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 楊中偉 王秀云 賈曉慧 李偉霞
(澠池縣農業局,河南 三門峽 472400)
番茄是我國的大宗蔬菜作物之一,對其栽培技術前人已有詳盡的研究。在整枝方式上,除傳統的單干式外人們提出了雙干式(多干式)、改良單干式(一干半)等模式。為了探索不同整枝方式對露地番茄產量時間分布、質量的影響,更好地指導人們根據市場、勞力等因素調整種植方式,我們于2012年開展了本試驗。
試驗品種為粉都78,無限生長型,河南豫藝種業生產。
試驗地情況 試驗安排在河南省澠池縣英豪鎮水源村,試驗田土壤為粘壤土,有機質含量1.2%,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小麥。整地時施入15-15-15復混肥750kg/ha。
試驗共設4個處理:
(1)單干整枝,即僅留一個主干,其余分枝全部抹除;(2)改良單干整枝a(即一干半整枝,簡稱改良a,下同),在主干第一花序下選留一壯分枝,該分枝上留一個花序后打頂,其它主干、分枝上的所有分枝全部抹除;(3)改良單于整枝b(簡稱改良b,下同),在主干第一花序上方打頂,在下部另選一分枝代替主干,其它管理和改良a相同;(4)雙干整枝,在主干第一花序下選留一壯分枝作第二主干,兩個主干上的其它分枝全部抹除。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小區2X5m2,株行距0.5 X0.5m2,3次重復。試驗區5月10日、11日帶土移栽,栽后隨即澆水。
調查內容包括階段產量及質量(以單果重表示)。時間從5月底到10月15日當地早霜出現前。最后一次成熟度7成以下果實不計入產量,之前果實成熟度達8成時采摘。每個小區每次隨機取10個果稱重,取其平均值為該小區單果重。
為了考察不同整枝方式的產量時間分布,考慮到市場因素,把采收期分成了6 月31 日前、7 月1 日至9 月15 日、9 月16 日至10月15日3個階段來分別分析。
在本試驗中,前期產量主要由第一穗果形成。改良表現特別突出,單株產量和單株結果數都遠遠超過其它處理,平均果重也超過其它處理,但果實整齊度差,果重差別大。單干式表現穩健,果實整齊度也較好。雙干式產量、果實數量、單果重都最少,是此期營養爭奪激烈程度的外在表現。
7 月1 日至9 月15 日這一時期也是價格露地西紅柿市場價格較高的時期。此期前段生長結果旺盛,7月中旬后氣溫升高,開花結果停滯,8月中旬晝夜溫差增大后再次進入開花結果盛期。
9月16日至10月15日此期氣溫下降快,番茄生長的最適時期已經過去,表現為果實膨大慢,果實變小。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整枝方式對產量有一定的影響,從全年總產量來看,雙干式整枝產量最高,其次為改良a,第三為改良b,分別較單干式增產9.18%、6.88%、1.55%。

表1 各處理總產量及果重
2.2.1 整枝方式對前期產量的影響
在本試驗中,改良b第一花序座果率高,單果重高,表現為前期產量遠高于其它處理。其次為對照單干式整枝。,再次為改良a,因其半干上果實尚未成熟,故沒有計入前期產量。雙干式整枝前期以營養生長為主,第一花序分化差,花朵數量少,座果率低,莖干細,葉片小,其影響甚至達到第二花序以后。
2.2.2 整枝方式對中期的影響
本階段是番茄產量形成的主要時期,也是果實質量最好的時期。本階段雙干式整枝表現出優勢,產量居第一位,其產量的形成主要集中在8 月10 日以后、晝夜溫差增大后。其次是改良a,對照單干式整枝產量排第三位,而改良b側枝形成的主干明顯比較弱,第二花序出現晚,質量差,產量最低。
2.2.3 整枝方式對后期產量的影響
各種整枝方式的產量排序與中期相同,但差距已不明顯。雙干式的產量優勢延續到生長后期,表現結果數量多,但因光溫肥水等條件的限制,果實重量較小。
對照單干式整枝表現出中期果大、前期后期果實稍小的特點,各時段果重較穩定,果實間重量差異小。改良a表現前一、二穗果實小,中后期逐漸接近對照。而改良b前期第一穗果實大,果間差異也很大,中期果實少而小,后期又和對照單干式整枝相近。雙干式果形一直較小,果間差異小,總體整齊度好。
從用工方面來看,對照單干式整枝主干分明,整枝抹杈簡單易行,投工最少;改良a除其它葉腋萌蘗外,分枝上不斷產生萌蘗需去除,且分枝上的果穗需及時吊起,否則會彎折接觸土壤引起腐爛,投工最多;改良b主干基部粗壯,第一穗果不需綁吊,投工較少;雙干式前期需通過綁蔓調整平衡雙干長勢,后期整枝抹杈容易,總體投工多于改良b。
從產量、質量、用工、市場各方面綜合考慮,改良b早期產量突出,適于極早熟栽培;普通單干式整枝長勢穩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較為均衡,產量、質量穩定,管理省工,應當作為露地番茄的首選;改良a產量優勢不明顯,投工增加較多,不宜采用;雙干式整枝可以看作一種節約秧苗的整枝方式,結果晚,果實小,產量主要集中在中后期,在秧苗成本較低的情況下應避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