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冠婷
小寶快1歲了,但遲遲不見有乳牙萌出,而且近段時間晚上睡覺總是睡不踏實,入睡后也是滿頭大汗,有時驚醒甚至哭鬧。根據網上資料,媽媽陳女士懷疑孩子缺鈣,于是買來補鈣口服液,孩子服用后睡不踏實的情況似乎好轉。但幾天后帶小寶到醫院抽血查微量元素時,竟發現他的血鈣指標很正常。陳女士疑惑了:血鈣指標都正常,那寶寶為何遲遲不出牙和睡不安穩?
專家表示,當檢測出寶寶血鈣指標正常時,并不能證明寶寶不缺鈣。此外,鈣是一種有較強生理功能的活性物質,當鈣攝入不足時會導致小兒佝僂等疾病,但如果攝入過多,也可能中毒,影響寶寶健康。
血鈣不是判斷缺鈣唯一指標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副主任醫師柯海勁表示,鈣是人體所需要的最多的礦物質,隨著人們對補鈣越來越重視,大多數家長對于兒童缺鈣的臨床表現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缺鈣的孩子早期可表現為不易入睡,入睡后多汗、啼哭、易驚醒,常出現煩躁不安;出牙遲或牙齒參差不齊、學步遲;常出現抽搐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方顱、雞胸、肋骨外翻、X型或O型腿等。但在如何正確補鈣的認識上,很多人都存在著誤區。
人體中的鈣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齒中,只有極少數的鈣是被溶解到血液中的。正常情況下,人體血鈣濃度始終保持為2.5mmol/L,晝夜波動為±3%。當人體攝入的鈣量不足時,血鈣濃度下降,甲狀旁腺素和降鈣素就開始發揮調節機制,讓有“鈣庫”之稱的骨骼分解出鈣離子進入到血液中,以此來彌補血鈣的不足,反之,當血鈣濃度超出了正常范圍時,多余的鈣離子就會自動向骨骼中沉積。在這種調節機制下,人體的血鈣濃度處于動態平衡中。
因此,當檢測出寶寶血鈣指標正常時,并不能證明寶寶就不缺鈣了。要判斷寶寶是否缺鈣,血鈣并不是唯一的指標,還得參照寶寶是否有出現上述缺鈣的臨床癥狀,抽血檢查25(OH)WITD,必要時用超聲波檢查兒童橈骨和脛骨骨密質,或拍X片檢查長骨骨骺的發育情況。
維生素D、蛋白、乳糖有助鈣吸收
專家說,一旦發現寶寶缺鈣,可參照以下5點科學補鈣:
1.補鈣量因人而異。
母乳喂養的寶寶,由于母乳中含鈣量穩定,基本能滿足半歲以內寶寶對鈣的需求。因此,半歲以內純母乳喂養的寶寶無需補鈣。但又因為母乳中缺乏維生素D,不能幫助乳汁中鈣的吸收,所以通常在寶寶出生后2周,就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而人工喂養和混合喂養的寶寶,補充鈣和維生素D的量要結合月齡、體重、吃奶量等情況,才能既達到進補效果又不會造成過量而導致中毒。
2.補鈣還得補充維生素D。
像佝僂病等情況,主要是由于體內維生素D不足,致使鈣磷代謝障礙,進而導致骨骼發育受到影響而引起。所以,補鈣的同時補充維生素D,能幫助鈣磷的吸收。適當曬曬太陽是可取辦法,但太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可能會傷害寶寶稚嫩的皮膚,因此可以選擇在早上10時前或傍晚太陽光沒那么強烈時,外出活動。
3.注意飲食搭配。
補鈣不能只盯著鈣片、骨頭湯或維生素D,飲食上,既要攝入鈣,又要注意飲食搭配,讓有利于鈣吸收的營養素充分發揮出來,如適量的蛋白、乳糖有助鈣的吸收,而菠菜、莧菜、空心菜等含有較多的草酸,則會影響鈣的吸收。
4.補充魚肝油和鈣也有最佳的時間。
一般來說,魚肝油可在早上9時左右服用,鈣制劑一般在下午3時左右即午餐和晚餐之間服用,也可以在臨睡前服用,以避免食物中有些因素影響了鈣的吸收。
5.謹慎選擇補鈣產品。
市面上補鈣產品琳瑯滿目,歸納起來大概有碳酸鈣、乳酸鈣、磷酸氨鈣、枸櫞酸鈣、活性鈣、有機鈣等。兒童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選擇補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