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勤
(東華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江西撫州 344000)
行為心理學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建的。人的行為心理學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是研究人的行為心理與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所創造的空間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城市道路,是城市中的主要交通途徑和通道,是人們進行活動的重要場所,人行、車行、道路周邊的居民,在城市道路的使用過程中需要怎樣的環境,符合人們心理的理想的道路形式、綠化種植、空間形態應該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決定了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未來的發展方向。
研究通過對行為主體及客體中的城市道路空間、景觀美學形式、公共設施幾個方面做出如下分析,希望能夠找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道路景觀中的參與人群眾多且訴求各不相同。根據不同的交通工具、行駛速度、空間位置,大致可以分為機動車駕駛者、乘車者、非機動車駕駛者、人行者、沿線居住者這五個群體。每一個群體以不同的速度和需求在道路系統中的不同空間參與城市活動,所觀所察及行為活動也各不相同,在同一個道路景觀中要綜合考慮這些訴求,是此次研究的重點。
機動車駕駛者在城市道路參與中,伴隨著高速移動的機動車,精力專注于前方的道路,安全是其最大的訴求。所以對于機動車駕駛者來說通暢的車道、明確的標識標牌、簡潔大氣的分隔綠帶、通透的視線空間是這類人群所需要的城市道路景觀面貌。為滿足行車的安全,城市道路景觀在設計上應盡量避免過度設計,造成駕駛者分心,宜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適當的美化。
乘車者相較于駕駛人員不需要集中精神關注道路的交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欣賞道路兩側的綠化景觀及城市街景。城市道路景觀的“美”是他們關注的要點,而對于第一次到達一個城市的旅客來說城市道路景觀是其對一個城市的第一印象。這一類人群希望看到的是具有節奏韻律的植物層次搭配,豐富的植物色彩關系,多樣的道路空間層次。
非機動車駕駛者在城市道路參與的過程中較為弱勢,行車的安全與舒適是其重要的訴求。非機動車駕駛者希望有獨立的專用車道,用分隔綠帶有效的隔離機動車的威脅,滿足其安全的需求。從舒適機非分車帶的設置要考慮車行的視線和行車的高度,并在這基礎上適當的進行節奏和樣式的變化。
人行者在城市道路參與的過程中,是最活躍的一個群體,活動包括行走、觀景、停留。行走中的人,要求人行道的通暢,且夏有涼蔭冬有暖陽,因此行道樹所在的位置、大小、落葉還是常綠都會直接影響行人的感受。觀景的人,則要求路側綠地形式優美、節奏良好、富有季相變化、有良好的參與性,在路側綠帶大于8 m時,設計中可以考慮設計成開放式綠地。停留駐步的人,希望有可以提供給其庇護及瞭望的場地和設施,在座凳及樹蔭的布置上都應滿足人希望安全庇護、開闊瞭望的需求。
沿線居住者是道路紅線外的人群,他們的需求往往是想屏蔽或借用城市道路的活動。對于一般的住戶而言,運用路側綠地屏蔽道路所產生的噪聲和灰塵是最重要的。而對于底層的商鋪而言以城市道路開放式的對接更有利于商品的銷售。因此商業部分往往是通透式設計、居住區部分則以喬灌草結合的屏蔽為主。
城市道路的空間由道路紅線外的建筑或田野,紅線內綠帶、人行道、車行道組成。其中不同的道路寬度及道路綠帶的種植高度將會形成不同的空間,設計中綠帶種植的高度與道路寬度相協調。不同交通性質道路的植物高度H與道路寬度D的比例關系不同,一般認為1<D/H<2既具有封閉空間的能力又沒有植物的壓迫感[1]。設計中,中央分車帶、機非分車帶、行道樹綠帶及路側綠帶的植物高度將道路分隔成不同的空間,不同的行為主體對不同的空間有著不同的需求,這些需求將指導設計的開展。
車行道空間由于道路級別不同被道路兩側的人行道樹帶、中央分車帶、兩側的機非分車帶分隔成整體的車行空間或雙向的車行亞空間。車行者駕駛不同的車輛的視線高度也不一,一般的小汽車的車行視線高度為1.2 m左右、公交車的車行視線約為1.8 m、貨車的車行視線高約2.2 m,設計中設計低于1.2 m的植物,將形成寬闊的空間感受。中央分車帶如設置喬木且高于2.2 m,那車行空間將被分成兩個不同方向行進的亞空間,分隔后的空間能帶給車行者一種被保護的感受。在不同城市區域,運用人的這種行為心理,可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與高速路口相接的城市道路,是市民和游客感受城市的第一印象,人從心理感受上希望是開闊大氣的場景,這時中央分車帶及機非分車帶的植物應盡可能不采用高大的喬木和高于1.2 m的灌木,使人的視野開闊形成較廣闊的空間感受,起到城市展示的作用(見圖1)。而一般位于老城區的商業街,車行道一般設為雙向四車道,形式多采用一板兩帶式,車行者的視線往往需要透過人行道樹帶對兩側的商鋪有所關注。此時人行道樹帶選擇的植物滿足通透視配置要求即采用分枝點高于3 m的喬木種植或低于0.9 m的灌木[2],使車行道空間視線較通透,并有效的消除壓迫感。

圖1 車行空間對比
