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朋,南云廣,趙金良(江蘇省宿遷市沭陽仁慈醫院,江蘇 宿遷 223600)
胃穿孔最多見于胃潰瘍,是潰瘍病最嚴重的并發癥,是普通外科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常發生胃竇前壁小彎側。當前治療胃穿孔的臨床措施多數選擇手術治療,目前腹腔鏡胃穿孔修補術在臨床廣泛應用,相比傳統的開腹修補術有著更為明顯的臨床恢復優勢[1]。筆者針對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情況進行臨床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6年6月~2012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胃穿孔患者116例,男62例,女54例,年齡28~61歲,平均39.11歲。臨床檢驗為胃穿孔患者。根據患者要求分為兩組:①腹腔鏡組共72例,平均年齡38.45歲,采用腹腔鏡修補術。②開腹組共44例,平均年齡39.22歲,采用了開腹修補術。兩組患者術前肝腎功能均正常,無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史,住院前4周內未正規應用抗消化性潰瘍藥物,住院期間未用影響胃腸動力藥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開腹組取上腹部正中切口,長10~15 cm,直視下用4-0絲線縫合穿孔處。腹腔鏡組,建立氣腹、插入臍部鞘管、腔鏡探查后,根據穿孔部位,建立其余鞘管。鏡下用0/1Dexon線、距穿孔緣5~8 mm全層間斷縫合1~2針、大網膜覆蓋固定修補穿孔。兩組患者在術后均進行了抗生素治療,禁食護理。
1.3 隨訪:本次研究的全部患者均進行了隨訪,隨訪時間1~6個月,平均(3.69±1.75)個月。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術后胃腸動力恢復情況見表1,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較短,術后腸胃功能動力的恢復情況明顯好于開腹組。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胃腸動力恢復情況( )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胃腸動力恢復情況( )
組別 例數 平均手術時間(min) 肛門排氣時間(h) 平均住院時間(d) 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h) 術后疼痛分級腔鏡組 72 54.2±8.45 16.71±3.23 8.0±1.04 3.2±0.45 2.4±1.0開腹組 44 111.2±16.47 43.02±5.33 13.5±2.63 8.6±1.33 3.3±1.5 t值 4.012 2.550 4.230 2.678 1.230 P值 <0.01 <0.01 <0.01 <0.05 <0.05
胃穿孔周邊活檢后單純穿孔修補術的患者一般狀態差,伴心肺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穿孔時間超過8~12 h,腹腔內炎性反應重及胃十二指腸嚴重水腫等估計行根治手術風險較大,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的手術時間較短,對患者的身體修復十分關鍵。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結果可以發現腹腔鏡手術較開腹手術在住院時間、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均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也就是說腹腔鏡組的炎性因子水平也呈現出較低的水平,說明機體對手術的創傷引起的應激性反應較小,更容易恢復腸道功能[2-3]。當然在行使腹腔鏡手術修復胃穿孔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手術的規范操作,必須要排除胃部癌變的可能性,然后進行鏡下縫合,重視沖洗,并盡量吸盡積液,在直視下放置腹腔引流管,即可有效地防止術后腹腔膿腫的形成及粘連性感染的發生,這些都有利于患者術后盡快恢復胃腸功能。同時,腹腔鏡操作能減少對腹腔臟器各方面的刺激,有利于患者術后胃腸道動力的恢復。綜上所述,胃穿孔患者應該技術采取手術治療,適應證符合的前提下可以盡量選擇腹腔鏡手術,保證患者盡快恢復胃腸功能,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
[1] 黃治國.腹腔鏡在急性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中應用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11,32(1):33.
[2] 黃習忠,鄧宏達,鄧生智.腹腔鏡下急性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后胃腸動力恢復情況臨床觀察[J].安徽醫學,2010,31(1):10.
[3] 張 琳,王小勇,賴健新,等.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26例分析[J].吉林醫學,2010,31(19):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