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錦 本刊通訊員 李進 裴洪濤/文 王德剛 李毓澍/攝影
群眾性技術創新
節能減排——我的責任大型宣傳活動
黃河西來,大江東去。而汶水卻以其大無畏的開拓精神和自尊、自強、自立的個性,獨辟蹊徑,滔滔西去。2012年,坐落在汶河岸邊的山東能源新汶礦業集團,在宏觀形勢深刻變化、煤炭市場持續下行、企業改革發展任務繁重的多重壓力下,猶如汶河西流,從容自信,乘風破浪,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新發展為主線,優化產業結構,加大企業轉型力度,凝心聚力,攻堅克難,一路高歌猛進,向打造“千億新礦、億噸集團”戰艦和國際化新型能源企業全力邁進。
2012年,經歷“黃金十年”的煤炭市場遭遇逆轉。由于煤炭價格一路下行,行業各類生產要素價格上揚,致使企業效益同比大幅回落,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集團自身“大而不強、大而不優”以及老區礦井“后煤礦時代”問題同時凸顯。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新汶礦業集團逆勢而上,2012年原煤產量4337萬噸,比2009年增加 1633萬噸,增長60.4%;精煤產量1517萬噸,比2009年增加754萬噸,增幅達98.8%;集團總收入680億元,比2009年增加312億元,增幅達84.8%。還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企業文化優秀獎、全國循環經濟先進單位、全國資源綜合利用先進單位、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新礦人的堅持與自信。新汶礦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李希勇在2013年集團工作會上說道:“正是基于我們始終不渝地專注戰略執行,專注創新發展,專注規范提升,才構筑起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才培育起了支撐企業后續發展的核心優勢,才建塑起了應對復雜經濟形勢的從容自信。”
堅定戰略自信。“十二五”以來,新汶礦業集團積極對接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政策導向,深刻總結“二次創業”以來十余年的經驗教訓,積極推進戰略優化調整,實施“三個集中”,推動“三個轉變”,構建“四大產業板塊”,加快建設“千億新礦、億噸集團”,打造國際化新型能源企業。經過近三年的發展,戰略引領優勢日益凸顯。
堅定制度自信。內部市場化管理,是新汶礦業集團特色管理文化的精髓,是企業優良的管理基因。近20年來煤炭行業眾多企業的實踐,充分印證了這一制度是企業鏈接社會市場、引入市場機制、降本增效、激發活力、提升管理水平、推動內涵發展的一項重要管理手段。新汶礦業集團堅定這一制度自信,在總結提煉的基礎上,深化提升這一傳統優勢,構建完善了“人人都是經營者、崗位都是利潤源”的特色經營機制。
堅定發展模式自信。新汶礦業集團堅持以安全、綠色、轉型、和諧為內涵的創新發展模式,豐富完善以安全、科學、經濟“三個開采”為內涵的安全高效開采模式,以綠色礦山建設為代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新型煤化工為載體的煤炭轉化模式,以制造、再制造一體化發展為導向的裝備制造產業升級模式,以構建煤炭全產業鏈競爭平臺打造沒有資源的資源型企業為目標的生產服務業發展模式,以為客戶創造價值、提供能源綜合解決方案為營銷理念的商業運營模式,以主輔業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相關多元產業模式,以注重員工素質提升、發展成果全員共享的和諧發展模式,從而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實現企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新汶礦業集團公司建企于1956年,是一家以國有資產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以煤為主、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在經歷了近六十年的開采后,新汶礦業集團老礦區集中進入資源枯竭、人員富余、條件復雜的“后煤礦時代”。對此,新汶礦業集團提出“老區礦井轉型,省內新區提升,內蒙基地崛起,新疆基地突破”的區域發展戰略定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煤炭、煤化工、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協調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手指口述比賽
溫暖外出創業者行動——為創業者收麥子
協管員為一線職工縫補工作服
加快轉變煤炭企業傳統辦礦模式。新汶礦業集團在山東省內的老區礦井立足打破常規、顛覆傳統、簡化系統,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生產效率,著力解決老區礦井生產用人多、成本高、環節復雜、效益低下的問題。新區礦井按照“建大井、辦大礦”和“管理信息化、系統自動化、崗位無人化”的原則,選最先進的設備,用最精簡的系統,建設安全高效的現代化礦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更好地承載起老區人員轉移、億噸集團目標實現的戰略重任。同時,以低碳經濟為導向,繼續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向新區礦井移植綠色開采經驗,全面實施節能減排,鞏固提升新礦特色循環經濟與綠色礦山建設成果。
加快推進煤化工規模、技術、效益突破。新汶礦業集團有序推進新疆20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項目建設,確保2014年項目建成達產;積極推進內蒙古能源焦爐煤氣制液化天然氣(LNG)項目,在達產達效的基礎上,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2014年底建成投產;適時開展褐煤改性提質攻關,力爭早日實現突破;依托資源優勢推進與優勢企業的戰略合作,破解煤化工產業發展的資金、技術、管理等瓶頸,培育化工產業優勢。