非機動車道空間由人行道樹帶和機非分車帶分隔而成。在不同的城市路段,非機動車駕駛者的需求也不一樣,這直接形成多樣的非機動車道空間。非機動車視線高度和站立的人的視線高度相近,綠帶設計高于1.8 m就可以形成較好的視線阻擋作用,形成獨立非機動車道空間。如在一條四板五帶式的城市主干道路中,各個行為主體的空間劃分明確,非機動車道寬6 m,非機動車駕駛者希望可以在安全的車道基礎上擁有較為獨立的空間,以屏蔽機動車的影響。這時機非分車帶上應用喬灌搭配的種植形成封閉的視線,但同時非機動車駕駛者并不希望過于壓迫的空間。因此喬木的高度應盡可能控制在4 m之內。但同時應注意機非分車綠帶的端頭處需采用通透式的栽植方法,即灌木種植的高度不超過0.9 m、喬木的分枝點不低于3 m,以保證行車的安全。
人行道空間由人行道樹和路側建筑或路側綠帶分隔而成。人行的行走空間,是基本的空間要求,只需留出人可通行的垂直距離,即行道樹分枝點高于2.2 m。而在觀賞的需求下,開闊的視野是必不可少的。在休憩和庇護的行為活動中,希望能夠有效的屏蔽車行空間的干擾,讓空間有一定的封閉性。
城市道路景觀是城市景觀系統的一個部分,道路的線性延伸使其景觀獨具特色。研究從景觀形式、節奏、色彩等方面出發,探索城市道路的景觀美學。
現代綠地景觀大致可分為規則式、自然式、綜合式三大類型。不同的地域和行為主體,要求的景觀形式也大不一樣。城市道路是城市重要的中樞系統,結合城市建筑及道路綠地形成城市獨特的風景線。城市道路所附屬的綠地一般用于分隔車行以及人行、道路與建筑,因此往往綠帶的寬度與城市其他性質綠地相比都較窄,呈帶狀分布。自然式和綜合式的景觀設計,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達到最佳的效果。而城市道路以行車安全為大前提,宜采用不影響交通的景觀形式。因此在一定基調上變化重復的規則式設計可起到美化城市道路的效果,也可減少過度變化所引起的視線吸引,起到減少交通事故的作用。
研究證明,道路景觀合理布置與道路交通安全有密切的關系,令人賞心悅目的道路景觀會使司機心理上保持適當緊張感而又有松弛感,有助于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雜亂無章的道路景觀會讓人感覺厭煩和遲鈍,對于行車安全有潛在的威脅[3]。因此有一定節奏韻律的植物搭配可以有助于行車者的安全。而對節奏和形式的感受,不同的速度也會呈現不同的形態。對于行人來說,大約每25 m進行一次景觀的變化或設置一個景觀停留點是比較科學的,但這個距離對于乘車者是不合適的[4]。根據車速的變化,景觀變化的重復距離也要相應的變化,見表1,當車速為60 km/h時,綠化設計節奏重復最佳間隔為80 m。根據城市道路的實際車行狀況,設計中可以取中間值40 km/h所對應的值進行設計。

表1 滿足觀賞要求的推薦間距[5]
在道路綠帶中可以選用的植物豐富,其所呈現出的色彩也是多樣的。現有的設計中大多是從美學角度考慮的色彩多樣,往往會忽略掉行車安全問題。研究表明:紅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動活躍;黃色可使人振奮;綠色可緩解人的心理緊張;紫色使人感到壓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朗;咖啡色可減輕人的寂寞感;淡藍色可給人以涼爽的感覺等等。行車過程中,車行者的情緒應該是保持適當緊張感而又有松弛感,這樣最有助于行車安全。因此在植物的色彩選擇中以綠色的喬灌木為主,其中點綴一些具有消除疲勞作用的紅色、黃色、白色的開花類及色葉類植物。設計中應避免大面積長距離的應用使人興奮的植物,以免造成車行者的情緒緊張。
標識標牌是行車安全的保障,所放置的位置及色彩也有著相應的規定。人在車行過程中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伴隨著車速的變化而變化,車速越快感知力越下降。因此路口設計的標識標牌應加強識別性,通過色彩對比,如用白色字,藍色底。藍色柔和可以在不影響車行情緒的情況下很好的呈現出來,同時藍色的明度低可以有效的襯托出高明度的白色。字體大小宜采用常見的宋體字,字的大小可根據標牌的高度做適當的變化。
沿街的座凳、垃圾桶的設置應滿足人步行的習慣。每50 m設計一個。研究表明人坐下來需要安全的庇護及觀賞的良好視線。因此座凳的設計位置要避開人行的主流,向路側縮進,形成安全庇護。同時設計朝向要盡可能避開車行道的干擾,宜采用斜向或垂直人行道的方法。在位置的數量設置中,要從人與人的心理距離出發,可多采用單人或兩人的座椅,以免造成座位的浪費。
公交站臺是城市道路中重要的公共設施,位置的選擇要符合人對安全及就近原則,即靠近交通路口,但又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面積的大小根據城市的不同路段做出不同的安排,主次干道要區別對待,以免造成擁擠或浪費。同時等車人群的休息需求也應該得到滿足,設置一些靈活的公共休息的座凳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對城市道路行為主體和客體的研究,及城市道路的空間、景觀美學形式、公共設施設計進行分析,形成指導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意見。通過上述的研究,希望我們的城市道路可以豐富和協調道路沿途景觀,并有效的提高行車的舒適性,使包括道路在內的整個區域風景更加美麗。
[1]姚 陽,董莉莉.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淺析[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7(8):35-38.
[2]CJJ 75-97,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S].
[3]王 云.道路景觀美學研究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6(4):206-208.
[4]賈秉璽.基于視覺特性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5]熊廣忠.關于公路綠化理論的探討[J].中國公路學報,1995(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