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榮(吉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吉林 長春 130021)
臨床常見的嚴重傷情是顱腦損傷,護理和治療工作都要耐心、嚴謹。機體各器官能力發生生理性退變的老年患者,其護理和治療工作比青壯年患者更困難,以為他們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合并基礎性疾病也較多。治療的同時給予優質的護理干預對老年顱腦損傷患者而言效果卓越,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4月~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8例老年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經顱腦CT檢查確診。男25例,女23例;年齡65~80歲,平均(71.22±6.45)歲;體重53~74 kg,平均(63.56±4.12)kg。致傷原因包括高空墜落傷5例,跌倒傷18例,車禍傷22例,打擊傷3例。受傷至就診時間0.5~6 h,平均(3.05±1.32)h。其中閉合性顱腦損傷36例,開放性顱腦損傷12例;入院時深昏迷1例,淺昏迷5例,嗜睡10例,意識清醒32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7例,糖尿病4例,前列腺增生8例,合并高血壓21例,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15例。
1.2 干預方法:兩組患者治療均相同,只有護理干預時間不同。入院當天即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病情穩定3周后對照兩組進行康復護理。干預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都需要建立快速有效的靜脈通道,給予地塞米松、甘露醇等藥物,嚴格監測其生命體征。
2.1 術前護理:根據病情予以吸氧給無手術指征者,根據醫囑用脫水劑留置導尿管,每1~2小時巡視1次,為了化解患者及家屬心中的憂慮,可以告知本院腦外科醫護人員的醫療護理水平,做好溝通,使家屬在出現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各方面問題時可以及時與責任護士及床位醫生聯系,留下素質高又年輕的家屬陪伴患者,做好日常生活照料和必要的看護工作,讓家屬有一定的心里準備,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指導做好翻身和臥位,交代清楚特殊藥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項及常用藥物的作用。觀察患者是否合并有耳漏、耳鼻出血、腦脊液鼻漏或顱中窩損傷。急性重癥腦外傷患者病情輕重是通過意識體現的,病情觀察的主要內容事其生命體征的變化以及瞳孔的變化。協助指導家屬1~2 h為患者翻身1次。
2.2 后常見并發癥觀察及護理:有高血壓病史者止血困難,因此多形成術后再發血腫,因為其伴有發腦水腫嚴重而行去骨瓣減壓等,老年重型顱腦損傷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則是術后再發血腫。12例術后再發血腫中再次行血腫清除的有9例,其中2例進行3次手術。因此,直接關系患者的病殘和生命的是發現的早晚與處理是否準確及時。術后1~2 d內,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瞳孔、神經系統功能和神志的變化。
2.3 尿路感染:重度顱腦損傷患者術后大多不能自行排尿并且意識模糊,需要長期留置尿管,尤其是老年人自身免疫力下降,尿道及膀胱對細菌的防御功能下降,正常生理環境遭到破壞。因此護理人員要保持患者尿管通暢,每天更換引流袋,每天用碘伏消毒會陰部2次,每2周更換導尿管,尿管留置3 d后每天沖洗膀胱2次,定期復查尿培養及尿常規,加強導尿管護理。為了避免尿路感染的可能,條件允許的話要盡早拔出導尿管,根據尿液培養復查尿常規發現白細胞消失并選用合理的抗生素,控制感染[1]。
2.4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兩組入院及出院時Bather指數評分及療效的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入院及出院時Bather指數評分及療效的比較[例(%)]
盡早使顱腦損傷患者生活自理是全社會關注的課題,提高其生活質量,早日重返社會回到家庭,已成為家庭和患者的迫切要求,因其致殘率較高,給家屬和患者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和痛苦。實踐證明,顱腦損傷后是否致殘,恢復的快慢,與護理和早期功能訓練密切相關,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元再生,實現中樞神經功能組合和功能代償。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為顱腦損傷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對其功能康復具有明顯的協同療效。
[1] 董建華.控制性低溫在顱腦損傷護理中的應用[J].求醫問藥,2012,3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