加快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按照“裝備制造內涵式發展,再制造產業實現成套技術突破”的思路,加快培育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技術服務“一條龍”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由低端向高端、由零部件向成套設備再制造轉型升級,實現制造與再制造一體化發展,迅速占領行業制高點,提升發展質量。積極謀劃發展頁巖氣裝備制造產業,實現企業由“煤炭機械制造”向“能源機械制造”的轉變。
加快現代服務業跨越發展。新汶礦業集團積極構建“大貿易”格局,提升物流貿易規模和盈利水平,力爭5年內達到千億規模;培育礦山建設、專業化服務和礦井生產運營三大業務,加快專業化公司融合,拓展外部市場,實現生產服務業快速優質發展;準確把握產業政策導向,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合理控制項目投資,實現房地產業穩健發展;加快內部資源整合,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著力將教育、衛生和信息等產業打造成為集團公司的重要新興產業。
安全是煤炭企業發展的根基。對于目前正處于產業升級、企業轉型攻堅時期的新汶礦業集團來講,安全生產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董事長李希勇說,安全是企業的命脈,要常抓不懈,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他在檢查工作、出席會議時也多次講到,要在持續發揚安全生產良好成績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斷探索礦井安全管理規律,增強礦井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鞏固基礎,完善細節,提高標準,把安全生產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進一步完善管控體系。新汶礦業集團努力適應企業跨區域、跨行業發展需要,充分發揮集團、礦井兩個層面的作用,深化安全評價與經濟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治災害、防隱患、控風險,提升安全管理能力;逐級抓好安全責任落實與安全責任追究,確保管控到位;針對三級礦井、基建礦井、外包隊伍、化工及公共安全等薄弱點,進一步完善治理體系和措施,確保安全生產。
進一步突出災害治理。新汶礦業集團以老區礦井深部開采面臨的水、火、瓦斯、沖擊地壓、高溫熱害和新區礦井“雙突”“三軟”“淺埋”等災害為主攻方向,制定下發了礦井災害預防處理計劃、礦井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以“通防災害治理年”活動為載體,牢固樹立“出現報警就是事故”的理念,嚴格執行通防“一票否決”制度和“瓦斯超限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四位一體”的瓦斯防治體系,實現了瓦斯“零”超限;下發了新礦集團沖擊地壓防治工作的特別規定和沖擊地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編制了各礦井五年防沖規劃及年度計劃,健全了組織機構,配備了先進的防沖設備及機具,提高了沖擊地壓預測預報和防控水平。同時加大災害發生機理及變化規律研究,健全完善重大隱患防控體系,確保災害超前、有效治理。
進一步強化“雙基”建設。新汶礦業集團突出素質保安,強化教育培訓,深入開展“學練提爭”、技術比武等活動,全面提升員工的業務技能和綜合素質;強化班組隊伍建設,提升班組管理水平;牢固樹立“樸素的質量標準化”理念,細化、量化現場操作標準規范,改善生產作業環境,消除現場隱患。
商業模式事關企業興衰,是立企之本、興企之源。當前,商業模式已經成為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為此,新汶礦業集團提出要厘清“一個概念”,實現“兩大目標”,把握“四個方向”。即:厘清商業模式的內涵和外延;實現“客戶價值和企業盈利”兩大目標;實現由提供商品到提供服務、由輸出產品到輸出技術、由賣設備到租設備、由發展實業向產融結合的轉變。
深化商業模式創新。新汶礦業集團牢固樹立“為客戶創造價值”理念,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企業盈利:根據市場需求,打造快捷高效供應服務鏈條,培育低成本交易競爭優勢;挖掘煤炭產品潛在價值,通過動力煤變性、煉焦煤配比優化等方式,實現由提供產品到提供服務、產品優化和高效能源利用方案轉變,鞏固與擴大產品市場,在產能快速釋放的情況下確保產銷平衡;持續實施精煤增收戰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原煤入洗率與精煤回收率,提升企業盈利水平;發揮生產、管理、隊伍、技術等優勢,努力打造沒有資源的資源型開采企業,推動由單純輸出產品到輸出技術服務的轉變;借助機械設備再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優勢,建立企業內部礦山設備制造、租賃、再制造閉環管理體系;探索實業、貿易與金融相結合的運作模式,實現產融一體化發展。
巾幗聯動服務隊走訪慰問
新春民間藝術表演
職工排舞大賽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新汶礦業集團突出引進、培養、使用、考評等環節,構建完善企業創新發展的智力支撐體系:加快支撐企業發展的高端人才、緊缺人才、主體專業人才引進;加快推進用人體制改革,完善職務、職稱和技能“三通道”人才晉升機制,指導員工制定職業規劃,探索高端人才市場化薪酬制度,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完善人才交流機制,實現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推行全員市場化競聘和全員績效管理,激發人才活力。
