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瑞新
(黑龍江省紅興隆墾區江川水利建筑有限公司,黑龍江紅興隆154302)
在現有水價制定與管理過程中,政府對于灌區水價的核定大多在量水設施比較齊全的斗口以上,因而斗口以上灌溉及水價管理相對規范一些。斗口以下渠道,受工程條件限制,大多沒有計量設施,用水戶上交水費大多按畝平均,一般由當地鄉村一級政權組織管理。受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很多地方管理就比較薄弱,鄉村一級管理人員常以各種名義搭車收費。政府主管部門認為,這是當前影響灌溉水價改革最為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灌區所能收到的水費并不高,另一方面,末級渠系管理混亂,亂收費,亂加價擠占了合理的調價空間,不僅影響了水利工程水費的計收,還加重了農民負擔,成為灌溉水價改革的“瓶頸”。
價格主管部門計劃將灌區價格管理向末級渠系延伸,正在積極推行末級渠系水價改革,核心思想是要實行“終端”水價,也就是當地價格主管部門確定農民用水的到戶價,農民按照該價格交納水費。江川灌區就是一個典型。
我省調整省屬灌區水價的同時,政府價格管理部門和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對灌區實行“終端”水價,即制定了到農民地頭的水價標準。水價構成包括國有水利工程水價、基層管理費、村組澆地管理費3個部分,包含了供水灌溉各個環節的收費。終端水價是國有水管單位供水價格和末級渠系水價確定,末級渠系價格根據末級渠系供水成本確定。
終端水價的核定,增加了水價的透明度,可有效避免各種形式的亂加價、亂收費等不合理現象,可以減輕農民的不合理負擔。可是,中國區域遼闊,各地水土資源稟賦、工程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在一些末級渠系工程條件很差,灌溉只是有限補充的地區,推行終端水價會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即使在工程條件許可的地區,可能會大大增加價格管理成本,影響未級渠系經營者和農民參與用水管理的積極性,不一定利于水市場的建立。
調查2個灌區末級渠道共60條,選擇計量口以下渠道控制灌溉面積最大的一條。渠道控制灌溉面積在4.67~320 hm2。固定渠道長在220~16 990 m內,渠道流量 0.014~2.500 m3/s,過水斷面面積0.014~12 m2,渠道工程基本特征差異較大。調查渠道平均襯砌率39.8%。江川灌區最高為76.5%,其中襯砌率在80%~100%內的占75%。饒河灌區于1999年主要建成的是骨干渠系,其末級渠系工程標準低,調查渠道襯砌率為40.45%,其中未襯砌的7條,工程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末級渠系工程基本情況
渠道襯砌的形式有“梯形”、“矩形”、“U形”3種,以U形渠道為主,占襯砌渠道的76%。江川灌區U形渠道形式占60%,饒河灌區斗農渠基本都采取U形襯砌形式。襯砌渠道過水斷面面積0.014~0.700 m2,平均0.031 m2。
2個灌區自流灌溉方式取水36條,提水灌溉方式24條,以柴油機泵、潛水泵提水為主,部分建有小型揚水站提水灌溉。農田灌溉以提水形式占多數,調查的20條中占了13條,占該灌區調查數的65%。江川灌區基本為自流灌溉方式,饒河灌區提水灌溉方式占45%,自流灌溉方式占55%。
2個灌區渠道的行水天數基本相同,江川灌區糧食作物、經濟林基本是井渠結合灌溉,水稻地表水利用量占79.08%;經濟林地表水利用量占55.03%;玉米地表水利用量占49.86%。蔬菜全部利用的是地下水灌溉。饒河灌區小麥、經濟林、水稻、蔬菜地表水灌溉分別占64.0%、60.2%、50.4%、16.1%,玉米基本是用地下水灌溉。
