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強
(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釩有限公司,四川攀枝花 617000)
鋼絲繩是起重機的重要零部件,也是易損件,做好鋼絲繩的維護保養,提高鋼絲繩使用過程中安全性,減少由鋼絲繩引發的起重機械傷害事故,保障人員的安全,減少經濟損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起重機鋼絲繩解體觀察、測量和校核參數為基礎,建立了鋼絲繩曲線方程,利用Pro/E軟件實現了鋼絲繩三維空間模型的建立,便于工程技術人員能更好地掌握鋼絲繩結構。
將新制鋼絲繩36NAT 6*19W+IWR-ZS在長度上截取1米(如圖1),清洗干凈,進行拆股解體觀察和測量。鋼絲繩直徑和股徑的測量采用寬口鉗游標卡尺,鋼絲直徑的測量采用游標卡尺,鋼絲繩及各股的捻距測量采用卷尺。
1.1.1 繩芯中心股結構測量

圖1 截取鋼絲繩的外形圖
拆股后,觀察發現鋼絲繩繩芯中心股由6根鋼絲圍繞1根中心絲左向旋轉而成,用卷尺測量其捻距t≈50.4 mm(如圖2)。中心股的斷面圖見圖2,可以看出中心股為單捻股結構形式,即只由一層鋼絲捻制而成,其結構為6+1結構形式。用游標卡尺分別測量中心股和芯絲的直徑,中心股直徑D1=4.1 mm,中心絲半徑R1=0.75 mm,外絲半徑R2=0.65 mm。
1.1.2 繩芯的繩股結構測量
拆股解體后,發現鋼絲繩繩芯外股由6股鋼絲繩圍繞中心股左向旋轉,繩芯斷面圖見圖3。繩芯外股每股鋼絲繩圍繞1根中心絲左向旋轉而成,可見為單捻股結構形式,結構為6+1形式,其斷面圖見圖4。
測得繩芯股繩的鋼絲半徑如下:
中心股直徑D3=4.1 mm;
中心絲半徑R5=0.75 mm;
外絲半徑R6=0.65 mm。
測得繩芯外股和股繩的捻距如下:
繩芯外股捻距110 mm;
繩芯外股股繩捻距50.4 mm。

圖2 中心股斷面圖

圖3 繩芯繩股斷面圖

圖4 繩芯側股斷面圖
1.1.3 鋼絲繩的外股結構測量
拆股觀察可以看出,鋼絲繩由6股繞中心鋼芯左向旋轉而成(如圖5),每股鋼絲繩股由3層鋼絲組成,外層由6根粗絲和6根細絲交替組成,中間層右6根相同直徑的鋼絲組成,內層由1根鋼絲構成,外層和中間層鋼絲繞內層鋼絲右向旋轉,鋼絲繩外股斷面如圖6。
測得外股的鋼絲半徑如下:
中心絲半徑R9=1.3 mm;
第二層絲半徑R10=1.25 mm;
第三層細絲半徑R11=1.175 mm;
第三層粗絲半徑R12=1.35 mm。
測得繩芯外股和股繩的捻距如下:
鋼絲繩外股捻距210 mm;
鋼絲繩股繩捻距120 mm。
從以上拆股觀察的結果來看,該鋼絲繩的斷面圖如圖7,鋼絲繩為雙捻鋼絲繩,外層由6股右捻的1×19單捻鋼絲繩繞內層鋼芯左向旋轉,每股結構為1+6+6/6,內層鋼芯由6股左捻的1×7單捻鋼絲繩繞內層1×7左捻的鋼絲繩左向旋轉,每股結構為6+1,鋼絲總數為163(外層114,鋼芯49)。

圖5 鋼絲繩股繩斷面圖

圖6 鋼絲繩外股斷面圖

圖7 鋼絲繩斷面圖
1.2.1 繩芯捻距校核
由于中心股的捻距測量值t≈50.4 mm,中心股的直徑d=4.1 mm。由文獻[1]公式1-2知:
k=t/d=50.4/4.1=12.29
式中:k——股的捻距倍數;
t——股繩捻距;
d——股繩直徑。
設計時捻距倍數一般為整數,因此取整后捻距倍數為12。
則設計捻距為:12×4.1=49.2 mm。
同理,計算出鋼芯外股捻距倍數為9,校核后的設計捻距為110.7 mm。
1.2.2 其余捻距校核
采用2.2.1的計算方法,計算出鋼絲繩外股捻距倍數為10,校核后的設計捻距為118.5 mm。鋼絲繩外股捻距倍數為6,校核后的設計捻距為216 mm。
1.3.1 繩芯外絲捻角計算

