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英(浙江省德清縣人民醫院,浙江 德清 313200)
蛛網膜下腔出血(即SAH)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是指腦表面或者腦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了蛛網膜下腔。它的發病率(5-20)/10萬,整個腦卒中的5%~10%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平均死亡率達到25%[1]。因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要進行有效而恰當的護理,而護理的措施和護理效果則對其康復及預后都有著關鍵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8月~2012年8月入院就診的10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試驗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45~77歲,平均(62.4±11.2)歲。對照組年齡49~78歲,平均(61.4±9.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最為常見的癥狀是噴射性嘔吐和劇烈頭痛等。
1.2 護理:對照組僅采取常規護理方式。試驗組采取護理干預措施。
1.2.1 急性期的護理:患者應該嚴格遵守臥床休息的原則,以防止活動而引起蛛網膜下腔再出血。
1.2.2 生命體征的監測: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24 h檢測,避免再出血的發生。如患者出現了劇烈頭痛或者雙側瞳孔不等大等癥狀時,即為出現腦疝或再出血發生的提示,應做好進行搶救的準備工作。
1.2.3 住院防護:住院病房要衛生、安靜、舒適、通風,如每天上下午分別至少通風1 h等。合適的住院環境能夠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
1.2.4 飲食護理:在患者飲食方面,要注意均衡營養以促進患者免疫力的提高,要選擇易消化的飲食,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利于維生素的補充和排便的通暢。
1.2.5 并發癥預防:要預防患者因長期臥床而產生壓瘡,因此要進行定期的翻身和擦背;多食用高纖維素食物、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因排便用力而產生的再出血現象;對患者的咯痰方法進行正確的指導,使呼吸道保持通暢,對于痰液濃稠難以咯出的患者可以采取霧化吸入的方式,以防肺部感染的產生。
1.2.6 心理護理: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良好的治療和護理環境,通常謝絕探視,病房的布置要輕松、整潔,使患者保持精神寬松、心情舒暢。醫護人員要動作輕柔、語言親切、態度和藹,關心患者,在介紹病情的時候語言要恰當,解除其心理的不安和恐懼,使其具有安全感,鼓勵患者使其能夠有信心戰勝疾病。
1.3 評價指標: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并做好治療情況和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的相關記錄。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9.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臥床時間的情況比較:見表1。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臥床時間都比對照組要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表1 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組別 例數 臥床時間 住院時間試驗組 50 7.3±2.2 14.7±4.0對照組 50 14.4±4.2 21.6±4.1 P值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見表2。試驗組患者壓瘡、蛛網膜再出血、便秘、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并發癥情況比較[例(%)]
SAH的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無前驅癥狀,起病急驟,突然嘔吐、惡心、劇烈頭痛。重癥者會出現意識障礙,更甚者會出現昏迷,通常其再發率在30%左右。而在患者死亡的原因中,蛛網膜下腔再出血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對SAH再發的預防中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對降低其死亡率顯得至關重要。
在本研究中,護理干預措施主要采用:急性期的護理干預,要求患者嚴格臥床休息,以避免再出血;對生命體征進行24 h檢測,防止腦疝、再出血等并發癥;定期消毒,保持環境衛生,避免患者院內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患者的咯痰方法進行正確的指導,使呼吸道保持通暢,對于痰液濃稠難以咯出的患者可以采取霧化吸入的方式,以防肺部感染的產生;護理人員要關心并積極疏導患者的心理情緒,有助于患者的康復。
[1] 邱秀芬.高齡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J].河北醫學,2010,1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