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磊,王維霞,姚亞楠,馬 杰,李蘭海
(1.中國科學院綠洲生態與荒漠環境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2.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6;3.新疆干旱區水循環與水利用重點實驗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天山山脈起自烏茲別克斯坦克孜爾庫姆沙漠,經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進入中國。以烏魯木齊和達坂城為界,以東的天山劃為東天山區;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吉爾吉斯山和費爾干納山以東,伊犁河谷以南的天山,劃為中天山[1],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部,受青藏高原和“三山兩盆”的地形影響,干旱少雨,但是天山山區由于大陸性冰川和季節性積雪的存在,使之成為新疆主要河流的發源地[2]。在天山山脈,西天山(吉爾吉斯斯坦)山區氣象站點分布較多,但在天山山區,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點主要分布在中山帶。對于水文及生態研究工作,往往需要整個流域不同高程帶上的氣象資料作為基礎研究資料。在烏魯木齊河流域研究中,在高山帶僅有“一號冰川”下的大西溝站。為了解決高山“無站點”的問題,在其他研究區域通過在高山帶架設自動氣象站獲取數據。但是自動氣象站在高山帶受到復雜氣象條件影響,數據質量較差,且氣象資料的時間序列較短,故這些氣象數據很難準確地體現流域年際尺度的氣候變化。因此,山區高山帶氣象站點稀少逐漸成為各個學科建模及模型應用的“瓶頸”。
目前對于氣候變化和診斷都是基于歷史觀測數據。長時間再分析數據有兩類:NCEP 系列和ECMWF 系列[3-4],NCEP2 精度較高。本文使用ERAInterim 和NCEP/NCAR 再分析數據作為研究對象。ERA-Interim 采用T255L91 網格水平分辨率為1.5°×1.5°,同化方為4D-Var;NCEP/NCAR 采用T62L28網格,網格水平分辨率為2.5°×2.5°,同化方案為3D-Var[5]。
在對NCEP 再分析數據的研究中,地表氣溫距平,冬季的可信度最好,夏季的可信度較差[6];對氣候的長期趨勢變化研究中,再分析數據對氣溫的模擬比氣壓精度高;對中國范圍的應用中,東部好于兩部[7]。在NCEP2 與ERA-40 再分析數據的比較研究中發現:對于溫度場,ERA-40 利NCEP2 與觀測值的空間分布基本一致,但比觀測值偏低。在西部地區,ERA-40 比觀測值平均偏低2 ℃左右,而NCEP2比觀測值平均偏低4 ℃左右[8]。在新疆地區,夏季降水年際變化[9]、夏季大氣環流異常分析[10]、空中水汽收支[11]和空中水汽時空分布[12]的研究中,都使用NCEP/NCAR 再分析數據作為大尺度區域的氣象資料。在2008年于田地震的研究[13]中發現,NCEP/NCAR 再分析數據體現了地震發生前區域異常增溫現象。在新疆水汽源地變化的研究中,也使用ERA-40 再分析數據在半球尺度上分析了20 a 內新疆地區水汽源地的變化[14]。
新疆地區的氣象站點主要集中在人口聚集區域,在高山地區氣象站點分布稀疏。再分析數據為新疆大尺度區域氣候研究提供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資料。在數據同化中,在不同的區域可能存在偏差,從而降低再分析數據在區域尺度氣候研究中的精度。在東亞及全國的大尺度范圍內,已經對再分析數據適用性評價做了大量工作,而在西北地區評價工作較少。本文主要分析ERA-Interim 和NCEP/NCAR再分析數據集中氣壓和氣溫變量在天山地區的偏差及不確定性。從而通過偏差校正方法提高再分析數據在新疆地區的精度,擴展其應用范圍。
本文選取中國境內的天山山區(37.77°~43.48°N,75.23°~87.10°E)作為研究區域。地面站點選取研究區域內8個海拔高度超過1 500 m 的國家基本氣象站和中國科學院積雪與雪崩研究站(TSSAR)逐日的平均氣溫和平均氣壓數據(表1)。9個站點時間覆蓋從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共計1 096 d。對于少量缺失數據采用分類回歸樹算法進行缺失數據填補。中國科學院天山積雪與雪崩研究站冬春兩季自動氣象站缺測較多,故本文僅對夏秋兩季進行分析。再分析數據選取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ECMWF)中ERA-Interim 再分析數據(下文簡寫為ERA,格點與站點分布對照見圖1)和NCEP/NCAR 再分析數據(下文簡寫為NCEP,格點與站點分布對照見圖2)。再分析數據原始數據為2004—2006年 每日4個 時 次(OOUTC,06UTC,12UTC,18UTC)的地表2 m 氣溫和地表氣壓數據,經過算術平均得到2004—2006年的逐日平均氣溫和平均氣壓數據。在本文中,再分析數據氣溫單位為℃,氣壓單位為hPa。
為了更加客觀地比較再分析數據在天山山區的精度,故將再分析數據分別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進行插值。在水平方向上,利用雙線性插值方法將再分析數據插值到氣象站點;在垂直方向上,分別利用中天山和西天山南坡的氣溫垂直遞減率和氣壓垂直遞減率,將水平插值后的再分析數據修正到氣象站的高度。表1 中的氣溫垂直遞減率和氣壓垂直遞減率,是將再分析數據疊加在其各自DEM 上計算得出。

表1 兩套再分析數據的氣溫遞減率和氣壓遞減率

圖1 氣象站點空間分布及ERA-Interim 再分析數據格點分布
按照熱量和水分的指標,可以將中天山山區氣候劃為溫帶氣候(中天山氣候區)和暖溫帶氣候(南天山氣候)[2]。由于高山帶站點稀少,因此增加昆侖山一阿爾金山北坡氣候區中塔什庫爾干作為參考站點。同時,參考柯本氣候分類[15](圖2)、農業氣候區劃[16]和站點位置(圖1)后,將巴倫臺、巴音布魯克、積雪站、大西溝4 站劃分為中天山氣候區;吐爾尕特、烏恰、阿合奇3 站劃分為南天山氣候區;塔什庫爾干劃分為昆侖山—阿爾金山北坡氣候區。在同一氣候區內,氣候的各個要素之間應保持一致,所以再分析數據與觀測數據之間的誤差聚類結果應與氣候區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