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
腰痛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各種損傷導致的腰痛,例如勞損、肝腎虧損都可引發腰痛;第二類是外邪侵襲導致的腰痛,這類腰痛與天氣(六氣)的關系最為密切(第一類的腰痛有時與天氣也有關系),常常是天氣一但變化,腰痛就會加重。依據天氣條件的具體影響,這類腰痛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
※ 寒濕腰痛
每逢陰雨、寒冷的天氣,寒濕腰痛則明顯加劇。因為在陰雨寒冷的天氣下,濕度很大(一般都在80%以上),氣溫較低,寒濕之邪容易侵襲腰部,使得經絡阻塞,氣血不暢,加之寒性收引,濕性重著,故腰部冷痛。這類腰痛有兩個特點:一是靜臥疼痛不減,甚至加重,因為人臥床之時,其性凝滯的濕邪容易停滯;二是天氣溫和晴朗時,疼痛會自動減輕。寒濕腰痛可用甘姜苓術湯治療,如伴有便泄,療方可用龜樗湯(龜板、樗白皮、蒼術、滑石、白芍、香附等)。
※ 濕熱腰痛
這類腰痛主要發生在夏日雨季,天氣特征是溫度高、濕度大但風速小,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或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夏季最為明顯。這種天氣下,人體蒸發排熱較慢,暑濕之邪極易侵入腰髖,所以痛處還伴有熱感。盛夏之時,也有因多食油膩奶甜之物,從而里外濕熱相合而導致濕熱腰痛,一般癥狀是肢節紅腫、煩熱口渴、小便短赤,中醫療方可用二妙散(蒼術、黃柏)加味。
※ 風濕腰痛
夏季坐臥濕地,雨天頂風冒雨,或者經常野外露宿、在水濕環境(如井下、水庫邊)工作,這些都是導致風濕腰痛的直接原因。風濕之邪或襲于人體肌表,或常著于腰間,從而導致腰痛,并常伴有寒熱。有時風濕阻于腎經,不僅疼痛加重,而且因腰背拘急,人體難以活動。治療風濕腰痛可用獨活寄生湯。
預防外邪侵襲導致的腰痛,必須根據四季氣候特征,合理安排衣食住行:冬春季須防風寒,注意保暖,尤其須防“春寒”和“倒春寒”天氣;夏秋季應注意飲食,不貪涼喜冷,冒雨涉水或勞作出汗后,應立即擦身換衣,最好能服用生姜紅糖茶,以便發散風寒濕氣。發生腰痛后,要及時就診,根據腰痛類型,對癥下藥。
腹痛作為臨床最常見的病癥之一,涉及人體的胃、腸、膽、胰腺、膀胱和婦女盆腔、卵巢等許多部位。傳統中醫認為,腹痛的病機分為外感內傷和蟲積食滯,但病人體質以及天氣、氣候對腹痛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熱氣留于小腸,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在眾多腹痛中,以胃脘痛(包括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等)的比例最高。臨床實踐表明,胃脘痛的發作和加重,以寒冷季節頻率較大,寒冷季節中又以冷、暖鋒過境時機率最高,顯然,溫度及其變化幅度是影響胃脘痛的主要氣象因子。因而在預防胃脘痛時,就要注意天氣情況(冬季尤其要注意寒潮天氣),當天氣驟變時,就要及時更換衣被。
最近,國內醫療和氣象專家合作研究發現:胃潰瘍的發病具有隨著氣象因子的變化而變化的特點:秋、冬季為高發期,冬季高發過程與氣壓極大值和氣溫極高值有關;秋季高發過程與氣溫和氣壓的變化幅度有關。根據這一結論,患者可以根據氣象預報提前進行預防,從而減輕痛苦,減少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
在腸、膽、胰腺疾病中,由飲食不潔、不節所致的比例較大。夏季長時間的高溫高濕,食物最易不潔(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最適宜在37度左右的環境下生長繁殖),人在暑濕熏蒸下,倘食入腐敗變質之物,即發生腹痛、嘔吐、高熱等癥;膽囊炎、胰腺炎的發作,常常發生在暴飲暴食之后,但濕熱、寒冷也是誘發因素。
醫療氣象專家研究還發現,一些強烈的腹痛常與天氣狀況有關:闌尾炎在鋒面過境、空氣垂直對流強烈、低氣壓的天氣下容易發作;膽結石絞痛也容易發作于濕度高、低氣壓的天氣;而膀胱絞痛在冬天云層較厚、夏季雷雨之時發作頻率最高。
許多婦科病都表現為腹痛,許多婦科病也都是“氣象病”。例如,婦女在經期、產褥期內,逢寒冷氣候,衣著不著;逢濕熱雨季,冒雨涉水,寒邪都會趁機入侵,從而可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病,腹痛也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