1.3.2 其余捻角計算
采用2.3.1的計算方法,求得繩芯外股的捻角為13.094°,鋼絲繩外股鋼絲的捻角為18.2499°,鋼絲繩外股的捻角為20.837°。
1.4.1 鋼絲繩各鋼絲的曲線公式推導
以右交互捻的鋼絲繩為例,建立如圖8所示的鋼絲空間曲線矢量圖[2]。在整體坐標系(O,X,Y,Z)中,若一次螺旋線上的點q的位置用Q表示,二次螺旋線上的點p的位置用P表示。由圖8知,矢量P可表達為

由一般螺旋線定義可知,矢量Q的表達為

式(2)中:R——一次螺旋線的半徑;
θ——為q點在一次螺旋線中的極角;
α——一次螺旋線的螺旋升角。

圖8 鋼絲空間曲線矢量圖
建立一次螺旋線上q點的Frenet標架nq-bq-tq,nq平行于O,X,Y平面。外層鋼絲與鋼絲繩的旋向相反,因此,矢量PQ在此Frenet標架中的表達式為:

式(3)中:r——二次螺旋線的半徑;
φ——P點在二次螺旋線的極角。
由式(3)求解可得矢量PQ在整個(O,X,Y,Z)中的表達式為:

由公式(1)、(2)和(4)求解可得矢量P的表達式為:

公式(5)即為右交互捻鋼絲繩鋼絲中心曲線方程。改變公式(3)矢量PQ的表達式,推導可得左交互捻鋼絲繩鋼絲中心曲線方程。

1.4.2 各鋼絲的迪卡爾坐標系方程式
因Pro/E插入曲線時只支持迪卡爾、圓柱和球坐標系,為此需將鋼絲的空間曲線轉換為笛卡爾坐標系[3-4],各鋼絲的笛卡爾坐標系方程式如下:
(1)鋼芯中心股中心絲

(2)鋼芯中心股側絲

(3)鋼芯外股中心絲

(4)鋼芯外股側絲

(5)鋼絲繩外股中心絲

(6)鋼絲繩外股第2層絲

(7)鋼絲繩外股第3層粗絲

(8)鋼絲繩外股第3層細絲

改變相關的幾何參數,可得到鋼絲繩每根鋼絲在笛卡爾坐標系中的方程式。
利用Pro/E支持公式插入曲線的功能,插入鋼絲繩曲線方程得到各鋼絲的曲線,從而完成鋼絲繩各鋼絲的空間三維曲線。
打開Pro/E,新建實體,選擇菜單,單擊插入,選擇模型基準,插入基準曲線,從方程,完成,選取迪卡爾坐標系,進入方程編輯,輸入曲線x,y,z方程式,即完成鋼絲曲線的創建。
經過上述過程,分別輸入各鋼絲完成鋼絲繩各鋼絲的曲線x,y,z方程式。即可完成鋼絲繩各鋼絲的曲線創建,如圖9。然后選菜單,插入,可變截面掃描,參照,選取軌跡,在圖形中選取單根鋼絲的曲線,進入草繪模式,根據單根鋼絲的位置、直徑等繪制草圖,完成單根鋼絲的創建。用同樣的方法完成其他鋼絲的創建,從而完成鋼絲繩的三維實體建模,鋼絲繩的三維實體模型如圖10。

圖9 鋼絲繩各鋼絲的曲線

圖10 鋼絲繩三維模型
(1)在對鋼絲繩進行拆股觀察,測量及校核參數的基礎上,提出了鋼絲繩三維建模的方法,實現了鋼絲繩空間幾何模型的重現。
(2)為鋼絲繩股與股間以及絲與絲間的接觸型式奠定了模型基礎。
(3)為鋼絲繩的應力、磨損和結構分析提供了模型條件。
[1]潘志勇.鋼絲繩生產工藝[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桂蘭.鋼絲繩捻制成形的空間幾何模型與有限元分析[J].應用力學學報,2007,20(3):82-86.
[3]王全先.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三維設計上機實驗教程[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4]詹友剛.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5.0高級應用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