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天津市天津醫院,天津 300200)
在急危重癥治療中建立人工氣道是重要的治療和搶救措施,是醫學領域常用的一種重要搶救和治療措施,傳統吸痰方法操作方式比較繁瑣,吸痰時間較長,且需要2人配合操作,如果護理不當可導致患者肺泡不張[1-3]。而閉合式吸引技術具有操作方便、吸痰時間短等優勢。2012年6月~2013年6月采用閉合式吸引技術,收到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ICU治療的10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58例,女44例,年齡21~71歲,平均(38.6±18.4)歲。腦外傷患者75例,腦卒中患者18例,呼吸衰竭9例。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人工氣道傳統吸痰及護理,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齡21~70歲,平均(38.4±17.1)歲。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閉合式吸引技術和相應護理,男28例,女23例,年齡23~71歲,平均(39.1±18.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吸痰方法:對照組患者吸痰先后給予高流量吸氧,20~40 kPa的負壓常規吸痰,每次吸痰時間控制在15 min以內。研究組采用閉合式吸引技術,將吸痰管置于患者右側,構建呼吸機、氣道、吸痰管的閉合式系統,對吸氧管前段2 cm進行消毒后固定,在充分濕化的基礎上,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調整氣道濕化和吸痰時間和吸引壓力,護理人員應采用靈活的吸引手法,左手將吸痰管固定于人工氣道,并通過拇指對負壓閥進行控制,右手將吸痰管插入到相應深度。吸痰過程中應左右旋轉邊吸邊推,并認真觀察患者痰液黏稠程度,對于痰液黏稠患者,應增加濕化液。吸痰結束前,要對管腔痰液及時進行沖洗。
1.3 護理措施
1.3.1 病情監測:在實施閉合式吸引技術時,還應助于預防患者缺氧,在吸痰前后應充分吸氧,吸痰應盡可能一次性吸盡,抽吸時間應控制在10 s/次以內,并對患者血壓、心律等情況進行認真監測,一旦出現心律失常,應立即停止操作,并立即采用治療措施。
1.3.2 氣道護理:患者長時間進行吸痰可導致氣道黏膜損傷出現血性痰,在操作中應注意吸痰管大小的選擇,主機控制吸痰時間,一旦發現氣道損傷,應減少吸痰次數,并酌情實施藥物治療。
1.3.3 系統管理:應隨時保持三通與人工氣道處于同一平面,并進行合理固定。對于停用呼吸機的患者,要重點保持三通側口通暢,防止側口封閉影響患者呼吸。在治療中應對患者病情及時進行評估,在患者病情好轉后應適時取消閉合式吸引系統,為拔管做好準備。
兩組患者血氧分壓變化情況比較見表1。7 d后研究組患者的PaO2(11.55±2.03)kPa明顯高于對照組的PaO2( 9.82±2.09)kP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血氧分壓變化情況比較(,kPa)

表1 兩組患者血氧分壓變化情況比較(,kPa)
組別 例數 氣道建立當日 氣道建立7 d對照組 51 8.71±2.14 9.82±2.09研究組 51 8.74±2.13 11.55±2.03 P值 >0.05 <0.05
人工氣道建立后,患者呼吸道會出現纖毛運動減弱、失水增加、排出不暢等情況,如果護理不當,可引發繼發肺感染、氣道阻塞、肺不張等癥狀,因此在實施閉合式吸引技術護理過程中,應注意氣道人工濕化、固定及氣囊壓力,并應熟練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術,規范、細致的對患者實施氣道管理[4-5]。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閉合式吸引技術患者的PaO2(11.55±2.03)kPa明顯高于對照組的PaO2(9.82±2.09)kP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說明閉合式吸引技術可有效減少痰液環境暴露,縮短吸痰時間,對預防肺泡不張具有積極效果。
[1] 鄧 輝.人工氣道的護理進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0):201.
[2] 汪 淼,宋義英,鄒冬團,等.膨肺在ICU機械通氣患者吸痰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8):15.
[3] 黃海星.ICU長期經口氣管插管固定方法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9):27.
[4] 石美玉.人工氣道濕化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39.
[5] 謝長華.重度顱腦損傷昏迷期患者實施呼喚式護理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21(9):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