想!思路不開闊,觀念落后陳舊,創新意識沒有形成思維定勢。”領導班子向職工廣泛宣講“三步走”戰略,要走出山溝,融入城市。“我們要做城里人”。終于,職代會通過了進城方案。企業抓住三線調遷的機會,全力爭取中船重工集團資金支持和宜昌市政府政策支持,2004年,投資8000多萬元建設的主樓正式投入使用,企業管理、經營、技術等部門入住宜昌辦公,現在,新增產業群全部落戶宜昌總部。
搬家進城,打通職工思想也是很不易的。公司確立了首批進城500戶用地規模,卻沒有多少職工來登記。因為是集資建房,全憑職工自愿。企業不鼓動,不激勵。當時,職工剛剛拿滿100%的工資,手中沒有多少錢,對貸款又認識不足,不愿意貸,因為以前搬遷失敗,職工對現任領導班子也不信任。說是不做工作,大家還是朋友勸朋友,家家戶戶大討論,結果,只湊齊了294家。企業只好將多余的土地退掉。馬上,這塊地被別人高價買走,這是宜昌東山開發區最好的地段啊,現在許多職工想來還直喊后悔。后來,企業建第二批商品房,職工踴躍購買。為解決職工購房困難,企業又拿出1000多萬元對這些職工按面積給予補貼。現在,企業90%的職工都在宜昌購房,孩子全部進城上學了。與此同時,公司還購置了64套間商品房,配置必要生活設施,解決了大學生、單身職工居住問題。
隨著企業一系列改革見成效,職工對領導班子已是充分信任,思想通,路路通,大家全力支持領導班子各項決策。
在管理模式上,合并六車間、七車間、九車間、十車間,組成以系列產品為龍頭的大分廠,實行了“一級經營,二級核算”模式。處室減少20%,管理及輔助人員減少10%。形成高效、實用的運行模式,生產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以履約為重心,大力推進生產方式的轉模,將精益制造理念貫穿于生產管理全過程,商品履約率由過去不到30%提高到85%以上。
隨后,每年根據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和內部管理需要,不斷進行調整,以“資源調配最合理、人員使用最恰當、技術研發最快捷、搶占市場最及時”為原則,不適應這些要求的就調整。
在市場開發上,公司確定“有所為有所不為”,去掉小批量小產品高鉻鑄鐵、電液調速器、光柵尺等,確定了“老產品延伸開發,新市場開發,軍、民品換代開發,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應用開發”的大戰略,走軍民融合之路。2011年與2002年相比,工程油缸增長16.25倍;液壓啟閉機成套設備增長9.8倍;光電光學產品增長4.6倍;抽油泵增長2.56倍。2005年開始,公司打入國際石油機械市場,6年增長了12.2倍;公司打入精密管業新領域,6年增長了6.29倍;公司自主生產電液產品,6年增長11倍。2010年,公司又進軍鑿巖機械行業,經過兩年的奮斗,2012年10月11日,液壓鑿巖鉆機和露天鑿巖鉆車通過了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的產品鑒定和科技成果鑒定,整車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受理專利申報20多項,公司成為國內18 kW及以上的液壓鑿巖鉆車唯一生產廠家,大功率液壓鑿巖機和液壓鑿巖鉆車可以不再依賴國外進口。
10年來,企業精心打造制造優勢型企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有了明顯提升。公司以先進性和適用性為原則,不斷加大投入,進行了抽油泵能力提升建設、液壓啟閉機能力提升建設、光學產品品質提升建設,以及工程油缸、電液控制設備、精密鋼管、鉆鋌等新生產線的建設,突破了工序瓶頸,促進了產能和產品品質的大幅提高,滿足了企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公司堅持推進“四個開發”戰略,每年的技術創新成果達到15項以上,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頻結碩果,微光夜視技術、激光測距技術、紅外熱成像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等一大批高新技術在產品上得到應用,超音頻淬火工藝、晶體紅外光學元件加工工藝、泵筒內孔流鍍技術、無屑加工、TC螺紋加工工藝、集成陶瓷活塞桿加工技術等一大批新工藝、新技術在生產中得到應用,企業發展后勁顯著增強。一系列高新產品、高端產品和優勢產品進入主導產品行列,其份額占到經營總量的60%以上,成為未來發展的潛力產品。通過引進、合作等形式,加強衛星定位和傳輸、目標跟蹤、地波雷達等高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基本形成了新型數字化潛望鏡系列、紅外全天候導航系列、光電子跟蹤監視系列、機電液系列等四個新產品系列。同時,公司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先后投入1300多萬元,建設信息化基礎工程。建成了集設計、工藝、制造于一體的制造執行平臺系統;以信息流為支撐的資源管理綜合系統,無紙化辦公系統;確保企業正常工作秩序和安全生產的電視監控系統,實現了公司經營、生產、管理等工作的全方位融合。
戰略定位準,創新收獲大,公司液壓啟閉機成套設備多次刷新紀錄,2011年7月,公司為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地下廠房生產的進水口快速門液壓啟閉機油缸,創世界最長、最重、泵站容量最大三項記錄。公司3000米以上超深井抽油泵技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成功下到5300米,創造了新的世界記錄;精密鋼管產品ф559大口徑氣瓶管填補了國內空白,15米超長缸筒的冷拔工藝成功攻關并應用,在創下國內最長冷拔綱管記錄的同時,為精密鋼管產品進入起重行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863計劃的重點科研攻關成果,機動便攜式地波雷達產品參加了“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它填補了我國機動地波雷達探測領域的空白,其技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湖北省優秀企業技術中心。2002年前,公司的專利數不到5項,2012年,公司獲得專利20項,專利總數達到67項,公司再次被中船重工集團公司授予“科技創新先進企業”。
之后,公司進一步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實行全員競聘上崗,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改革工資薪酬制度,這是職工最關心的一塊。公司對技術人員實行年度評聘制,有能力的可以高于現有職稱級別被聘,沒有建樹的會低于現有職稱級別被聘。這一做法,激活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特別是年輕人,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在項目中挑重擔。對一般管理人員按績效考核得分計酬,對輔助崗位定薪招聘,對一線工人按工時取酬。公司制定了職工晉、退機制,按管理線、技術線、技能線三條職業發展道路,設計了職工在企業的職業奮斗目標。以目標為牽引、以業績為支撐、以薪金為動力,激勵職工努力工作。目前,具有自身特色的績效管理新體制、新機制日漸成熟,人才隊伍得到充實,人才結構得以優化,用人觀念得到提升,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完善。
為推進產品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公司以“快”字為先,對新產品開發進行體制、機制上的改革。成立了光電產品、哈里伯頓產品、鑿巖機械產品等10個新產品開發項目組,對新產品技術、計劃、生產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責進行了相應調整和完善,建立了從方案論證、立項開發、技術準備到生產試制的新產品研發管理機制,成立了新產品生產研制協調辦公室,專門負責檢查、協調和考核,確保新產品研制的進度;建立了領導干部,工藝技術人員、有實際操作經驗工人參與的“三結合”評審機制,加快了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和推廣應用。這種模式,一是變過去的橫向研發運行模式為項目組包干縱向團隊模式,使研發人員組織更緊密,配合更順手。二是變過去求人做的方法為計劃引導方法。不論生產任務忙不忙,執行新產研制計劃為第一。三是變過去軟批評為硬考核。計劃實現情況半月一公布,考核到位。這些措施推動了新品研發速度,核心競爭力得到極大提升。
到2010年,公司提前實現了翻三番目標,2012年,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企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全部創新高,分別比上年增長33.7%、43%和 35%;職工年平均收入比上年增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