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吉林省永吉縣衛生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吉林 永吉 132200)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性反應。臨床上以咳嗽、咯痰或伴有氣喘等反復發作為主要癥狀,每年持續3個月,連續2年以上。屬中醫咳嗽、喘證范疇。早期癥狀輕微,多于冬季發作,春夏緩解。晚期因炎性反應加重,癥狀可常年存在。其病理學特點為支氣管腺體增生和黏膜分泌增多。病情呈緩慢進行性進展,常并發阻塞性肺氣腫,嚴重者常發生肺動脈高壓,甚至肺源性心臟病。故在疾病的早期階段進行積極治療,是防止本病進一步惡化的關鍵[1]。近三年來,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中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56例,并與單用西藥治療的40例作對照觀察,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的診斷符合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第五版標準,其中醫辨證慢性支氣管炎分型屬肺脾氣虛、氣陰兩虛、痰濕戀肺型。隨機分為治療組56例與對照組40例。治療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38~62歲,平均50歲;病程5~25年。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9~60歲,平均50歲;病程5~24.5年。治療組和對照組均無明顯的肺原性心臟病和肺氣種。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按常規使用抗生素治療,7 d為1個療程。治療組:①肺脾氣虛型:28例:咳嗽多痰,氣短,喘息,惡風自汗,納差體倦,便溏,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脈浮緩無力。處方:加味補中益氣湯,《萬氏家抄方》卷二加減。藥物組成:黃芩30 g,黃芪30 g,柴胡30 g,半夏20 g,芍藥20 g,人參20 g,白術20 g,當歸20 g,甘草20 g,升麻5 g,陳皮15 g。咯痰較多加葶藶子。1劑/d,清水煎,分2次口服,7 d為1個療程。②氣陰兩虛、痰濕蘊肺型:28例:咳嗽,胸悶,氣短,色白而黏,胸脘滿悶,胃脘痛,腹脹納呆,四肢酸痛,便溏。舌苔白,脈濡弱。健脾化痰湯加減。藥物組成:白術30 g,陳皮30 g,柴胡20 g,當歸20 g,鱉甲20 g,茯苓30 g,人參20 g,貝母20 g,知母20 g,黃芪20 g,半夏(制)20 g,黃芩20 g,甘草20 g,白芍20 g,痰多的加葶藶子,有感冒癥狀者加薄荷、白芷、板藍根、雙花,氣陰兩虛的加太子參。1劑/d,清水煎,分2次口服,7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參考1979年11月全國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專業會議制定的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療效判斷標準。
治療1個療程后,兩組的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例)
證侯分析:肺脾氣虛的癥狀病機是肺脾兩臟氣虛,功能減弱所致的病證。多由久病肺氣虛弱,影響及脾,導致脾氣亦虛;或勞倦傷脾,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肺失所養,而致肺氣虛;或其他慢性病影響肺脾兩臟等引起。本證以肺脾兩虛所致的咳喘、納差、便溏為特征。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氣虛,健運失職,則食欲不振,腹脹便搪;脾虛生濕,濕聚生痰,則痰多稀白,上貯于肺,肺氣不利,則咳喘不止;肺脾氣虛,則短氣乏力,聲低懶言,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脈浮緩無力為氣虛之象[2]。
氣陰兩虛、痰濕蘊肺的病機是氣虛則咳嗽、氣短;脾氣虛則脾虛生濕,濕聚生痰,上漬于肺,壅遏肺氣,故咳嗽痰多,咳聲重濁,痰黏膩或稠厚;脾運不健,濕痰中阻則胸脘滿悶,腹脹納呆;脾氣虛則舌苔白,脈濡弱,為氣陰兩虛,痰濕內盛之征[3]。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單純的肺氣虛證、脾氣虛證相辨別。單純的肺氣虛證以咳喘不止,短氣乏力等肺的定位癥狀為主;脾氣虛證以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脾的定位癥狀為主。本證除了見一般氣虛癥狀外,還同時見肺脾兩虛的定位癥狀。
治療方案:本病遷延日久而呈本虛標實之病機,本虛為脾虛,氣陰兩虛,標實為痰濕蘊肺,治療當扶正祛邪并重,故以《加味補中益氣湯》及《健康化痰湯》加減,均具有補脾氣而化痰濕之功,方中半夏、陳皮燥濕化痰,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脾氣,升麻、柴胡有升陽舉陷之功,當歸、白芍均有補血養血之功;《健康化痰湯》中鱉甲、知母共助滋陰之妙,茯苓、黃芩共為化濕之功。兩方均有補脾益氣、燥濕化痰之效,但《健康化痰湯》之化濕功能更強,且有補陰之效[4]。若痰多者加葶藶子,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者加薄荷、白芷、板藍根、雙花,氣陰兩虛的加太子參。
[1] 馮 玲,茹文亞.金水六君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J].浙江中醫雜志,2004,26(1):39.
[2] 童玉琴.自擬理中止嗽散治療慢性咳嗽8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4,25(2):39.
[3] 孫 霞.健脾化痰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痰濕蘊肺型60例[J].中醫藥學刊,2006,24(2):258.
[4] 張伯臾,董建華,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