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艷華(江蘇省建湖縣人民醫院,江蘇 建湖 224700)
近年來,隨著電腦的普及和人們伏案工作時間的延長,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有日益年輕化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已經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注。臨床上治療頸椎病的方法較多,但療效不一。針灸治療頸椎病歷史悠久,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少、費用低等優點[1]。筆者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針灸治療頸椎病患者,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50例頸椎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椎病(椎動脈型)的診斷標準;經X線攝片及CT、MRI檢查均示有節段不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TCD檢查均顯示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異常;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的心、肺、腦及血液系統疾病者;排除美尼爾氏病、腦動脈硬化癥等引起的眩暈;排除治療部位有嚴重皮膚損傷或皮膚病者脊椎炎性病變、急性頸椎間盤脫出、結核、腫瘤、脊椎骨折等。男22例,女28例;年齡20~65歲,平均(45.2±4.5)歲;病程1~48個月,平均(8.5±3.2)個月。臨床表現為眩暈、頭痛、頸項疼痛等,曾有猝倒發作。將該組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方式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西比靈,5 mg/次,2次/d。倍他西汀,5%葡萄糖溶液250 ml加倍他西汀20 ml靜脈滴注,1次/d。眩暈片,2片/次,3次/d。10 d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針灸治療,取穴:百會、四神聰、風池、頭維、太陽、三陰交、太溪、行間,患者取俯伏坐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以2寸毫針直刺1~1.5寸得氣后,手法用平補平瀉法,至患者肢體麻木或過電樣感即可。留針20~30 min,中間運針1次,10 d為1個療程。兩組治療2個療程后比較治療效果。
1.3 評價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及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2]。①療效判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腱反射肌力正常,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TCD顯示椎基底供TCD基本正常,能夠正常活動及工作。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或改善,腱反射肌力部分恢復,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或弱陽性,偶有發作性眩暈及頸項不適感,不影響正常活動及工作。無效:治療前后無改善或病情有所加重。有效=痊愈率+好轉。②疼痛的評定標準: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疼痛,分為0~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2.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頸椎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是一種頸椎的退行性病變,表現為頭痛、眩暈、惡心、嘔吐、頸肩痛、手臂麻木等,在40歲以上的人群發病率較高。頸椎病的治療比較困難,采用單一的治療方法一般不能獲得較好的療效。椎動脈型頸椎病以眩暈、頭痛、頸項疼痛等為主要癥狀,屬于中醫學中“骨痹”范疇,祖國醫學認為其是由跌打損傷、感受外邪、動作失度,導致頸項部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針灸是中醫傳統治療方法,具有旺盛正氣,疏通經絡,解痙止痛的作用[3]。針刺百會、四神聰可補之益氣升陽,使髓海充盈,針刺風池可清頭目,針刺頭維、太陽、三陰交、太溪、行間,可改善頸部血液循環和椎動脈的順應性,緩解頸肌或血管痙攣,減輕頸椎退變對血管的機械壓迫和對頸神經根的刺激,增加腦供血。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針灸聯合西藥治療頸椎病療效確切,能顯著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
[1] 吳勝開.針灸治療頸椎病神經根性疼痛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11(10):851.
[2] 朱曉平,符文彬,張光彩,等.針灸治療頸椎病遠期療效的系統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6):918.
[3] 羅曉利.針灸配合手法治療頸椎病80例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5(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