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勝
(榆平高速公路建設管理處,山西太原 030006)
公路工程建設由于其從前期工作到工程建設歷時較長,線狀工程受所涉及的主客觀因素較多,一些項目在概算批復后仍會出現部分工程費用超出概算的現象,需對工程批復的概算投資進行調整。調整概算分為招標前調整和項目實施中或實施后調整幾種情況,多年來,公路工程建設管理人員,設計人員和造價人員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和嘗試,但由于調整概算工作涉及因素較多,各方人員認識角度有一定差異,以往一些項目的概算調整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做好調整概算工作,使工程預期造價符合工程實際,滿足參建各方合理利益,確保工程順利實施,是解決好由于原批復概算與工程實際存在偏差問題的關鍵,也是此類項目亟待解決的管理課題之一。
不同的建設項目,由于其自身性質和條件不同,造成概算調整的原因也不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項目決策階段限制。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由于研究深度不足導致缺項、漏項、套用項目指標偏低,受地方政府及環境保護范圍擴大等影響使初步設計或實施階段方案較工可階段變化較大,從而對初步設計內容的全面性和概算的準確度產生直接影響。2)初步設計階段深度不足。由于在初步設計階段方案和規模考慮不成熟,與施工圖設計階段乃至實施階段出入較大,如橋長和隧道長度變化較大,房建工程和主體工程技術接口和實施主體不明確,地質勘查工作不夠深入,在詳勘或建設中出現較大的方案調整,加之概算控制在投資估算±10%內,結果致使概算失真。3)工程建設材料價格上漲。公路工程由于規模大,分項工程多,工期多在3年以上,勞動力市場和建筑材料市場波動較大,概算所采用的材料價格與工程實施時的實際價格差距較大,材料價格上漲直接導致建設成本增加,項目實施時材差費用凈增,從而導致超概。4)征地拆遷費用增加。征地拆遷一般都有省級標準,但在實際實施中,由于概算調查和實際實施存在時間差,拆遷的數量往往會增加很多,加之一些沒有共性的拆遷物經評估后的費用較概算所列費用增加較多。概算所列金額不足遠小于實際發生費用。另外,由于國家土地政策變化,一些項目在工程實施前的土地征用標準與概算批復時的標準有較大提高,也增加了部分投資。5)概算定額修訂滯后造成費用增加。現行的部分概算定額由于修訂滯后,難以準確反映實際造價,給準確合理的計價帶來困難。6)編制過程存在計算錯誤。在編制過程中可能存在工程量計算不準確、漏計工程量、定額套用偏低等問題使概算金額偏低。
1)傳統調整法。
以施工圖的工程量并考慮已發生的規模變化、當時的建設材料單價及當時執行政策性文件為基礎重新編制概算文件。
傳統調整法費用增加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調整后概算=原概算金額+建設規模調整增加的費用+材料價格上漲增加引起的費用+政策性調整+基數調整增加的費用。
因建設規模調整增加的費用(也稱量差)的計算方式是用單價采用原概算單價為不變量,以調整后的工程量計算的概算金額和原概算金額的差值。
因材料價格上漲增加引起的費用增加(也稱價差)的計算方式是采用調整后的工程量為不變量,以調整后的材料單價計算的金額和原概算單價計算的金額的差值。
政策、基數調整增加的費用由于政策性變化導致的諸如征遷費標準提高、新增費用項目等增加的費用。
通過以上三項費用的計算,可按因素分析法計算出概算增加的主要原因,為以后提高概算編制水平積累資料,減少概算調整。
如果項目主體工程尚未進入招標階段,此法可行,將來各單項工程造價可以此版對應概算作為控制依據,而且再次調整概算的可能性較小;如果主體工程已經按照原概算限額進行了招標,則將來實際發生的工程只能在招標單價的基礎上計算材差,間接費則不能予以考慮,此法編制的概算中建安費和以建安費為基礎計算的其他費用會比實際偏大,各審核方承擔的概算結余風險較大,對工程造價控制的指導性會降低,因此,傳統調整法適用于工程招標尚未開始的建設項目。
2)結算式調整法。
以經審計的工程結算金額為調整后的金額,計算方法為:
調整后概算=合同價(或據實發生費用項目)+變更+材差+索賠費用+其他費用。
工程類、服務類項目合同價為通過招標確定的工程造價,征遷類、管理類合同價為按照據實發生費用所列項目。
重大變更、較大變更、一般變更都已經過審批并且手續完備。
材差按照相關材差調整辦法對已發生工程(包括原清單和變更)定額材料使用量已經按照材差補償辦法進行了補償并經過審批,手續完備。
索賠費用按照合同約定已進行了補償,且索賠項目依據充分、計算準確。
其他費用以發生且合規合理的原則進行了認定。
結算編制完成后,可將結算結果和原概算對比情況反饋至原概算編制單位,總結經驗,減少調整概算的項目。
從理論上來講,結算時調整法最為合理,可以實現零結余調整概算,各審核方承擔的概算結余風險最小,適用于工程建設已徹底結束,原設計比較完善、變更較少,規模增加明確,材差調整無爭議、工程結算已經完成并經審計部門完成審計的項目,此法存在的缺點是耗時較長,在結算完成后才能調整概算,概算對造價控制的指導性不強,且在工程建設中,由于建設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影響工程順利實施。而且還可能使工程建設出現惡性循環,各項工程銜接不暢,工期拖延,出現偷工減料等違法行為,給建設管理造成一定壓力和難度。
3)指數調整法。
對建安費和征遷費用按照價格上漲指數進行調整,其余費用仍然按照原概算執行。
調整后概算=原概算×建安費造價指數+征遷費×征遷費指數+調增的建設期利息+原概算其他費用。
建安費造價指數=[人工費指數×人工費權重(%)+材料費指數×各材料權重(%)+機械費指數×機械費權重(%)+間接費指數×間接費權重(%)+利潤率指數×利潤率權重(%)+稅率×稅率權重(%)]×工程規模差異系數。
權重可按照原概算中相應費用的占比確定。