加快技術創新。新汶礦業集團充分發揮國家級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泰山學者崗位、院士工作站和機械設備再制造及充填開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優勢,拓展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在重大項目上的合作,探索以技術為紐帶、以項目為載體的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同時,圍繞戰略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進行攻關,確保攻克一批技術難題,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儲備一批戰略技術,為企業戰略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推動資本運營工作。新汶礦業集團創新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確保資金來源,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與企業發展需要;探索資源與資本互為依托、經營管理與資本運營一體化的運營模式,加強戰略合作,實現企業資源與外部資本的有效嫁接與優勢互補;充分利用目前經濟形勢所帶來的機遇,加快并購重組一批國際貿易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和資本運營機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集團公司成立專業技術隊伍集中尋找資源,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直接或間接地獲取境內外煤炭等各類優質資源,持續擴增資源儲備。
近年來,新汶礦業集團工會按照“黨委要求的、行政需要的、群眾期盼的,就是工會實干的”這一要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凝心聚力,共創大業”的工作思路,扎實開展素質提升、權益維護、幫扶關愛、職工文化、工作創新“五大工程”,為企業安全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可靠保障。
扎實推進職工素質提升工程。深入開展了“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建設了32個職工書屋,開辦女職工周末學校16所,舉辦群眾性技術比武累計3752場(次),參賽職工14.6萬人(次)。幾年來,有5007人晉升為中級工,8268人晉升為高級工,1349人晉升為技師,289人晉升為高級技師,265人晉升為集團公司首席技師,8人晉升山東省首席技師。
民主管理機制日趨完善。堅持和完善了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平等協商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所有建制企業都依照要求按時簽訂《集體合同》,并大力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全公司48個基層單位、694個車間、3053個班組基本實現了廠務、區務、班務公開,56個單位獲評集團公司勞動關系和諧企業,19個單位獲評泰安市AAA級勞動關系和諧企業,2個單位獲評山東省AAA級勞動關系和諧企業,集團公司被評為山東省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先進單位,并獲得“富民興魯”勞動獎狀。
勞動爭議調解和信訪工作提檔升級。目前,集團公司及二級單位共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47個,調解分會67個,調解小組604個,專兼職調解員1987名,形成了“預測、預警、預防、調解、穩控”一體化工作機制。近年來,各級調解組織共舉辦法律法規集中培訓16場次,送法規下基層服務40余次,有318人參加了上級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實現了持證上崗,預防排查勞動糾紛600余件,協助基層立案調解16件,協商調解21件,調解處理成功率為100%。2012年,集團公司被授予了“全國工會職工法律援助維權服務示范單位”稱號。
“低保”工作惠及弱勢群體。各級工會組織進家入戶,調查摸底,做到了應保盡保。截至目前,全集團公司共有1608戶、2611人被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2007年至今累計發放低保金5288萬元。各級工會還采取不同形式,把黨政的溫暖送到每個困難職工家庭,架起了企業聯系弱勢群體的“暖心橋”。
持續推進職工文化建設。各級工會組織協助黨政推動“四德工程”建設,完成了《德鑒》一書的編輯出版工作,舉辦了“美德進我家”大型事跡報告會,組織了“頌歌獻給黨·情系新礦萬里行”巡演和省外煤礦慰問演出活動,成功舉辦了“慶國慶喜迎十八大文藝演出暨走出去創業十佳人物頒獎盛典”等,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樹立了企業的社會形象。同時,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
當前,煤炭工業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挑戰中也蘊含新的發展機遇。是坐觀形勢發展、等待國家政策,還是積極應對挑戰、奪取發展先機?勇敢的新礦人毅然選擇了后者。面對困境,他們堅定信念,義無反顧,深刻把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這條主線,突出建設“千億新礦、億噸集團”這一主題,以堅韌不拔、扎實苦干的大無畏精神,在打造國際化新型能源企業的道路上昂首闊步、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