綜合各種農作物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狀況見表2。江川灌區由于水文地質條件限制,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低,農作物灌溉幾乎全部利用地表水,且灌溉農作物為水稻,其計量口以下作物綜合凈灌溉定額為3 705.00 m3/hm2。饒河灌區屬井渠聯合灌溉,計量口以下作物平均綜合凈灌溉定額分別為7 356.00 m3/hm2和 5 164.50 m3/hm2,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各占1/2,總體上,江川灌區地表水利用高于饒河灌區見表2。

表2 田間農作物綜合灌水量及水源
考慮末級渠系輸水損失的農作物綜合毛灌溉定額,井渠結合灌區地下水灌溉方式有低壓管道直接輸水入田間、單井或群井(一般是2~3眼機井聯合)抽水入渠道輸水到田間、井水與渠水混灌等。地下水灌溉只利用部分末級渠道,不同灌區、不同灌水方式綜合毛灌溉定額差異很大。因此,計量口以下綜合毛灌溉定額只統計地表水。江川灌區在現有作物種植結構下,末級渠系灌溉水利用系數0.53~0.95,平均0.79;綜合毛灌溉定額(水稻)平均則為4 485.00 m3/hm2。饒河灌區末級渠系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74~0.95,平均為0.87,綜合毛灌溉定額平均為4 545.00 m3/hm2。
根據灌區提供的當地主要作物節水灌溉定額,作物凈耗水量指標,結合1993年完成的“中國主要農作物需水量等值線圖”給出的作物需水量值來評價2個灌區計量口渠道以下作物灌溉水量,有4個方面的持點:
1)集中于江川灌區部分新開發的自流和提水灌區田間節水技術普及推廣程度低,田塊面積大、平整度低,采用大水漫灌方式,作物田間灌溉水量大于作物需水量1~1.5倍。
2)位于灌區上游,水源保證程度高的自流灌區,田間節水技術有一定的普及和推廣,田間灌溉定額較高,作物田間灌溉水量高于作物需水量。
3)水源相對有保證,田間節水技術普及推廣程度高,畦田灌溉普遍采用,作物田間灌溉水量接近作物需水量,此種情況在饒河灌區占多數。
4)江川灌區下游或灌水困難的高斗、高地,或是提水運行成本偏高的地區,作物田間灌溉水量小于作物需水量。部分供水嚴重短缺的地區,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如灌區末端),灌水不方便,作物實際灌水量只有作物需水量的70% ~80%,作物產量較低。江川灌區內水資源豐富,節水投資成本高,這些地區往往屬于節水投資不經濟地區,而在饒河灌區的上游地區、灌溉定額高于作物實際需水量,但這些損失的灌溉水常常補給了地下水。可以推斷,這些地區節水潛力并不是很大。
一個灌區的水資源稟賦條件,水利設施狀況在影響和決定著一個灌區的水費征收方式、供水單位(灌區)與村級組織、用水戶之間的關系。江川灌區供水設施管理主要在主渠,田間渠道管理依賴于行政力量。水費的征收方式按畝進行,征收依托于村級組織。農民在用水及水費的征收方面參與程度最低,水費的征收率不是很理想,對水價改革態度反映強烈。
在饒河灌區,基本實行承包管理,每個農戶用水實現了計量,所以水費實收率高,水的商品性體現較為充分。管理上,供水承包到站,站雇用段、斗長,斗長的報酬按水費的一定比例進行激勵,這種方式對于明確供用水雙方的責任是清晰的,有利于管理。在這種情況下顯然在站一級實現了用水戶協會的改革,村一級(用水小組)水費征收對村級行政力量還是有很大的依賴性,灌區還需要村級領導的支持,包括水費的征收、鼓勵用水戶多用渠水方面。
值得關注的是,末級渠系水量損失是由用水戶來承擔的,對供水單位來講斗口以下用水戶用水越多,灌區收入越高。末級渠系聯系著灌區、地方行政組織和用水戶,其建設、管理、水費征收對于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末級渠系管理應是下一階段水市場發育的著力點。
[1]王宏.末級渠系灌溉工程維修管理[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249-250.
[2]張琛,汪妮,朱記偉,等.基于改進遺傳算法的動態水權效益模型研究[J].黑龍江大學工程學報,2011(01):24-30.
[3]徐存東.高揚程梯級提水灌溉工程建設監理制的應用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
[4]張季.灌溉水資源調配虛擬視景仿真的研究和軟件設計[D]. 南京:河海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