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阜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新疆阜康831500)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陳華
(阜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新疆阜康831500)
閱讀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學生可以變“一維目標”為“三維目標”,變“一元解讀”為“多元解讀”,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變“傳話”為“對話”,使閱讀教學真正實現它的功能。
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多元解讀;對話教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環節。特別是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轉變教學理念,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進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讓三個方面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閱讀教學中,正確把握三維目標,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首先,課前導入要新穎,創設一定的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他們走進文本的欲望。其次,教學過程設計要科學合理,閱讀一篇文章,先要讓學生初讀感知。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并能談出對文本的初步理解與感受。針對文章的重難點及疑問點要進行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討論的過程中解決疑難,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最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方法的指導,必要時給予示范。針對不同的閱讀課,進行知識方法的講解與點撥,讓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這兩個目標落到實處。當然不同文體的文章,在閱讀教學時三個目標也要有所側重。因而在實施的策略上,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突破口。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從情感變化入手,實現三維目標。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導入語:“蘇杭自古有人間天堂之稱,而蘇州的美正體現在園林之美。請同學們欣賞電視風光片,看看美在哪里?”在欣賞中,學生或贊嘆,或驚異,或含笑,情趣被充分調動,繼而又說“葉圣陶先生又是如何寫出蘇州園林的美?讓我們走進課本。”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對文章的結構、說明順序都能正確把握,有效實現三維目標。也可以從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入手,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豐富他們的內心體驗,實現三維目標。還可以從交流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在閱讀中享受探究和創造的樂趣,使三維目標得以落實。如教學《核舟記》一文,讓喜歡手工制作的學生用蘿卜或土豆,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雕刻核舟,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激發了探究的興趣。文章主體部分對蘇軾、黃庭堅、佛印的描寫,讓學生表演,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王叔遠技藝的高超。這樣的文言文學習,學生不感到乏味,且背誦記憶也容易,三維目標也得以很好的落實。當然,策略的選擇也要針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目標,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實現三維目標,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在教學中,重視語文閱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對傳統的閱讀教學的價值觀進行重新審視,確立新的閱讀教學價值觀,也就是要變“一元解讀”為“多元解讀”,讓學生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性格,提高閱讀的綜合素養。
第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為學生個性的彰顯和思想的解放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多元解讀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內涵進行不同方式的情感體驗式解讀。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感悟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因而他們在對同一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豐富多彩的答案。如在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這首詩時,對詩意的理解中,有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個“愿”指什么?有學生喊到:“愿就是回家洗衣服”。對學生這種錯誤的認識要及時引導。教師接著問:“陶淵明為什么隱居?”學生說道:“陶不滿社會的污濁,追求一種和平的理想生活,愿望就是過田園生活,遠離官場。”還有學生想到,陶淵明不想在污濁的社會中沉淪,不想失去自我,對于學生的這種高見,就給予極大的鼓勵。在傾聽的基礎上,教師善于捕捉多元解讀中出現的有價值的爭鳴問題,組織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第二,要正確處理好多元解讀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與標準導向的辯證關系。在引導學生進行多元解讀時,必須明確:盡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但畢竟還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寶釵。同樣道理,如果在解讀文本時沒有一定的標準可言,讓學生任意發揮,那么閱讀教學將會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尊重個性差異,倡導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標準或共識的基礎上的。學生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出現淺解、誤解、甚至曲解,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的引導。教師在處理多元解讀與正確的價值觀與標準導向的辯證關系時,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異后求同的教學策略。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獨特性、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之間多問互動的對話,使學生自主構建與文本的相同意義。而這個意義既有其獨特個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標準的一面,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新的閱讀教學的價值觀。
閱讀教學應體現學生個性化閱讀,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真正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放在閱讀的主體地位上。
第一,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第二,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批判性閱讀,培養問題意識,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閱讀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譬如,朱自清的《春》,僅設計一課時。讀完課文,讓學生根據作品畫一幅喜歡的春景圖。結果有的把春草畫得生機勃勃,有的把春花演繹得嬌艷動人,有的把春雨勾勒得詩情畫意。可見同學們對春的感悟各有側重,角度也各異。學生在繪畫中表現出對春天的領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不是靠教師的分析和說教能激發出來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提高其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是讀者借助文本和作者的心靈對話。教師在對話教學中是溝通文本與學生的橋梁,是課堂的共同的學習者、參與者,是學生群體的首席。教師的任務是教會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多向互動的對話過程產生思維的相撞與激活、知識的相融與吸收、能力的相提與共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第一,理解對話內涵。閱讀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潛能的時空;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點燃把的火種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創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主動且富有個性的學習。
第二,建立對話的方式。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活動,有利于他們之間情感的溝通和信息的交流。就任何一篇文章而言,可從以下一些具體的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式閱讀:
此文是否引起你情感方面的共鳴?你受到哪些啟發?讀罷此文,你感受(印象)最深、收獲最大的是什么?你喜歡文中的那些內容和語言?能結合生活閱歷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嗎?你若有相應的材料,讓你寫文章,你將如何從所讀的文章中有所借鑒、有所創新?作品哪些地方引發了你的聯想和想象?課后題你能理解多少……總之,要有所側重,力求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
第三,創設對話的氛圍。在閱讀對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建立平等、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創造性見解要充分鼓勵,對學生的“異見”要尊重理解,對學生的“誤見”要寬容引導;要置學生于平等的地位,讓學生愿意同你傾心交談。教師還要善于傾聽,并且要教會學生傾聽;要善于進行角色換位,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問題和觀點。只有給予學生充分理解和尊重,對話式閱讀教學的課堂才能散發出濃濃的人情味,才能聽到學生內心最深處、最真實的語言。
可見,對話式教學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是主動的參與者、平等的對話者;對話的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話的過程是師生認知、思想情感的漸進和提升。在對話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對話的設計,更要注重學生的主動言語,善于傾聽,積極回應,指導溝通,引發交流,使對話及其過程成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的,真正實現對話。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將“一維目標”轉為“三維目標”,才能真正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落到實處;只有轉變閱讀教學的價值觀,變“一元解讀”為“多元解讀”,才能真正讓學生的個性張揚;只有轉變閱讀教學的主體觀,以學生為主體,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轉變閱讀的過程觀,實現真正的對話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認知、情感得以漸進和提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牢牢把握這些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EB/OL].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kb2011/,2012-02-06.
[2]唐一見.轉變語文閱讀教學理念上好高中語文閱讀課[EB/OL].http://dazhouzxxjs.2011.teacher.com.cn/ feixueli2011adm in/U serLog/U serLogV iew.aspx?U serlogID=20200,2011-7-27.
G4-42
A
2095-0829(2013)04-0042-03
2013-03-13
陳華,阜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法。