人工單價可套用定額基價,基期指原概算,定額水平差異指調整期套用定額水平與基期定額水平之比值,下同。

調整期主材單價可參考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價,地材可取一部分地材發票樣本通過加權平均計算。

間接費指數可直接取1或按照上述公式計算。

利潤指數可直接取1或按照上述公式計算。

稅率系數=1+人工費指數、材料費指數、機械費指數、間接費指數的調增值之和。
工程規模差異系數為1~1.1,如果項目在主體未招標前調整,可取1.0;如果項目在主體實施后調整,可根據規模變化情況適當取值。

指數調整法的核心是各類指數和權重的準確度和閉合性,如果以單個調概項目計算,可能存在爭議,指數可由權威造價部門定期發布,并且和類似項目進行橫向比較,以提高其準確度。
待結算完成后,需將結算資料和調整概算對比情況反饋至造價管理部門,以便造價管理部門積累資料,更準確的預測相關指數。
在概算編制階段,應最大限度的提高設計深度,提升預見性,概算以少調或不調為宜,調整概算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數據分析量大、難度也大,需要針對項目的不同情況選用不同調整概算方法,如果確需調整概算,經過對三種方法的對比,指數調整法適用范圍較廣,幾乎適用于各種情況的概算調整,而且調整后與建設項目的最終造價吻合度較高,兼顧了前兩種方法的優點,且指數調整法操作簡單,和實際造價相符性高,可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滿足建設資金需求、節約投資規范資金使用的目標。
[1]JTG/B 06-2007,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概算、預算編制辦法[S].
[2]山西省交通廳公路交通工程定額站.山西公路工程造價管理信息[Z].
[3]山西省工程建設標準定額站.山西工程建設標準定額信息[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